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翰墨珍品入藏摘记

2017-12-28黎丽明

收藏·拍卖 2017年12期
关键词:美术馆书画广州

图/文:黎丽明

岭南翰墨珍品入藏摘记

图/文:黎丽明

(图1)宋 文同 《墨竹图轴》

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广州美术馆,经六十年的积累,藏品规模蔚为可观。所收藏的历代绘画,上起宋元,下至现当代,琳琅满目,其中明清及近代的绘画尤为完备。其所藏古代书画,主要来自几种途径:一是接收与移交,如在广州美术馆建成之初,广州市博物馆(1929年成立)将其部分书画收藏移交美术馆;二是在广州本地及到京、津、沪、港等地购;三是接受捐赠,比如容庚、叶恭绰、杨铨、李凡夫、朱光、蒋光鼐、吴南生等先生的捐赠。本文以正在举办的“艺苑撷英——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历代绘画精品展”为例,摘记几种珍贵古代丹青墨迹的入藏经过,以此一窥地域性公共收藏体系的建立过程。

(图2)元 李衎 《纡竹图》

北宋文同《墨竹图轴》(图1),被数度推举为广州艺术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以善画墨竹著称,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图中墨竹由左上方伸展下垂,枝节舒展,竹叶向背由浓淡而分,俨然有一种不甘俯屈之意。此画在乾隆年间为广东顺德温汝述所有,后归吴荣光(1773—1843)收藏。民国年间流传至罗原觉、莫元瓒。在1947年由中国文化协会和中英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文物展览会(香港),以及由广东文献馆主办的第七次艺术观赏会(广州)上都曾展出过。此画入藏广州美术馆时,已极为残烂。送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修复时,修复专家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修复送回。此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文同《墨竹图轴》基本为同一稿本。“台北故宫”藏本的保存状况优于广州藏本。而关于两图的真(原本)伪(摹本)、优劣,前辈专家有持不同的观点。徐邦达先生曾就此致信广州美术馆馆长谢文勇先生,认为广州藏本是文同真迹。特别巧合的是,今年10月,“台北故宫”在其“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中也展出所藏的文同《墨竹图轴》,两画隔岸呼应,观众可一睹为快。

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的吴荣光旧藏剧迹中,还有元代李衎《纡竹图》(图2)。李衎(1244一1320),蓟丘(今北京市)人,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画竹名家。他不但长于作笔简意逸的墨竹,而且精于工细华滋的双钩着色画竹。竹以其迎风劲直的特性,被誉为“君子”,因此中国文人喜爱画竹,以此借物明志。在这幅作品中,李衎以双钩着色写竹,结构层次和空间处理得当,繁而不乱,疏密有致,用笔沉着,设色清新,为其代表作之一。自题题跋中特别提到李衎应朋友邀请而作四幅纡竹图,这是其中之一,他因竹“霜筠雪色,劲节虚心”而特别爱竹。图上有吴荣光、吴尚时、吴荃选等吴氏族人的鉴藏印以及题跋(同治至光绪年间),可见一直为吴氏族人所保存。此画为吴荣光的《辛丑销夏记》《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是元代真迹无疑,由广州市博物馆移交而归藏广州美术馆。

得益于清代一口通商制度,经济繁荣刺激了文化的迅猛发展,书画收藏也在其中,吴荣光、叶梦龙、潘正炜等均是其时著名的收藏家。晚清以后,香港、上海迅速超越广州,成为清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书画收藏重镇。广东收藏也随之而流散至上海、香港,并进一步流散至海外,留在本地的古代书画名迹恐不足清代全盛时期十分之一。就广州艺术博物院的藏品而论,除了上举的两种吴荣光旧藏外,清代石涛《山水图册》(图3)也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广东旧藏。石涛(1642—1705)是明宗室后裔,明亡后出家为僧,与广东的“明遗民” 有笔墨交往,如屈大均(1630—1696)。极可能因遗民情结及其独特的画风,清代广东书画家、鉴藏家对他的作品青睐有加。谢兰生(1769—1831)的《常惺惺斋日记》提到其时画人张如芝(?—1824)、行商伍元华(1800—1833)、鉴藏家叶梦龙(1775—1832)等均有收藏石涛作品。是册共八开,画有清晨傍晚、风雨如晦等不同景色,水墨变幻,笔墨淋漓,清刚放纵,极富生意。其中六开有石涛的自题诗,与画相得益彰,极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之境界,为石涛晚年所作的精品。有研究者考证,此画册是石涛晚年居住在扬州时为其富商友人姚曼而作,流露了画家晚年孤寂、黯然的愁绪。此画册曾经广东收藏家孔广陶(1832—1890)收藏。孔氏家族以经营盐业起家,清末民初盐政改制,其后家道中落,藏品散出,是册后归黄咏雩(1902—1975)收藏。1933年黄咏雩出示此册予张大千观赏,张大千盛赞:“清湘画一册有一册之面貌,从无相袭者。此册尤极变化之奇。其墨笔则淋漓尽致……予藏清湘十册,又南北往来,所见不下二三十册,未有若此册之极变化神奇者。披览再四,敬识于后。”可见这一山水册为石涛晚年之精品。

