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保护是否意味着向动物表演说不?

2017-12-28杨恩毅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处

杂技与魔术 2017年6期
关键词:马戏马戏团法国

◎ 文︱杨恩毅(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处)

动物保护是否意味着向动物表演说不?

◎ 文︱杨恩毅(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处)

动物表演与动物权益之争

2017年9月1日,广州动物园动物行为展示馆正式闭馆,标志着广州动物园长达24年、累计为1000多万观众提供的马戏表演正式结束。这一事件被视为动物保护的标志性胜利,一时间在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纷纷转发,表示“拒绝动物表演”。

动物保护者们认为,训练动物进行表演本身就违反动物的天性,而训练过程更是残酷无比。动物保护组织“拯救表演动物项目”拍摄的一段纪录片显示,在训练狗熊双腿站立行走时,狗熊被铁链拴住脖子,铁链的上端被拴在高处,放下来的长度刚好够狗熊后腿着地;训练老虎打坐时,驯兽员手持长棍,如果有哪只老虎没有像投降一样举起爪子,长棍就会立即戳向它的身上。

然而,马戏团从业者并不这么看。广州动物园动物行为展示馆经理黄迎志表示,驯养动物并无不妥,所谓的虐待动物只是“管教”,驯兽员和动物之间是有感情的,“那是我们指着吃饭的家伙,我们甚至照顾得比动物园更用心”。

无独有偶,8月16日,法国六家传统马戏团协会联名致信总统马克龙,对传统马戏的未来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在这封措辞严厉的信中,“传统马戏联合会”协调人克里斯蒂安·卡菲写道:“我们认识到,如果马戏团里没有动物(表演),观众也不会来了”,“我们的会员已经愤怒到极点,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已经准备关门了事”。

事实上,动物表演在中法两国面临着相似的境遇。首先,两国的动物表演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西汉《盐铁论》中即有马戏的记载。在法国,马戏表演则是随着中世纪大城市中的集市发展起来。其次,以动物表演为核心的马戏均已成为两国民俗文化的亮点。在我国,马戏既是我国民俗文化的瑰宝,更承载了一代人儿时的记忆。2008年,马戏更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法国的马戏表演不断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诞生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马戏团,如品德马戏团、布格里奥纳冬季马戏团等,活跃在法国各地。最后,动物表演在两国都饱受动物保护组织的抨击,动物表演在法国所遭受的批评与指责更胜于我国,法国的动物保护运动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任何动物表演无不遭受动物保护组织的抨击。

面对马戏团与动物保护组织的尖锐冲突,法国在缓解动物表演与动物权益矛盾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既保障了马戏团的权利,又让动物保护者的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法国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法国动物表演与动物保护的矛盾

马戏动物表演受到动物保护组织的批评,其起源是动物权益理论的创立与发展。上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籍美国动物伦理学家彼得·辛格提出“动物解放”这一理念。自此之后,人类对“保障动物权益”这一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1976年巴里·休斯提出“动物福利”概念。其核心是人类可以利用动物,但是要让动物与其环境协调一致,使其具有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也即要让动物享受生理福利和心理福利。这一理念逐渐为大众接受,成为动物保护组织和民众抵制动物表演的理论基础。也正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动物表演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

法国全国注册有上千家动物保护协会,其游说力量不容小觑。动物表演招致的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例如今年7月,为抗议阿西尔·扎瓦塔马戏团在斯特拉斯堡的演出,三家动物保护组织Animalsace、Avenir Vegan和269 Life France分别组织集会,呼吁反对动物表演。同样是今年7月,由另一家动物保护组织发起的一项抗议金色足迹马戏团的请愿书收集到了3万多份签名。

除了在马戏团表演现场组织集会抗议外,动物保护组织还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普及动物学知识和动物保护法律、传播动物保护理念、播放动物残酷训练的视频,一方面吸引普通民众对动物权益的关注,另一方面向政府施压,要求通过法律禁止动物表演。

正是在动物保护组织的不断抗议和运作下,截至2017年9月17日,法国已有58个市镇禁止带有动物的马戏表演。“动物代码”协会主席弗兰克·施拉夫斯泰特更是极力推动在全法国禁止任何形式的动物表演。这无疑是对传统马戏生存空间的巨大挤压。

