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关键词:什么是好生活

2017-12-28杨璐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51期
关键词:个性自律

杨璐

仿佛整整一年时间,互联网上的舆论都为“程序员们”操碎了心:一方讲究质感和品位,翻着花样奚落“以程序员为代表的格子衬衫,条纹T恤,冲锋衣,不每天洗头换衣服的生活方式”,一方强调精神世界,忙碌工作才能创造巨大价值,活得接地气。孰是孰非还没有答案,争论的起源却十分值得关注,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和各种生活美学营销的狂轰滥炸下,人们开始思考,物质与精神是否存在复杂的關系。

有过物质匮乏记忆的人们恐怕还记得,从小就被教育要艰苦朴素,把心思花在内心修为、学习和工作上,而不是沉浸在钻研吃穿里,可实际情况真的这么泾渭分明吗?以宫廷感和奢华著称的瓷器Wedgwood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上海很多人家会买一套放在柜子里,简直像镇宅之宝一样。女作家潘向黎说,当时一套瓷器要卖五六千元,相当于一个人半年的工资。按照他们的收入来讲这种做法非常出格,而且当时的居住面积都很狭小,桌子也小,摆这么一套英式茶具,比例特别不协调。潘向黎是福建人,12岁随着父母定居上海,她既深入上海的生活,又带着客观的眼光,还有小说家的敏锐,能发现这种本地人可能不太留意的画面。

如果按照全国“外省人”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这个细节简直是矫揉造作的巅峰。可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里,这却是一个普遍现象: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着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无法充分实现的理想,但它能为未来带来希望。人们经年累月对这种理想的诉求,慢慢转化到他们十分珍视又可以获得的事物上。商品就是最常见的,从现实生活通向理想和希望的桥梁。20多年前的市场经济初期,没有宽敞的客厅与优渥的生活,可宾主们端着绘有精美图案、泛着微光的茶杯,仿佛与匮乏的现实隔断了,进入一种雅致富裕的生活图景里。

这种不切实际的充满渴慕化身的商品,并不是纯粹的虚幻。德国科隆马克斯·普朗克社会研究所主任、社会学家延斯·贝克特认为,当商品变成了代表其他抽象或遥远事件的价值和理想,它们所带来的就是欲望在精神层面的实现。Wedgwood的茶具放在逼仄的房间里虽然因为反差而有点荒诞,可它也是快乐源泉和奋斗的风帆。潘向黎说,她对记忆中这个画面非常感动,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执着。这样的家庭走出了上海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拨留学生,第一批白领,买了上海第一批商业住宅。

“物质魔法”并不只发生在上海人身上,历史学家萨莉·亚历山大(Sally Alexander)研究发现,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和广告曾对英国女性的解放起到重要的作用:她们对苦闷的家务不满,渴望流线型的厨房,有效的清洁设备,便宜又漂亮的服装和化妆品,这些特定的物品代表了一种充满魅力的生活。

物品超越使用价值,具有鼓舞人心、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效是现代的产物。工业革命之前,人人生根在自己的阶层里,甚至连服装款式、面料和颜色都互不混淆。1829年的一本时尚手册里写道:“在那个时期,优雅只属于特权阶级。拥有一个贵族头衔是成为时髦人士必不可少的条件,每个阶层都有其服装款式风俗和习惯,在这方面子凭父贵,出生于低等阶层的人只能自叹不如。”

工业革命让事情发生了变化,社会流动性变强,金钱可以让任何人跳出原生阶层,而新的社会位置需要显眼的坐标。新富阶层不再受法律约束而穿成贵族模样,也在言行举止、生活方式上力求上等。高级物质和品位替代家徽和贵族姓氏成为地位的象征,也是后来者力争上游的奖赏,物质与精神就此密不可分。