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古代书画馆藏除了有一部分建基于前代广东鉴藏家的收藏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京津、苏沪。民国时期的广州市立博物馆曾计划大规模往上海等地购藏古代书画,丁衍庸还曾制定相关的征集方案,可惜民国广州政府财政极为困难,购藏计划不了了之。民国时期广州的古代书画主要为私人收藏,因此在公共收藏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向私人藏家借展的公共展览大行其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州美术馆,得到广州市政府,尤其是朱光市长在任时的大力支持,古代书画的公共收藏得以逐步建立。北京的宝古斋以及上海的钱镜塘(六莹堂)是其中值得一提的两大购藏来源。

(图3)清 石涛 《山水图册》 (部分)

鉴定专家靳伯声(1901—1967)其时是北京宝古斋的主要业务员。他与广东鉴藏家非常相熟,诸如容庚、黄咏雩等均与之有交往,而广州美术馆的不少珍贵书画名迹也是从宝古斋购藏而来。是次展览中展出的明代文征明《山水花鸟册》以及明代顾正谊的《仿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卷》即是其中两例。是套文征明《山水花鸟册》共十二开,金笺设色,格调清雅秀逸。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七人组的鉴定组意见很参差,杨仁恺先生认为“竹鸟页差一点”,傅熹年、刘九庵两位先生则认为“三开真,其余明仿”。谢稚柳先生的弟子劳继雄先生就此特别提到:“对鉴定明四家的传世墨迹由于对书画本身的认识不同,鉴定的角度也殊别,从而造成对明四家书画判断的严重分歧,这在整个鉴定过程中时有发生。”是次展览,除款识极为可疑的三开未展出外,包括“竹鸟页”等九开均有展出,感兴趣的观众可从中作对比判断。是套册页有天津实业家章瑞庭(1878—1944)之鉴藏印,广州美术馆在20世纪60年代初以900元购于北京宝古斋,相信当中有靳伯声先生的推介。另一种可能与靳伯声有关系的馆藏是明代顾正谊的《仿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卷》。顾正谊是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擅画山水,山多作方顶,少画林树,自然生秀,自成一家,开“华亭派”之先河。陈继儒(1558—1639)在题跋中赞颂其画风苍古秀润,可与同时代画家莫是龙(1537—1587)相与抗衡。此图卷为存世的顾正谊代表作之一,对华亭派绘画风格的研究极有文献价值。图卷被《石渠宝笈续编》《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著录,有乾隆皇帝、嘉庆皇帝的鉴藏印鉴,是馆藏中极为珍贵的“清宫旧物”。靳伯声在上世纪40年代曾大力收购清宫旧藏书画,其中的收藏包括了1952年捐赠给国家的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而1961年广州美术馆以650元购此图卷于北京宝古斋,当中不难猜测靳伯声的作用。

(图4)明 郑文林 《群仙图》

广州美术馆20世纪50年代在京津、江浙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较大规模地购藏古代书画,钱镜塘(1907—1983)应该是其中一位经常打交道的卖家。馆藏书画有近90件来自钱镜塘,其中八成以上是一二级文物,由此亦可一窥钱镜塘的鉴定能力。钱镜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开设古董行“六莹堂”,其鉴藏声名不弱于吴湖帆(1894—1968)。是次展览中的明代沈周《松坡平远图轴》、明代谢时臣《匡庐瀑布图轴》、明代郑文林《群仙图轴》(图4)、清代龚贤《云山结楼图轴》、清代王鉴《仿高房山云山图轴》、清代华嵒《芝兰松鹤图》、清代黄慎《钟馗图轴》等均是钱镜塘的旧藏。

