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行博物馆:再现东方奢侈品中心

2017-12-28董萍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收藏·拍卖 2017年12期
关键词:广州文物博物馆

文:董萍 图: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十三行博物馆:再现东方奢侈品中心

文:董萍 图: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2016年,历经3年时间筹建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正式开馆。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这1600件(套)珍贵文物,让世人意识到:十三行博物馆不仅是广州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未来的。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内景

走进广州十三行,历史尘封的记忆被打开。向世人讲述了清代一口通商的粤海关盛景,也讲述了一段百年前东方奢侈品中心的故事。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090平方米,以“文物 + 文献史料”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十三行的历史。常设展览有“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和“十三行时期文物陈列展”。其中,“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包含“开海设关”“十三行风貌”“十三行行商”“十三行贸易”“中西汇流”“走向近代”等六大部分,丰富的文献史料、文物,展示了十三行从辉煌到终结的历史。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其所珍藏的这批文物包括广州彩瓷、通草画、广绣、象牙器、外销扇、五常家具以及银器、珐琅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漆器等1600多件(套),涵盖了清代广州的主要外销工艺品。其中上百件五常酸枝家具是目前国内稀有的专项收藏;600多件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的广彩瓷器种类齐全,为研究广彩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实物资料;所收藏的通草画题材丰富,包罗万象……

仔细观十三行博物馆所珍藏的这些藏品,常常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汇,也可以看到百年前的中国制造如何引领了西方时尚生活的潮流。一幅鱼类等动植物为主题的通草画,闪闪发亮的鱼鳞、丝丝入扣的线条,纸上的游鱼仿佛有了生命;一幅广绣花鸟纹插屏,置于嵌有贝雕的酸枝架上,小鸟生动灵气,羽毛纹理精细入微地体现了广绣针法的细腻,和谐的暖调配色体现了广绣用色的讲究;“广彩洋人远航图大碗”器形精美,为外国商船抵达广州后,专门订制的纪念品。大碗中心有1757的标识,以纪念此船只航行的年份。旁边有英文书写“Elizabeth Darling”,瓷器上还描绘了船员和亲人相见的情形……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全部由社会人士无偿捐赠。特别是广州著名文物鉴藏家王恒先生与夫人冯杰女士,曾走遍欧美各国收藏清代十三行时期的珍贵文物,现在全部都捐赠给十三行博物馆,并且仍在继续收集,定期将这些宝贝带回它们的家 。因为王恒先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对这一时期的藏品鉴赏亦有着独特的见解,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特聘王恒先生为该馆荣誉馆长。谈到捐赠行为,王恒先生说,这些文物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文物回到这里就是回到了原点,回到社会,是它们最好的归宿。他说以后还将继续捐赠文物,为岭南文化,华夏文明尽自己的一份力。

广彩洋人远航图大碗

广绣花鸟纹插屏

东学西渐的见证

十三行博物馆展览以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史料和海内外遗存的文物,系统地展示了十三行从雄霸中国对欧美“唯一通商” 贸易口岸近百年的盛景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广州商人群体的发展轨迹、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过程。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十三行则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发展的一个高峰。 是中华文化走出去,西方文化引进来的重要时期。十三行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了无数的文化财富。除了十三行、清代黄埔港、行商旧宅等遗址,还有大量现存于世界各地,如美国、荷兰、英国等地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包括家具、工艺品、外销瓷和外销画等。十三行也为世界留下一条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历史文化纽带。当代西方大多数国家,如荷兰、法国、英国、瑞典与中国的频繁商贸往来,都是从十三行开始的。

“据学者研究,1820年前后,中国的GDP占世界的1/3,可以说是世界的财富中心,东方时尚备受西方追捧。但经过之后的鸦片战争,中国的GDP急转直下,中国也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其中有清末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等的原因。我们推动建立十三行博物馆,就是希望告诉人们这段历史,让人们对自身文化有一种自豪感,同时也让人们有一种忧患感。历史可以告诉人们如何更好地往前走。”作为初建参与者之一的十三行文化促进会会长葛华介绍说。

随着外国商船纷至沓来,许多西方学者也来到广州,他们重视学习中国的文字和文化,并在欧洲掀起了研究汉学的热潮,促进了中国哲学、农本思想、语言文字、中医中药、工艺美术、绘画和建筑等方面的传播在西方掀起了一股“汉学热”。如1681年,比利时柏应理著《中国之哲学家孔子》;1697年,德国莱勃尼兹编著《中国近事》; 1711年,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翻译《四书》《孝经》《幼学》;1834年,法国雷孝思翻译《易经》; 1671年,一位在广州经商的法国人将《脉经》翻译成法文;1688年,波兰医生卜弥格编撰的《中医津要》出版 ;1736年,法国人杜赫德翻译《本草纲目》等多本著作。

“十三行见证了当年从东方到西方的贸易出口量。文物本身是一种佐证,可以看出当年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文物是微观的、具体的东西,可以从中还原历史的细节。”

广彩人物纹镶小天使铜座大碗

复兴之路任重道远

广州是“千年商都”,商贸是它的灵魂,而十三行无疑则是这座商都无法磨灭的记忆。原来的十三行遗迹历经天灾人祸以及战争的洗劫,早已荡然无存,而重建于十三行旧址之上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让飘落世界各地的十三行的后人们有了文化寻根的目的地,也让外国专家学者可以通过这些展品深刻地了解十三行、了解广东、了解中国。

十三行博物馆重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1992年,就已经有有识之士提出要建立一个十三行博物馆。原荔湾区档案馆的老馆长林伟森在初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印了珍贵的史料——1000多件皇帝关于十三行的奏折等,为后期建馆积累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才正式进入筹备。 历经建设、展览设计、施工、陈列布展等阶段,最终建成。建成后的十三行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东西文化交流的窗口。旅美艺术家伍冠文先生、美国旧金山亚洲文化艺术博物馆文化大使Sally女士认为十三行博物馆的布展效果可跟国际上顶级的展览媲美。“对于十三行这一段有争议的历史,我们用历史留下的文字记录和文物说话,再现当时的辉煌。”来自荷兰的汉克先生,给十三行博物馆捐献了一幅玻璃画。汉克认为,“成立十三行博物馆是非常好的主意,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在广州,把原本从这里卖出去的东西重新捐回来这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贝雕人物风景摺扇

青花广彩描金开光庭院人物纹五供

如今建立仅一年多的博物馆承担起十三行及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和活化等责任。十三行博物馆馆长孙莉介绍说,在荔湾区委及宣传部的领导下,十三行博物馆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切实的工作。首先它吸引了大量国外的学者慕名而来,比如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馆长Franco Lucchesi等。同时博物馆还与文物专家联手,准备出版以广彩瓷器为主题的图书,发扬本土文化;并联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工艺大师们,恢复已经失传的广绣针法,目前已经恢复了二十多种失传的针法。群众普及性活动也多有涉及,例如送展到商场和学校,让学生和民众了解广绣、通草画等传统文化;并组办“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大讲堂”,在民众中普及十三行的工艺与历史知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在一点一滴地加深着人们对于十三行的记忆和感受。

开馆仅一年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尽管目前很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可以相信,它的未来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期待。

猜你喜欢

广州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