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群没有姓氏的孩子
2017-12-28魏文
/一/
在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媒体对他以及他的小说作品进行了大量报道。许多关于他的介绍性文字都提到,石黑一雄同拉什迪(Salman Rushdie)和奈保尔(V. S. Naipaul)一道被誉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然而,与另外两位作家明显不同的是,尽管石黑一雄身为日裔移民,但其小说却对移民生存经验、族裔身份探索等主题涉及甚少。实际上,石黑一雄本人并不希望外界过分关注自己的族裔认同问题。1989年,石黑一雄访问日本,并与著名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进行了一次关于文学的公开对话。在讨论中,他宣称,自己“既不是很英国式的,也不是很日本式的”,而是一位“国际作家”。而他的长篇小说也向世人表明,作家所关注的不光是具体某一个民族群体的经历,还包括人类社群的共同命运以及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正如瑞典文学院给出的官方获奖理由所讲的那样,他的作品“揭示出人类与世界虚幻联系之下的深渊”。
石黑一雄所有的长篇小说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往事。其前六部作品在形式结构上均是第一人称叙事者“我”出于“现在”的某种需要而对自己在“过去”某段经历进行的叙述;而在2015年最新出版的小说《埋葬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尽管首次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然而其焦点依然是主人公及其所在社群的过往经历。在职业生涯早期,石黑一雄就明确表示,自己对“过去”这一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告诉采访者,“我对记忆以及个人如何利用回忆来达到自己目的之类的东西非常感兴趣。因此,至少眼下我会坚持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完整地呈现人们在试图揭示或隐藏自己时候的思想路径”。作家对“过去”和“回忆”如此着迷,或许与他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石黑一雄的父親最初移居英国时,本来打算只居住一年,因此他们全家做好了随时回乡的准备。然而原本打算的短期居住却最终变成永久的定居。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他认为,突如其来的移民经历使得他自己“与日本之间强烈的情感纽带在感情的形成期被突然割断”。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自己与过去熟悉的生活和周围的人群,尤其是与自己深爱的祖父之间的联系却始终存在着:“这条重要的纽带从未被割断,因为我认为自己会回去。”但事实却是,1982年,在旅居英伦20余年后,石黑一雄正式加入了英国国籍。因此,对于他而言,故乡成了一个再也回不去的地方。他曾坦言,“对于我而言,日本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因为我曾经相信自己能够回去,但最终却未能回去。这个被称为日本的地方是一个由回忆、猜测和想象构成的混合物,它正在逐渐消逝。因此我极有必要在它消失之前将它记录在纸上”。因此,关于往事的回忆在石黑一雄的作品中总是占据着明显且重要的位置。
/二/
在出版于2005年的小说《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中,石黑一雄继续了对记忆这一主题的探索。小说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开篇伊始,一位名叫凯茜·H、30岁左右的女性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在一所叫作黑尔舍姆的寄宿制学校的经历。表面上看,凯茜的童年故事和我们大多数人相差无几:她和一位叫露丝的女孩成了好朋友;露丝由于凯茜受到老师更多的喜爱而产生幼稚的嫉妒之情;一个叫汤米的男孩因其特立独行而被其他孩子欺负,然而凯茜却对他心生同情,伸出了友善的手……然而在平淡无奇的琐碎叙述之外,却存在一些奇怪之处。例如,生活在黑尔舍姆的孩子们全都没有姓氏,他们的姓全部由字母替代,比如说凯茜·H、罗杰·D等;黑尔舍姆的地理位置与世隔绝,学校的老师均被称为“监护人”;所有的学生每周都要接受例行体检,并且一切有损身体器官的行为(譬如抽烟)都会受到极严厉的惩罚......这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这些学生又是什么样的人?