潘向黎注重精致生活在文学圈里小有名气,她谙熟古代诗词散文,对茶文化也很有心得,专门出版过关于饮茶的《茶可道》,兴致好的时候也想效仿张岱,做一桌风雅的饭菜。在生活中,她坚持只穿天然面料,如果是羊绒一定要贴身。这个习惯来自日本留学的经历,她兼职的公司经营高级服装。“中国人当时不是这种概念,我就跟他们争论,那样穿会不会痒。首先品质好的羊绒衫是不会痒的,并且这对公司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虽然别人看不见你羊绒衫里有没有打底,可你一定会在跟客户的交谈中流露出一种不舍得贴身穿羊绒的人的那种感觉。”潘向黎说。这家公司的核心是做品牌,员工对待羊绒的态度是专业度,也代表着公司的分量:贴身穿才能感受到上等羊绒衫如春风拂面般的温柔,可它不可避免地接触汗水,频度高的清洁让损耗速度加快,生活习惯被换算到穿羊绒衫的成本里分出高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阶层的坐标就这样变得多维度。物质依旧是最直白的方法,生活习惯也被分出等级来,健美的身材不但说明饮食科学,并且暗示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在健身房里。更不用说精神世界的趣味,音乐鉴赏力的高下,体育运动的种类,背后是修养,也是时间和金钱的培育。连看起来永远穿一件衣服都有门道,总穿灰色T恤的扎克伯格,他的T恤来自意大利奢侈品牌Brunello Cucinelli,总穿黑色T恤的乔布斯,他的衣服是由日本品牌三宅一生定做的。

人人几乎都有出类拔萃的愿望,很难说它不通过物质,或者说以各种方式折合换算后的物质来呈现。保罗·福塞尔写的畅销书《格调》早就探寻过社会阶层与生活品位的对应关系,虽然这本书也遭遇了嘲讽,但不能否认它说出了至少部分真相:外貌、休闲方式、购物选择、精神生活、言谈举止等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网友们如今对“程序员风格”的关注,也是朴素地觉察到他们的收入与生活品位之间的错位太大。从历史角度看,这其实很平常。欧美城市中的品位是随着现代社会同步发展的,“后富起来”的国家在几十年内迅速发达,物质和科技能很快掌握要领,生活品位却要长期培育。台湾学者汉宝德晚年曾经以“提升民众的美感素养”作为志向,他在书里写道,暴富之后的台湾,面临文化的空虚感,缺乏高尚的气质。在精神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迅速建设成的生活环境通常是混乱丑陋的,没有办法为下一代提供美感以及养成的氛围。

现在中国社会如此大规模地讨论生活方式的美和丑,其实也是在城市化和财富积累的流动中,寻找一个好位置或者向往一个好位置。养成得体的生活方式是第一代中产阶层要做的功课。比我们先富起来的日本,1966年是私家车元年,70年代进入消费升级阶段,类似于产品目录一样的消费指南畅销起来,教给人们得体的生活应该买哪些东西、时尚女性必备的生活产品、好咖啡能够带来幸福、摆设计师椅子让家变得雅致等等。中心思想就是,你想变成一个拥有美好生活的人吗?你就要穿这些衣服,搭这些配件,家里这样装修和摆放,待人接物要有这些礼仪。我们对这类产品现在并不陌生,《生活手帖》总编辑松浦弥太郎的“生活美学系列”从日本畅销到中国台湾,又畅销到中国大陆,微信公号上也充满了教给人们如何穿衣、装修、买礼物、在各种场景如何得体的内容,它们是“网红经济”和“内容变现”里的主力。

可美好是一个缥缈的东西。就算是同时代,不同文化里对美好的理解也不同。美胸手术在巴西以缩胸为主,因为当地人认为乳房丰硕具有黑人特征,邻国阿根廷却以丰胸为主,认为大胸才性感诱人。就像艺术评论家希尔顿·克莱默所说,某一时期对某些品质的否认,几乎昭示了它将在随后卷土重来。什么才是美好生活?随便进一家书店的畅销书区域,就能看到罗列的现象真是牵扯广泛,千变万化。我们的方法是回到这种城市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去,试着讨论四个关键词:个性、自律、仪式感和尊重。

“个性”是人在现代文化中的觉醒,寻找真实和不盲从的自我才能不迷失人生的方向,自我呈现广泛的关乎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自律”是公司人等大部分城市市民文化的基石,我们来探讨它为什么成为一项美德,并且让人们通过长跑、形象管理等各种具象的方式展示出来。“仪式感”是跟时间相关的现代概念,我们感兴趣的是它为什么能像魔法棒一样让平凡的时刻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尊重”的核心是边界感,这关乎言行举止是否得体、冒犯别人,它是现代社会的秩序。

我们希望探讨这四个关键词如何成为城市文化中的衡量标准,在这些维度里又如何看待生活。觉得自己是“高级的”,也要理解别人的“不高级”,美好生活的第一步绝对不是怀着偏见互相攻击,不是鄙视链。寻找美好生活,什么是美好生活,也是一个自我定义的过程。

猜你喜欢

个性自律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做人要自律
自律成就美好
浅谈幽默式教学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作用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以他律促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