面对动物保护运动的高涨和马戏表演的日益衰落,法国政府和马戏团自身都做出了相当的努力来应对动物保护组织的压力,力图实现转型。

国家层面:支持马戏的可持续发展

1. 下放立法权,不对动物表演“一刀切”。针对动物保护组织对马戏团的步步紧逼,法国政府并没有像比利时那样采取激进的立法策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禁止动物表演。而是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要禁止动物表演,以及禁止到何种程度:是仅禁止野生动物表演,还是所有动物表演一概禁止。

通过立法权的下放,法国各地形成了动物保护的不同梯度。虽然有58个市镇禁止动物表演,但更多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对动物表演做出硬性规定。这实际上为传统马戏团创造了一个缓冲空间,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拥有动物表演的马戏团大可选择这58个市镇以外的地方进行演出。

2. 支持高层次马戏人才培养,推动马戏转型。1985年,法国在香槟沙龙设立国家马戏艺术中心,并在80年代末建立了一批马戏艺术学校,专门培养马戏艺术人才。法国马戏学校联合会囊括了150家机构,其中有130家业余表演学校、8家国家培训中心、12家大区联合会,拥有2.7万名获得学士学位的专业人员,以及30万名从业者。

法国的马戏艺术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法国文化部2006年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目前(2006年)法国共有431家马戏团公司,其中三分之二的企业都是近十年建立的,这必须归功于马戏艺术教育的繁荣。这些马戏艺术家不断推陈出新,直接推动了传统马戏的转型。

马戏团自身:积极实现现代化

从20世纪70年代动物保护兴起以来,法国马戏团就不断在改革自身,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

1. 减少甚至取消动物表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现代马戏团”已经不再使用动物表演。在法国431家马戏团公司中,“传统马戏团”仅占11%,现代马戏团占52%;在法国登记在册的22种马戏表演形式中,从事动物表演的马戏团仅占15.1%,远低于新型杂耍(51.7%)和空中杂技(47.1%)。减少动物表演,是马戏团对动物保护运动的直接回应。

2. 注重表演的艺术性。近30年来,法国马戏团越来越重视马戏表演的美学性、艺术性和文化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马戏艺术家,以及非马戏表演者,如舞蹈家、戏剧家、装置艺术家也加入到马戏艺术的行列,将更多的艺术形式与马戏结合,通过马戏表演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将马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并非一味追求表演的刺激和难度,由此形成了现代马戏。

现代马戏力图创造出更大的意义,传达话语,将每个艺术家各自独特的思想视角展现给观众。演出围绕一个内核而展开,往往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不同的创作者无论是在节目的设计还是主题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融合了传统马戏技艺与现代艺术理念的“新马戏”无疑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倾向。

法国马戏动物表演给我国的启示

1. 科学立法,合理保障动物权益。尊重和保护合理的动物权益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科学合理的立法则是动物保护的第一步。只有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动物利用和动物保护才有规可循,避免陷入盲目的争端之中。在立法过程中,应深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保护动物权益的同时也保障马戏团的合法权益以及马戏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人才培养,着重引导动物表演从业者转行。动物表演和动物保护矛盾的根本之处在于,禁止动物表演,动物表演从业人员就面临失业的危险。引导动物表演从业人员向其他马戏表演种类转移,是解决动物表演与动物保护争端的根本方法。而引导人才的转移,关键在教育和再教育。因此,国家应注重现代马戏人才的教育,借鉴法国模式,设立涵盖学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不同梯度、不同类型的马戏艺术学校和专业,培养马戏艺术创新人才和现代马戏从业人员,从马戏表演的艺术性入手,让马戏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3. 深入进行国际交流,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当前,我国马戏艺术社团参与国际表演和比赛日益频繁,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国际马戏艺术交流。在交流中应注重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马戏艺术发达的国家——如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在现代马戏艺术方面的新经验和新举措,让我国马戏更上一层楼。

今年5月21日,美国著名的玲玲马戏团在纽约完成了谢幕演出,结束了其146年的历史,这标志着在全世界范围内,取消动物表演是大势所趋。然而,动物保护并非“一竿子打死”动物表演,而应从长远着眼,完善相关机制,规范各方行为,让动物表演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在表演从业人员、动物保护者和观众三方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逐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马戏马戏团法国
法国(三)
法国(一)
好儿马戏团
马戏团来啦
讲礼貌马戏团
弟弟看过马戏回来
纪念玲玲马戏团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法国浪漫之旅(二)
中国马戏行业首个国标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