这些谜团在故事进行到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时,被一位叫露西女士的“监护人”揭开:凯茜以及其他所有学生都是克隆人,成年后他们体内的重要器官会被割除,用于人类所需的器官移植手术;更令人惊讶的是,人类将强制性割除器官的行为称为“捐献”,并且在每个克隆人“捐献”出三到四个器官后就会任其死亡。此外,每个克隆人在成为器官“捐献者”之前,还需担任“看护者”的工作,即照顾那些已经“捐献”过一次或若干次的克隆人,以便让他们快速地恢复身体健康,进行下一次“捐献”。也就是说,这些克隆人实际上是人类用于培养活体器官的工具。像用废的工具被人类随意丢弃一样,他们最终都会因丧失重要身体器官而悲惨地死去。然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小说中的克隆人却选择了平静淡然地接受强加于自己的悲剧。实际上,他们自始至终从未对人类施加于自身的暴行表现出不满、愤怒或怨恨的情绪,更不用说组织起集体性的抗争行为。在小说的结尾,凯茜在目睹了童年好友露丝和汤米的相继死亡后,平静地开始了自己作为“捐献者”的历程,走向生命的终结。
由于涉及“克隆人”“生物技术”等题材,《别让我走》或许会被读者认为是一部科幻小说。然而它却在许多地方有悖关于通常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的期待。大部分科幻小说描述的是人类的未来世界,例如刘慈欣的《三体》等;但发表于2005年的《别让我走》的故事背景却是上世纪90年代,而那时候的生物技术远未达到能够克隆人的成熟程度。此外,许多科幻小说通过科学的语言和技术的逻辑预示未来科技成果,而在《别让我走》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关于生物技术的术语。读者无从得知凯茜是通过何种方式、采用何种技术被克隆出来的;甚至连“克隆”一词,在小说中也仅仅出现过两三次。
对于不太熟悉石黑一雄的读者而言,这种超出读者期待视域的情节设定,以及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处处相悖的文体风格,很有可能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然而对传统英语小说文类的模仿、颠覆、超越却是这位英国作家一直以来秉持的风格。例如,1989年布克奖的获奖作品《长日留痕》(The Remains of the Day)就是对以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为代表的英国乡村庄园小说的戏仿和反讽;而2000年的《上海孤儿》(When We Were Orphans)则同时借鉴且超越了狄更斯的名著《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和以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为代表的侦探小说类型。因此,《别让我走》也可以被视为是对传统科幻小说文类的突破。
以戏仿的手法对传统英语小说体裁进行解构与颠覆,通过这种形式,石黑一雄试图打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认知标签,模糊那些通常用于区分事物的标尺,僭越那些划分“我们”和“他们”的疆界。正如前文所述,自称为一位“国际作家”的石黑一雄在小说中更加关注作为人类的整体命运,通过再现个体面临生存危机或经历苦难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而发掘人类群体精神危机之下的深刻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别让我走》中的克隆人实际上是关于人类自身的隐喻,小说强调了在面对死亡这一不可避免的共同归宿时,回忆以及回忆叙事所承载的真挚情感所具有的强大救赎力量。
/三/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向死而生”是人类最普遍的生存模式;而死亡则是人类所独有的生存状况,因为“凡人乃是那些能够将死亡当作是死亡来经历之人”。也就是说,只有具备意识、情感和语言能力的人类才能够认知死亡,从而可以真正意义上经历死亡;与此相对,动物只有物理存在的消失,而无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讲,《别让我走》中的克隆人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人类的地位。凯茜以及她的同伴们在大约十三四岁时就被“监护人”露西女士告知了他们早已注定的命运。面对这一无法逃避的宿命,他们默然接受,就如同人类对自身共同结局所做出的回应一样。正如英国《卫报》评论者哈里森所说,这部小说解释了“为什么在了解到我们的生命永远不会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以后,我们却不会暴怒,不会在某一天醒来后突然在大街上痛哭或者把周围的一切都砸碎”。
然而另一方面,小说中的克隆人又和人类不完全相同。作为被剥削和压迫的群体,他们的死亡并非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人类暴政的结果。因此,他们应对死亡的方式和人类并不相同。美国学者卡夫列举了人类文明中的四种“关于不朽的叙事”,即人类企图获得永生而采取的方式:保存身体(长生不老药和科学技术)、死后复生、不灭的灵魂和留下生理上的和文化上的遗产。不幸的是,在小说中,作为社会边缘群体的克隆人却无法通过上述方式获得永生的希望。年逾三十的凯茜已经是一名“看护者”,并即将成为“捐献者”,这意味着她很快就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面对越来越迫近的死亡的恐惧,她选择的应对方式是回忆——记住那个她曾生活过的黑尔舍姆学校,在那里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以及所有的点点滴滴。
凯茜、汤米、露丝这些克隆人并没有父母和家庭。因此,作为克隆人生活成长的地方,黑尔舍姆学校成了他们的家园,凯茜和她的伙伴们情同手足、相亲相爱。在凯茜的回忆中,曾经有一次,她遗失了一盒磁带,里面装有她最心爱的歌曲“Never Let Me Go”(千万别让我走)。得知该消息后,露丝动员其他学生,倾尽全力寻找那盘磁带。尽管最终未能找到,但为了安慰凯茜,露丝送给了她一盒新的磁带。虽然新磁带并没有那首歌,但在凯茜看来,“它和音乐没什么关系,但它却成为我最珍贵的财产”。显然这是因为露丝的磁带里饱含着她对凯茜深切的关怀与友爱。此外,尽管当时在凯茜看来,她的另一位好友汤米并未对此事表示出明显的关切,但在若干年后,他却在诺福克镇的一家旧唱片店里找到了一盘装有那首歌的旧磁带,并把它买下来作为礼物送给了凯茜。原来汤米并非不关心凯茜,而只是害羞的他不善于表达对她的爱。
在小说结尾,目睹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相继离开自己后,凯茜却无力改变悲伤的结局。这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注定要迎来生命的终点,离开这个世界。虽然凯茜最爱的那首歌中的一句歌词唱道,“Baby, never let me go”(宝贝,千万别让我离开),但她却无法阻止所爱之人最終的离开,而她也和我们一样,终究会离开这个世界。倘若在去往终点的路途上有什么相伴的话,但愿那是回忆与爱。
(作者简介:魏文,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