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为主体原则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2017-12-28唐杰

教师·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主体学生

唐杰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已经让当下的高等教育环境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师生平等交流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些环境以及观念的变化让高校学生管理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此,要从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针对性的管理策略,革新管理理念、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关键词:学生;主体;高校学生管理

一、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原则

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原则,其实质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高等教育中遵循学生权益为主的教育以及管理原则,重视学生组织在高校管理中的力量,并且有效发挥其自治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者都将高校管理的重点放在了以学校利益为本位的价值视域下,缺乏对高校学生力量的重视[1]。长期的校方本位原则让学生本位原则遭到了忽视,这与高校以人才培养和储备为目标的初衷已经发生了背离。教育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更加不能培养出真正的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因此,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原则需要被重视起来。

二、高校学生管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必要性

一方面,高等教育环境的改变是高校学生管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的现实需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高等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得以加强[2]。正是基于这种公平性,教育的公平理念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普及,包括师生平等交流的观念已经成为学生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管理就必须结合他们本身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其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对象就是大学生,管理对象的主体属性就决定了管理者应该结合管理对象的特性进行管理策略改革,也就是应该从学生本位的角度出发进行学生管理。高校学生大多已经成年,在身心上都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不能像对待小学生那样采取一种“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师生或是校方与学生之间的冲突。

三、学生为主体原则下高校学生管理对策

从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及学生本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的高校学生管理是符合我国教育发展需求的。

(1)树立师生平等交流的观念。师生关系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与高校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自小接受的平等、自由价值观,已经成为他们与人相处交流的重要原则,因此树立师生平等交流的观念是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学生为主体原则的首要步骤。只有从教育的观念上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将师生放在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中,才能为学生主体原则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只有在师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为高效管理建言献策,实现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

(2)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高校管理者需要明白,当今社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要服务高校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高等教育,实现学生的受教育权。长久以来,高校管理模式的行政化和政治化,让高校学生管理也一直缺少服务化的管理理念,而加强服务文化建设就是当下高校学生管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的重要途径[3]。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并不是要抛弃原有的管理理念,而是要在管理中加入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让学生享受到良好的学校公共服务,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发号施令。

(3)重视学生组织自治力量。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对象,众多的学生组织就是其为自己发声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因此,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的管理理念就必须重视学生组织的自治力量,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的优势。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各类社团等都是学生意愿表达的集中地,学生管理者要在日常工作中多与这些学生组织进行交谈与对话,通过学生组织了解学生的意愿,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内因是引起事物质变的根本依据,因此,要想对当下学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就势必要从学生组织入手,重视学生组织在学生群体内部的管理地位。

(4)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学生管理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达,为学生参与学校事物的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学生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开放性平台将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这也是保证学生言论权和知情权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蒋 娟,程志波.“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2):39-41.

[2]张 頔.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与途径探究——基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中国集体经济,2017(5):123-124.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主体学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学生写话
大数据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推进的促进作用分析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