古代广东名家书画的主要鉴藏者为广东人,乡邦情结使然。这一部分的书画,无论是购藏还是接受捐赠,其对象大都是广东人。叶恭绰(1881—1968)先生是较早向广州美术馆捐赠广东书画的收藏家之一。在广州美术馆筹建阶段,在北京定居的叶恭绰就向广州市人民政府捐赠他所收藏的重要 “乡邦文献”,如明末陈子壮等《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以及这次展览展出的明代梁元柱《墨竹图》(图5)以及明末黎遂球《送区启图北上山水图册》(两开)(图6)。梁元柱(1581—1628),广东顺德(今属佛山)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陕西道御史,因不愿巴结魏忠贤而被魏党借故削职,归隐广州越秀山,其气节可嘉。画中所绘为暴风狂雨之竹,竹叶随风飘动而枝干不折,作品笔墨清劲,情意扶疏,画家以此表达自己在政治漩涡中依然保持正直大义的骨气,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黎遂球(1602—1646),广东番禺人,诗负盛名,为明末南园诗社中人,其山水画近吴门画派一路。是套册页两开,由其上款可知为送别其友人区启图北上而绘作。“送别图”是明代绘画中一个重要母题。这两幅绢本水墨作品,山石、林木苍老明秀,村舍隐于山水之间,画面萧疏简淡,格调高逸,是黎遂球的代表作之一。别有意思的是,这两开山水册页曾在1940年广东文物展中展出过。其时叶恭绰匆忙避走香江,而此册携带在侧,可见对之珍视有加。可以想见,其后捐赠予广州美术馆,也是出于“乡邦文献”应回归家乡的考虑。

(图5)明 梁元柱 《墨竹图》

(图6)明 黎遂球 《送区启图北上山水册》

广州美术馆所接受的中国古代书画捐赠中,容庚先生捐赠数量最大,其次是杨铨先生。杨铨(1898—1967),广东鹤山人,为太古船坞(香港)的判头,喜爱收藏。由于香港自清末乃至现今一直是文物的重要集散地,不少民国时期的著名广东收藏家自20世纪40年代起即避地香港,是以杨铨的书画收藏中有不少是广东人的旧藏。比如明代张穆的代表作《七十龙媒图卷》,就是东莞籍收藏家梁柏如的旧藏。是次展览中的清代黎简《古寺奇峰图》(图7),也是梁柏如的旧藏。黎简(1747—1799),广东顺德(今属佛山)人,为清代广东山水画家之杰出代表。在这幅作品中,远景奇峰耸立,古寺藏身其间,近景高林密荫,红衣高士穿行林中。画家以淡墨长皴表现大块面山水,浅绛稍染,再以浓墨施以苔点表现山峦的高耸险峻,构图充满张力,格调清峻淡远。黎简三十岁左右开始到省城广州谋生,与城中士人多有往还。此画是他来广州小住时所绘,自题题跋中记录了他与谢景卿(1735—1806,字云隐)、黄丹书(1757—1806)的情谊。由鉴藏印可知,此画曾为行商潘仕成家族、梁柏如收藏,由杨铨先生捐赠入藏。

(图7)清 黎简 《古寺奇峰图》

与杨铨先生几乎同时回国捐赠的还有李凡夫先生。李凡夫(1905—1968),为20世纪30年代闻名省港的漫画家。他在1956年将所收藏的160多件石湾陶器捐赠予广州人民美术社。其时在朱光市长的支持下,广州人民美术社在石湾分设雕塑工场以之保护、恢复和发展民间工艺。1962年,李凡夫将所藏的苏仁山书画近30件捐赠给广州美术馆,其中包括了是次展出的《五羊仙迹图轴》以及《溪亭远眺图轴》。苏仁山(1814—1850后)是一位天才画家。他离经叛道的古怪言行,致使其艺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得到广东画人、鉴藏家的重新认识与推崇,李凡夫、简又文(1896—1978)即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五六十年代省港两地博物馆体系的相继建立,现今李凡夫收藏的苏仁山精品为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而简又文所藏的苏仁山精品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广州有“羊城”之别称,其五仙乘五羊含穗而来的传说脍炙人口。画中五男一女六位仙人各持谷穗相聚。苏仁山在题跋中自言五仙之外加一位蝗神附祀,方能保证不受虫害、五谷丰登。画家以浓墨干笔勾勒人物形态,用笔利落。画中左侧男女二仙正面相向,右侧四男仙直排站立,与画面成垂直线,构图奇特。这幅作品在1959年广东名家书画展(香港)中曾有展出过,是李凡夫的苏仁山书画收藏中的精品。

广州美术馆早期藏品体系建立的历史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个案。由征集的两大种类:历代名家书画与广东名家书画,不难发现其建馆的理念与民国时期广州市立博物馆美术部的筹建理念一脉相承。“历代名家书画”的征集,体现了地方性博物馆试图展陈通史式、全景式中国美术史的雄心,而“广东名家书画”的征集,则反映了地方文化精英长久以来对“乡邦文献”整理、收集的诉求,使博物馆的收藏与展陈成为地方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两种思路之下,其藏品来源既有跨越地域的特性,又有延续地域鉴藏脉络的特点。

(编辑/董萍)

猜你喜欢

美术馆书画广州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小小书画廓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