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的思考
——在中国杂技创新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7-12-28李丹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 文︱李丹(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观摩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的思考
——在中国杂技创新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 文︱李丹(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2017年 9月16至21日,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在山东蓬莱隆重举行,共有30个节目在此参加决赛阶段的角逐。最终,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九级浪——杆技》等10个节目斩获本届金菊奖杂技节目奖。
笔者荣幸应邀参加了此次杂技盛会的观摩活动,认真观看了全部参赛节目,现场感受到中国杂技艺术的最新成果。收获颇多,感触颇多,激发了我对杂技创新的思考。
比赛晚会上,主持人的一句主持词得到笔者极大认同:这次比赛,节目精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的确如此,如用一个字概括本届金菊奖参赛节目的总体特点,笔者认为“新”字最为恰当。两台比赛、30个节目,无论是动作难度、节目道具、表演形式,亦或舞美音乐,无不新意迭出,新故代谢,使人惊叹,让人惊喜,体现了当今中国杂技发展的新里程。
在以往的艺术理论中,杂技被认为既不能像舞蹈那样以形体动作过程去表达人类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也难如戏曲那般以唱白去揭示生活情节,似乎杂技的主要目的就是炫技。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杂技是作为一种“技”而存在的,呈献给观众的节目品种单调,较少变化,在观众眼中演来演去就那么几个老套的节目。有观众把那时期所能欣赏到的杂技节目作了精辟的概括,即顶坛子、爬杆子、摞椅子、转盘子、骑车子、走绳子。杂技一度失去国内市场,只能靠海外演出而生存。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杂技发展的重要时期,杂技开始注重创新,注重艺术表达,在炫技的同时加强节目意境的追求,产生了以《肩上芭蕾》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杂技节目。经过20多年杂技人的不懈探索,砥砺奋进,到今天的金菊奖比赛,杂技呈现给观众的是新、难、奇、美的完美结合,是技与艺的共同提高,是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纵观此次参赛节目,一方面不断创造出新颖、灵巧、有力的高难度技巧,凸显了杂技本体的自我挑战精神;另一方面加强了节目的艺术审美,在反映生活与塑造意境上迈出了大步伐,取得了可喜成功。如获得观众和评委一致好评的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的《九级浪——杆技》,既在技巧上实现了动作的脱胎换骨,又在意境上渲染了人与大海之间的殊死搏斗,展现了人类的顽强意志,用杂技特有语汇鼓舞人们抗御大自然的险恶,增强人们在险境中生存的信心和力量。该节目以完美的技与艺的表达,获得此次金菊奖比赛第一名,也成为此次比赛的经典作品之一。
中国杂技是以特殊的技巧与艺术语言反映生活的,其方式与中国其他古典艺术一样,讲求的是意的表达。杂技发展到今天,想象、情怀、意蕴成为重要的表现内容,一个杂技节目有了这三者,其情感容量及情节含量便足以支撑该节目的技巧表现。获奖节目之一、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竹韵——升降软钢丝》,在宁静的竹林微风里,出现一位特立独行的仗义之侠客,仿佛在阴冷的寒夜,偶然发现了一两颗亮丽的流星,带给观众一霎时莫名的兴奋。侠客那坚持信念、不畏强梁的勇气,以及白昼悲歌、深宵弹剑的孤寂与放浪,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情操,扣人心弦。正义的英雄,就这样走入人世,走入江湖,千山独行,衣袂飘飘,他的姿影逐渐弥漫在观众心头,那是历史在岁月淘洗过后仅存的一点温馨。他昂扬蓬勃的生命,淋漓酣畅的元气,亢直不羁的性格,高超特异的武功令人神往,形成了观众难以割舍的遐想和憧憬,体悟历史毕竟还有一些值得眷恋向往之处。该节目以巨大的情感和情节容量,给予技巧表现充分的空间,演员在忽升忽降的软钢丝上完成了“单手顶”“单拐倒立”“水平顶”及“倒立独轮车”等一系列高难动作,让观众在欣赏杂技惊险的同时,也领略到一种侠义精神与人生情怀,使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杂技的创新,以创意衡量更准确,它是将旧有的技巧与艺术元素打乱,重新进行各种形式的排列组合,以形成一个未曾有的新元素。杂技的创新是一种形变而神在的艺术,是一种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模糊思维及直觉、灵感等多种认知方式综合运用的结果,涉及力学、拓扑学、心理学、美学等各个方面,既要考虑技巧表达的提高,更要考虑意境内涵的传达。获奖节目之一、武汉杂技艺术有限公司的《技炫黄包车》,突破了传统杂技的表现形式,不仅对节目的道具重新设计制作,也在包装上融入了独特的地域风情。表演中,演员利用重力杠杆原理,在黄包车的长杆上完成跳跃翻腾、前后空翻、空翻转体、倒立蹦顶上杆、双人对手掐脖顶、转体360°接肩、后空翻三节人、后空翻四节人、后空翻两周坐高椅等高难度的杂技技巧,极富视觉冲击力。在意境方面,节目中用黄包车、铜人像等场景还原老武汉风情,并融入现代街舞、说唱等时尚元素,无不体现出编导独特的创意。该节目让观众热血沸腾,目不暇接。
杂技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和旧有的常规戒律。在方法上,或是进行节目结构外部特征的变革,或是注重节目情节内容表达的完善,或是增强节目内涵意蕴丰富的创造。获奖节目之一、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有限公司的《文明记忆——脖支造型》,在一个用甲骨文篆刻的重约200公斤方形印章上展开,四名演员分为两组,底座两人仅以双腿和脖子支撑印章,另外两人在撑起的高台上搭起两根高约7米象征着刻刀的双拐,并在双拐上完成“倒立摇摆”“单手顶劈叉”等高难动作,从而将中国篆刻艺术的峻敖瑰丽与杂技艺术的高难险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无论技巧或意境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杂技的创新,应向小说学习形象,向散文学习抒情,向诗歌学习精炼,向电影学习剪辑,向相声学习幽默,向寓言学习含蓄,向音乐学习节奏,向美术学习色彩,向戏曲学习表演,向歌舞学习灵动。总之,杂技应最广泛地吸纳其它艺术的优长,为我所用。
杂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杂技除技巧外,增加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更加耐人寻味的文化品位,而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杂技的文化品位,体现在形式的独特性、内容的创新性及价值的积极性三个方面。现代观众对杂技更高的期待便是在这三个方面的呈现,感受杂技所给予的独特艺术文化熏陶。
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认为,一切艺术应无不随时更变,“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杂技艺术的价值,然而,艺术否定重复,倡导创新,追求杂技表达的多样性,追求杂技的文化品位,是我们这代杂技人义不容辞的担当与责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形式和内容上尽力突破,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时代审美,杂技艺术定将花香如菊,绽放四海。
本届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为中国杂技艺术未来的发展,作了最佳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