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梯》,你和观众的对话呢

2017-12-28刘思宇

博览群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蔡国强天梯烟火

刘思宇

影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为我们讲述艺术家蔡国强继承家族的书画传统,怀抱着创造火药艺术、建造烟火天梯的理想,从泉州渔村出发,历经国内、日本、美国等不同阶段的艺术探索,最终回到家乡,为百岁高龄的奶奶和当地的乡亲成功创造了天梯的奇观,告慰自我的成长、实现梦想的故事。

整部纪录片围绕艺术家蔡国强的创作历程和壮观抑或独具匠心的烟花表演展开,给人最为直观的感受便是画面的精美、绚烂。除开对于人们已然叹为观止的奥运会开闭幕式、APEC烟火表演进行更为近距离的重新展現和诠释,更有对例如《九级浪》这种分章节、史诗性的巨幅天空烟火艺术进行完整的呈现,无疑能够用最直观的方式刷新观众对烟火艺术的认识。对于我这个从小熟悉并且关注浏阳焰火表演的湖南人来说,我第一次感受到除开在黑夜中怒绽的壮观、华丽、璀璨的宏大印象之外,烟火表演真正具有的先锋艺术价值:无论是在白昼的天幕上绽放的浓墨重彩,还是用引爆的火药在画布上呈现出独特的形象和质感,都在保留烟火与生俱来的爆发性和神圣感的基础上让人耳目一新,在视觉的冲击中重新关注烟火的特质,并不由自主地在这全新的凝视中探索意义和价值。

影片正是用这样一种强烈的审美冲击将观众带入了蔡国强的艺术世界,将蔡国强的艺术作品与创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成长经历和艺术诉求作为两条时有交叉的主线,完整地讲述了这个以烟火艺术为核心进行艺术探索的故事,同时也完整地传递出影片对艺术表现本身的凝视和反思。

无疑,影片以蔡国强对建造天梯的执着追求为母题。这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有笔墨浓重的渲染和铺陈。“这个梯子不是带我去旅游的,是我所期待的过程和来往。”通过蔡国强语言简朴的自述,我们知道他建造天梯绝不仅仅是为创造一个宏大的景观以博人赞叹,而更是源自于生命内在的追求。这种追求通过天梯得以外化,同时也帮助更多人在艺术审美中实现这种内在的理想。蔡国强将这种追求形容为“过程和来往”,认为这帮助他“与看不见的力量”寻求联系,这无疑与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中贯穿始终的对天人关系的探索契应起来。

早自《诗经》,人们便开始借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抒情表达作者对自我与外在世界关系的探索。这种探索不同于人们在哲学、思想或者社会论著中表达的对人之存在的理性认知和规范,而是借用具体的形象及其所兴发的情感营造一个韵味深厚的审美空间,使得人们在自由的审美体验中感性地体认天人、内外、理想与现实之间这些最为根本却无法被严格的理性逻辑所阐释的意义。这便是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之核心的“感兴”体验。出身在泉州渔村的蔡国强不论在穿着打扮、行为方式还是价值观念上都非常朴素,对观众来说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尤其是他为了寻根回到家乡,和当地乡亲合力完成天梯的搭造,其实也正映衬出每一个异乡人心中想要回到家乡、回到童年的渴望。毫不夸张地说,蔡国强天梯的一头勾连着每一位观众或隐或显的童年经历、乡土情怀和历史记忆,而由热气球引领着直冲云霄的天梯另一头则是一个阔大的开放领域。正如影片中不断巧妙穿插的诸多子话题所提示的,这个开放的领域可以意味着蔡国强在艺术探索之路上遇到的值得探讨的民族、国家、世界以及多元文化融合的问题,也可以意味着人们想要不断突破自我、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渴望。而面对这些复杂而抽象的、本质是对人的存在的探索,以感性和自由审美取胜的艺术表达则是优于理性的对话,实现个体与民族、个体与国家、个体与世界、个体与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最佳方式。在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中,蔡国强的焰火天梯似乎因为烟花早已根植人心的童年记忆和传统文化意涵而最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影片中,天梯是沟通真实自我与阔大的外在世界的桥梁,是与促使自我成长、不断向外探索的“看不见的力量”的连接;而焰火则映衬出人们在这孜孜以求的“过程和来往”中绽放出的灿烂的生命的火光。

天梯是沟通的桥梁,这部纪录片是否领会了天梯的全部意义呢?应该说,无论是在对蔡国强人物的选取、讲故事的方式,还是探讨问题的深度方面,这部影片都堪称佳作。但也正是这种对宏大主题的集中探讨使得这部纪录片难免有诠释性过强之嫌。影片在以天梯为母题的基础上频繁使用蒙太奇的手法和对包括国家、政治、环境、亲情、东西文化在内的不同子话题的密集展现,强势地引导观众为艺术所独有的沟通力量感到震撼,而为观众留下较小的自由反思空间。同时影片也因为对人物和艺术的紧密交叉呈现而过多地强调了人对艺术的主宰,淡化了艺术独立于作者所应有的创造性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蔡国强天梯烟火
烟火气
那抹熟悉的烟火气
Fun in Spring Festival
彩虹天梯
危险的“天梯”
飘飞的烟火
艺术的爆炸
天梯长在我头上
你欲乘风我欲浪
打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