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数据和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有我”与“无我”

2017-12-28刘彦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

刘彦

摘要: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有我”指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主动适应大数据思潮和网络化背景,苦练内功,培养自身的全球化视野和发展视野,提高自身服务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无我”指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大数据思潮和网络化背景下要不忘初心,不忘为读者服务的根本,将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图书馆事业结合起来,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发展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将“有我”和“无我”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大数据思潮;网络化背景;无我;有我

高校图书馆服务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它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代大数据思潮和网络化背景的冲击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探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如何协调自身主体与服务客体之间的关系,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是一项有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的工作。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客体是读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从思想上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主动适应大数据思潮和网络化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内外环境,才能将图书馆服务推向崭新的高度,更好地满足客体的需求,完成图书馆工作的使命。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有我”与“无我”,笔者将从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的内外两个方面探讨大数据思潮和网络化背景下做好图书馆服务的条件。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有我”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有我”指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主动适应大数据思潮和网络化背景,苦练内功,培养自身的全球化视野和发展意识,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大数据思潮和网络化背景使得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年前,一篇学术论文从思路、观点诞生,再到内容构思、撰文写作,到期刊发表、分销商分发,最后到图书馆的编目与上架至少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这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滞后给读者带来了很多不便。读者所看到的“最新的”成果其实已经可能不再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或者不再是热点问题之中的核心问题了。为了弥补上述不足,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特别是我国的科技工作人员往往在一年之中集中安排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去国家图书馆和科学院情报所查找条目、复印论文与资料,以期获得更新、更早的研究信息。那个时候的图书馆服务主要靠人工的方式,只有很少的单位能提供计算机管理方面的服务,即便有计算机管理方面的服务也只是单机服务,很难看到网络化服务的平台。与当时落后的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相适应,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仅仅停留在图书馆学本身的范围内,无需过多地涉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就可以满足当时图书馆服务的需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当今大数据思潮和网络化背景下,一篇学术论文只要有思路与新观点,适当进行论文内容构思,写作完成后,论文的预印本就可以瞬间完成,该预印本可以先放在一些公共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速度之快,绝非以往可比。一些出版界的领头羊,如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荷兰爱思维尔(Elsevier)、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等在论文拟录用后,也会将其电子版本放在网络上,以加速知识的传播和学术出版的影响力。我们国家的科学出版社集团旗下的《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期刊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冠以公开获取(Open Access)的高质量学术新刊更是为新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快捷的通道。这些大型出版商的电子产品以网络化的方式,通过网络接入的控制来协调资源的获取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

当今大数据思潮和网络化背景下知识的加速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前所未有的超指数增长式的加速度,近乎迸发式的趋势进行,而科技工作人员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本学科、本领域的发展动向,对每一篇学术论文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就是仅仅将所有相关论文的标题浏览一遍也会力不从心。由早期的学术资源贫瘠与需求之间的旧矛盾过度到学术资源过剩与读者吸收、获取时间短缺之间的新矛盾,这种状况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后者引发了学科服务、读者服务的新动向,也引起了图书馆工作人员新的分工和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相应素质的新要求。

图书馆工作人员势必要在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大型数据库的数据处理、知识挖掘与服务推介等方面进行知识更新。特别是在推介服务方面,由于是个性化服务,要求就更高,这势必给从事这项工作的图书馆人员带来更大的挑战。因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多对相应领域的知识和前沿不太熟悉,而且不同的读者和研究人员的个性化需求又存在差别,向相关领域人员学习、同领域人员结成对子互帮互学、将领域人员的实际需求嵌入到知识检索的系统之中将是合理的解决途径。

当今大数据思潮和网络化背景为新时代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其影響是前所未闻、前所未有的。它使得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皆可经由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联系起来,世界业已变成一个地球村。为适应地球村的绿色、协调与和平发展,而且是作为地球村中知识传播的使者,势必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全球化的视野意味着文化包容、思想包容、互相尊重、平等互利与共同发展。全球化视野是从思想理念上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另外,当今大数据思潮和网络化背景使得当今世界是一个激荡的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世界,是一个风云变幻的世界。这势必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具有发展的视野,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工作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以发展的眼光为新问题寻求解决思路,以发展的眼光未雨绸缪。发展的视野是从行动决策上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无我”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无我”指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大数据思潮和网络化背景下要不忘初心,不要忘记为读者服务的根本,将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图书馆的事业结合起来,积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发展与服务之间的关系。

大数据思潮和网络化背景更需要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时代意识。具体表现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要主动适应大学校园的新生代。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主动了解“95后”甚至“00后”校园新生代的特点,根据借阅记录历史和阅读习惯,运用现代数据处理手段,摸索这些新读者的思想动向、专业兴趣和关注热点,合理引导,有的放矢地配合学校全员育人的总体思路,积极主动地为新生代的大学生主体服务。

要主动服务学校学科发展。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主动分析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从所在高校学科前几年学者发表论文与其他学术成果中提炼服务对象所关注的学术热点难点问题,超前谋划、精准服务,在图书资料引进和图书馆人员培训方面进行科学匹配,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效率。特别是对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要关注影响学校学科排名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的情况,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智库资源支持。

要主动服务学校师生的创新活动,为之提供信息交流空间。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主动提供场所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碰撞提供空间支持。图书馆可以配合创新、创业活动,在图书馆创客空间提供学科交叉沙龙活动;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学科共融研究方面的学术报告;可以运用图书馆自身的网络空间和自媒体开展诸如灵动空间、线上牵线线下搭桥方面的合作推进工作。

高校图书馆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大数据和网络化时代的挑战,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做到内外统一。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自身素质的稳步提升,从素质和能力上适应技术的新发展;又要从意识上牢記图书馆服务的宗旨,从对读者的主动和超前服务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将“有我”和“无我”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杰.大数据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新定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5).

[2]黄燕.高校网络一代的信息行为与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J].情报探索,2016,(8).

[3]刘卫东.“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4).

[4]王义桅.“一带一路”2.0引领新型全球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4).

[5]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

[6]李丹仪.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开放大学发展探索[J].高教探索,2017,(4).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服务项目设计
关于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的若干思考
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
浅谈工匠精神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传承
浅谈阅读推广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挑战传统的“真人”图书馆发展现状调研
云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特点与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技术智慧元素探讨
基于开放获取的图书馆科学数据资源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