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述能力提升指向下的《将相和》课例研究报告

2017-12-28杨旭明邓水平

教师·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

杨旭明+邓水平

摘 要:“课例研究”是当今世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以“课例研究”为主线开展国培,有利于提升参培教师的反思力、教学力、研究力。复述能力提升指向下的《将相和》课例研究报告表明,主题不精准、课例不典型、行动不跟进,是中小学教师开展课例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复述能力;《将相和》课例;研究

一、背景与主题

2017年9月18日至27日,衡阳师范学院承办了“国培计划(2017)”湖南省第二批项目县教师培训团队学科深度学习项目,以“课例研究”为主线,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组织参培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进行相关主题的研修。笔者参与了第四组的研修过程,该组的研修主题是“小学生复述能力提升策略”,选择的课例是《将相和》。

课例《将相和》指向复述能力训练,符合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将相和》是选自语文出版社S版6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的“导语”第二段,明确了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认识名家笔下的人物,欣赏作品中精彩的语句和片断。”围绕此重点,本单元安排了5个课例,分别是《将相和》《赤壁之战》《老人与海》《奴隶英雄》《鲁滨孙造船》。编者试图通过这5篇课文,引导学生开展一次“中外名著阅读之旅”。“旅游”之后,本单元最后的“语文百花园”安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和习作三项内容,强化单元训练重点。如运用转折、因果、递进等关联词语连句,积累描写人物形态的四字成语,学会将名著的精彩表达与他人分享。

课例《将相和》指向复述能力训练也符合此课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求。课例《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全文将、相等人物形象鲜明,三个故事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例后面安排了四个练习,分别指向学生的朗读、默读、口述人物形象、剧本表演能力训练。从学生学情来看,根据安排,本组指定湖南省泸溪县白沙小学的张舒曼老师在湖南省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借班上课。考虑到学生已学习了《将相和》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语用训练集中指向复述能力,既可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创新。

二、设计与实施

本次培训中的“课例研究”,侧重培養学员的课例研究意识和课例研究基本技能。为此,除专家的专题引领,我们还要求各组在专家的参与下进行“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第一次备课,是训前布置的自选课例,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第二次备课,是在学习课例研究的相关专题后,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语用训练,对训前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进行小组集体研讨、打磨、修改。经集体打磨修订的教学设计,即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学设计,要安排现场借班上课。上课过程中,小组其他成员分工负责完成课堂观察与测量任务,即“学生复述观察记录表”和“教师指导策略课堂观察量表”。课后,专家点评,小组成员再次研讨、打磨、修改;第三次备课,完成教学设计的第三稿,即基于实践反思的教学设计。第一轮打磨,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备课;第二轮打磨,一般是第三次备课,如效果不理想的,还可包括再次换班上课后的第四次备课。

三次备课各环节的修改要点及修改理由如下列表1、表2所示(见P071)。

借班上课的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1)自我介绍,破冰导入。

(2)回顾课文第一课时内容。①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呢?②围绕着这两个主人公,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故事呢?

(3)复述第一个故事。

阅读提示(PPT):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璧归赵”部分;和同桌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语句,抓住关键词语,串联复述。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关键词。完璧归赵:“秦王欲骗和氏璧”(起因) —“机智勇敢斗秦王”(经过)—“完璧归赵封大夫”(结果)。

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去感受复述时的要求:一是声音洪亮,二是条理清晰。

教师小结。一是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二是结合课文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抓住关键词语,连接成完整的故事。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楚,用这些因素把故事串联起来的方式叫做简单复述。

合作探究,复述后两个故事。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可用前面学到的两种方法,还可用你想到的其他的复述方法,汇报展示复述“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5)总结、练习。

三、问题与探讨

结合本次培训和借班上课的效果,我们发现参培教师开展课例研究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课例研究主题确定欠精准。“课例研究,要点不在课例,而在研究[1]。”研究的关键,即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真正问题是什么?这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学生学习需求、教师自身情况等因素综合量定。《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研究的问题指向复述能力提升,就是结合了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等因素而确定的,但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还不够精准。

复述是学生在充分理解视听语言材料基础上用口头语言将材料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小学生复述能力的表述和要求,主要有三点,对低年级段(1~2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这一阶段的复述,以简单复述为主,训练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走进文本,用书中的重点词句,讲述课文内容;对中年级段(3~4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一阶段的复述,以详细复述为主,训练的重点是复述故事要有条理,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突出重点,要语言准确,要有感情;对高年级段(5~6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一阶段的复述,以创造性复述为主,如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结构、补充情节等。训练的重点是联系自己生活,把自己放进去,合理地开展联想和想象,参与故事的创造,更具体、生动、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或者场景细节。 参照《课标》的要求,《将相和》教学设计中的复述是以简单复述为主,兼及详细复述,缺乏创造性复述(这一点正是课文的特色之一,课文就是对原著的改写),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定位偏低。

二是课例选择不典型。课例研究,其含义就是课的研究,即“研究中小学特定科目、物定学习内容、以45分钟为单位的课。”作为研究对象的课例,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多节课,但一定要是教学典型案例,大致相当于作为研究对象的案例。“不同场域、不同教师的几堂课,如表现教学的共性问题,可以合并为一类研究对象;一篇课文在不同时间由不同老师所上的数十个课例,可以作为群体研究对象[2]。”如何选择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典型性课例呢?我们的做法是小组“头脑风暴”,列出问题清单;分工辨伪存真,分类整理问题;将一类问题上升为一个研究主题;将一个主题细分为若干专题;将若干专题对应若干课例。

三是课例研究之后缺乏必要的行动跟进。课例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课”的教学改善。但真正的改善,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这就需要教师后续相关的教学行动跟进。

《将相和》课例研究中,小组成员认可的后续的行动跟进至少有创造性复述方法和案例的补充、教师课堂复述指导的有效策略。就复述能力提升训练而言,除了阅读教学,教师还应在口语交际训练、写作训练等层面跟进。如将阅读教学中的简要复述与列写作提纲、缩写训练结合起来,将详细复述与默写、背诵结合起来,将创造性复述与改写、续写给起来。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高 晶.“课例研究”:本土经验及多种形态(上)[J].教育发展研究,2012(8):31-36.

[2]王荣生,高 晶.“课例研究”:本土经验及多种形态(下)[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45.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课例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