隐喻意识下农村小学教师个人与社会价值研究
2017-12-28聂志辉杨富阮廖厢红
聂志辉+杨富阮+廖厢红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它也是教师价值的重要表征形式。本文旨在剖析农村小学教师隐喻意识以探究师生关系,揭示教师思想与信念,挖掘农村小学教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促进教师与时俱进地自我完善并全面发展。
关键词:隐喻;小学教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隐喻是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它通过不同领域的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概念,认识全新的事物,并进行抽象的推理。
一、 理论基础
“隐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处角落,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而且体现在思维和行动中”。正如莱考夫所言,隐喻无处不在,它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常见的语言现象或修辞手法,它是一种认知现象,人类认知的产物,思维方式的表征和行动行为的内化,它是依语境而存在的人们思维和行动形成的概念系统。隐喻则通过意象图式从物理空间进入概念化空间,映射出师生的情感关系,从而透析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
二、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与问题
本研究通过分析隐喻的表征特征,揭示农村小学教师的内心情感世界和深层的教学思想及信念,探求其追崇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取向,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试图探讨如下问题:
1. 农村小学教师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特征及其关系;
2. 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 本研究工具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基于隐喻理论,围绕师生关系,探究教师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此次调查中,项目2、6中分别仅有23、25人选择“内圈”、“蛋黄”认同自我价值的优越性,承认自身的重要性,接受处于中心的社会地位,显然,追求高待遇的物质期望与教师的高自我评价是个悖论 。本卷项目2“您将小学教师作用隐喻为什么”中4%人选择“蛋黄”、12%人选“蛋白”、84%人选“蛋壳”;项目6“您将您在社会圈子的位置隐喻为什么”中6%人选择“圆心”、20%人选择“内圆”、74%人选择“外圆”;项目2中不出所料的84%的教师认为自己和“蛋殼”一般毫无是处,可有可无。与之对比明显的是仅仅16%的教育工作者对积极良好的师生关系信心满满,正如蛋黄一样营养价值高,一样重要,是孵育新生命的关键。后一个项目中60%的教师认为自己远离中心,处在灰暗、惨淡的边界,毫无成就感可言,更别说热情澎湃的工作状态,融洽正向的师生关系,与人亲密的同事关系或积极乐观的生活面貌了。仅仅6%的教育工作者认为自己处在圆心点。除此之外仅仅34%的老师将“小学生”隐喻为“竹笋”(提供选项:竹鞭、竹笋、竹子、其他),竹笋时期是竹子生长最快的阶段,也就是说小学教师的教学对象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表明教师为充分认识到自身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信念揉成的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影响之大,也未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践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未来教育;而其中72%名教师将“小学教师”隐喻为工程师(提供选项:工程师、指挥家、设计师、其他),这说明大多数小学教师并不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关键的塑形和培育的作用,相反,是基于物质利益之上的生产销售关系,毫无暖度可言。甚至,80%名老师将师生关系隐喻为“淡茶”(提供选项:白开水、淡茶、浓汤、其他)。“白开水”表明师生间的关系不够亲密,在课堂之外小学老师没有感受到来自学生强烈的尊重感,就像有学生在校园里看到老师形同陌路不主动问候,这无感且恶性的师生关系,不仅使老师失去了被认同感,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教师隐喻意识下反射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与社会成就感低下表明师生关系的不良性,陌生化与非亲密性。
四、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定义
社会价值是指处于价值客体地位的人以自己的活动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意义关系,强调的是个人对于社会做出的贡献带来的价值。农村小学教师是国家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建设者,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价值是指人的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即客体自我对主体自我的意义。农村小学教师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二) 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一个是以人为客体,一个是以人为主体。社会价值强调奉献而个人价值强调索取。马克思说过:“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所以,即使自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存在差异二者也不能完全分裂开来。它们之间具有辩证统一互为前提的关系。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九年义务制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改革等政策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师生关系因现实中的个人价值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取向和社会价值的自我发展及终身教育取向不一致而每况愈下,与愈演愈烈的非正常化医患关系相与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通过隐喻手段调查得出,目前小学教师缺乏对教育的热情以及与学生共命运的意识,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们灰暗、消极的情绪态度体验,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物质追求和不思进取,与单纯、天真无瑕、自然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成长发展的生命不相适应,以致小学教师作为参与的领导者、知识的提供者、培育者、协调者、帮助者和朋友的愿望化为泡影。除此之外,宏观方面,这种扭曲的个人价值观念使其偏离远离了教师的最高价值取向,即社会价值取向,它不是维护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反而以自身利益为重,它忽略了价值的相互性。微观来看,教师的最高价值取向应建立良好、健康、生态、积极、正面的师生关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协作意识。而现状却令人堪忧,可见相比社会价值他们的价值取向更侧重于个人价值,忽略了社会价值的根本性。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调社会价值而忽略了个人价值,社会也应该提供满足人生存发展的条件,否则就会使个人失去为社会做贡献的动力。由此可见,满足以教师的个人价值为基础,促其建设社会价值,从而实现自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是小学教师的最高价值。
五、 解決策略
(一)个人价值:贯彻物质需求上的精神建筑。农村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我,掌握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技能,调动丰富资源,学习研究互联网在线教育或网络直播教育,在解决自己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和全球教育共同体。教师坚守农村教育阵地,钻研教育改革创新,践行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两型社会的宗旨,崇尚如自然科学家卢梭、梭罗及达尔文、约翰雷等博物学家,及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学家的终身学习,节制生活的理念。培养地区意识和全球国家意识,让思想和精神走在时代的前列,即以长远的目光探寻关系的重要性,集体而言,师生关系、区域关系是全球关系的缩影,未来的混沌世界,与周边环境人物,甚至人工智能、虚拟空间产品的亲密的、良好的、积极正面的关系才是地球永恒不变的主题。由此可见,通过课上课下静态动态理性感性相辅相成的教学生活是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即自我实现的终极法宝。
(二) 社会价值:满足物质需求的上层建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农村教育事业也应多向跨域融合蓬勃发展。如开放并规范互联网在线教育,精简线上线下教育基地,有效实现成本减少、资源共享,从而满足农村教师个人的物质价值追求,基本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品质质量。教育部门科学计算,客观评价,综合评估教师绩效,包括本项目中师生关系下的学生测评这重要考核标准,精简低质教师数量,减少缺编教师代课现象,提高教学质量,重塑教师形象的同时,给予农村优秀教师社会价值层面的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促其自我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性。提供在岗职业培训促其终身学习,践行社会价值。保障职前职后的身心健康测试,即教育教学包括师生关系与家庭生活的良性发展,从而维持并升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六、 结语
本研究隐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小学教师在“社会成就感”“福利待遇”“自我发展型”价值取向偏差折射下的不亲密的、陌生的、负面的师生关系,发现农村教师体现在过于渴望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忽略了社会价值的根本性,导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失衡与分离。所以,加强农村小学教师身心教育,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科学发展是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时代主题。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De Guerrero,M. C.M. & O. S. Villam il. Exploring ESL teachers roles through metaphor analysis[J].TESOL Quarterly,2000(34).
[4] 高原.基于隐喻视角的教师学生观的实证研究[J].理论经纬,2013(2).
[5] 李若衡.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