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讨论
2017-12-28吴秀蓉
吴秀蓉
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讨论
吴秀蓉
目的 探讨外科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6年莆田市秀屿区医院收治的182例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切口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74例和非感染组10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性质、手术室类型和手术次序。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性质、手术室类型、手术次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针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而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保证患者顺利康复。
感染;切口;老年;护理;危险因素
术后切口感染是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相关报道显示,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约为15%~20%[1]。切口感染的局部危害是切口不易愈合,导致缝线开裂,甚至需要重新缝合。切口感染的全身危害为感染广泛播散,可能导致严重的败血症和脓毒血症,危及患者人身安全。尤其是对于部分老年患者或者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特殊群体来说,由于其自身免疫力低下加之合并基础疾病的影响,即便是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其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严重性也较普通患者群体更大。因此,如何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一直是临床关心的问题之一。为此,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7年我院收治的182例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过程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以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82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病例入组时间为2009—2017年。其中,男102例、女80例;年龄47~69岁,平均(56.9±8.8)岁;切口感染的入选标准:切口处有明显炎症反应,有积液,伴或不伴化脓;严重者切口不愈合需要切开引流[2]。依据是否出现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74例和非感染组108例。感染组男37例、女37例、年龄46~65岁,平均(56.4±7.1)岁;非感染组男65例、女43例;年龄48~69岁,平均(57.0±7.4)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①手术资料完整,即手术过程和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可追溯;②入院时无重要脏器感染,即确定术后切口感染与入院时原发疾病无关;③能进行电话随访调查,对自身病情了解;④除手术情况外,能对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情况进行准确描述。
1.3 研究方法 对入组患者的手术资料及术后切口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性质、手术室类型和手术次序等。对上述各观察指标进行汇总分析及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性质、手术室类型、手术次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切口长度大、手术时间长、急诊手术多、层流手术室手术比例和首台手术比例低均与切口感染关系密切。见表1。
3 讨论
在日常外科临床工作中,手术切口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切口轻度感染者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可伴或不伴有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渗出;严重感染者切口不愈合,缝合处可崩开,甚至出现感染全身性播散,造成手术失败进而危及患者人身安全。因此,日常手术护理过程中要重视手术切口感染,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提前干预,尽量将切口感染发生率降到最低。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护理对策。
3.1 原因分析
3.1.1 切口长度 池水晶等[3]认为,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与手术切口长度本身有关,手术切口≥10 cm的患者,其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手术切口<10 cm的患者。这主要原因是切口长度增加导致切口在手术室空气中的暴露面积更大,增加了其与空气中病原菌接触的机会,进而导致感染的风险增高,感染发生率也随之上升。
3.1.2 手术时间 何昊等[4]对手术时间和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手术时间较短的患者。这主要是因为手术本身是一种侵袭性操作,会对目标区域周边组织同时造成损伤。手术时间越长,说明切口组织与手术器械接触的越多,暴露于手术室环境的时间越长,导致感染的机会越大,其结果必然是较高的术后切口感染率。
3.1.3 手术性质 本研究显示,急诊手术与切口感染存在一定关系,即感染组患者急诊手术比例较高。主要是外科急诊手术患者病情较为危及,术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未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全面评估,而且对于基础疾病的控制亦较差;加之术前皮肤准备及手术室消毒时间较为仓促,难以避免增加切口感染的发生机会,这与王伟红[5]的研究结果一致。
3.1.4 手术室类型 层流手术室采用空气洁净技术,对微生物污染采取程度不同的控制,能有效控制空间环境中空气的洁净度,适于各类手术的要求。层流手术室的空气压力根据其不同区域,如手术间、无菌准备间、刷手间、麻醉间和周围干净区域等洁净度要求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相对于非层流手术室,层流手术室可以有效保障手术间的空气清洁度,减少手术间空气中菌落数量,进而降低手术切口感染机会[6]。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
3.1.5 手术次序 本研究显示,接台手术与切口感染存在一定关系,即感染组患者接台手术比例较高。这主要是因为接台手术的手术间准备时间较短,有可能受到前一台手术的影响,导致消毒不彻底;加之观台及实习人员流动,有可能是导致接台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3.2 护理对策
3.2.1 术前评估 所有接受手术的患者均应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者由于某些慢性疾病服用免疫抑制剂,进一步造成免疫抑制。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更为详细的病情评估。要请相关科室医师会诊,依据病情酌情停用免疫抑制剂。
3.2.2 术前准备 应在术前常规做好皮肤消毒、沐浴、备皮等处理。对于老年患者,在手术的安排上应尽量避免急诊手术,手术室尽量选择条件较好的层流手术室,并且安排为当天的首台手术。
3.2.3 消毒工作 护理人员应保持手术室无菌状态,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相关消杀工作。对耐湿、耐高温的器械、敷料等应采用湿压灭菌法进行灭菌,其他物品也尽量采用环氧乙烷、低温等离子等灭菌方式[7]。应在手术室内建立无菌区,保持无菌区内所有手术器械及敷料的清洁,及时更换可能被污染的器械及敷料。
3.2.4 人员管理 应加强对进出手术室人员的控制,除了本台手术相关的医生和护士外,对于学习的观台人员应予以严格控制。首先,限制观台人员在手术过程中随意进出手术室,尤其是从污染手术室进入到无污染手术室。其次,在观台时应与手术操作区保持一定距离,建议>1 m[8]。
3.2.5 手术配合 由于手术时间与切口感染存在一定关系,因此在保证手术质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是巡回护士要将手术物品一次性准备齐全,避免反复取用器械、卫材等耽误时间。二是器械护士应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熟悉手术步骤和器械的使用,与医生密切配合,缩短手术时间。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该重视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应该在围手术期给予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保证患者手术成功,促进康复。
[1] 张磊.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及护理[J].中外医疗,2015(10):156-157.
[2] 王美琴.手术室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2(23):40-41.
[3] 池水晶,王瑛,张立国,等.2015年某医院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4):497-499.
[4] 何昊,吴勇,梁亮.颅脑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3):385-387.
[5] 王伟红.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786-789.
[6] 乐汉娥.手术室空气洁净度与老年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6):4014-4015.
[7] 王伟红.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786-789.
[8] 赫盛楠.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7):957-959.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s and Related Nursing Strategy
Wu Xiurong(Surgery Department, Hospital of Xiuyu District, Putian 351146, Fujian Province,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s, analyze the reasons, and summarize the nursing strategy.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182 surgical patients,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Xiuyu District Hospital, Putian, from 2012 to 2016. Based on the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s,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fection group (n=74) and non-infection group (n=108). The incision lengths,operation time, operative features, types of operating room, and operative sequences were compared in two groups.ResultsThe differences in incision lengths, operation time, operative features, types of operating room, and operative sequences were different signif i cantly (P<0.05).ConclusionWe should adopt nursing intervention aiming at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s,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 rates effectively, and ensure the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smoothly.
Infection; Incision; Elderly; Nursing; Risk Factors
351146 福建 莆田,莆田市秀屿区医院外科
R65
A
1672-7185(2017)12-0054-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7.12.023
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