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看待英国国防大臣引咎辞职

2017-12-28袁南生北京海淀

清风 2017年12期
关键词:卢武铉贝卢斯科尼施密特

文_袁南生(北京海淀)

怎样看待英国国防大臣引咎辞职

文_袁南生(北京海淀)

2017年11月1日,英国国防大臣迈克尔·法伦引咎辞职。在国人看来,所谓“引咎辞职”,一定是有重大的失误或过错,否则,为什么要辞职呢?因为,一顶内阁大臣的乌纱帽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摘掉的。不过,在笔者看来,法伦所谓的“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过错,即使真的是过错,那也是15年前的旧事了,根本没到必须下台的地步。然而,法伦却真的下台了。

英国前国防大臣迈克尔·法伦,被曝曾对一名记者进行性骚扰

晒晒法伦当年究竟犯了什么“错误”,法伦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错误”,英国朝野又如何看待他的“错误”,围绕这位国防大臣的“引咎辞职”来一番思考,对于我们从严治党,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无疑具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

国防大臣因旧错被追责

2017年11月1日,法伦宣布辞职。在他的辞职信中,法伦表示,最近出现了很多关于他本人一些过去行为的指控,其中很多都是虚假的,但是他同时承认过去确实有些行为不能达到他所任职务的高要求。他同时表示,担任国防大臣的三年经历是一种“财富”。

在迈克尔·法伦辞职前一天,他的发言人确认了法伦2002年曾因为将手放在一名女记者腿上而受到斥责,该发言人同时表示当时法伦立刻就道歉了。法伦因被控“性骚扰”而引起各界哗然。英国防部引述法伦的声明说,他过去的行为不符合他的职位所要求的高标准。近期有一系列针对英国议员和政府官员等性骚扰的指控,首相特蕾莎·梅写信给各党派领导要求大家“跨越党派、严肃、迅速”地回应这一事态。特蕾莎·梅接受了迈克尔·法伦的辞呈,并对其“严肃态度”表示赞赏,她同时还对其“服务了四任首相”的部长生涯表示敬意。

2017年11月2日,加文·威廉姆森取代迈克尔·法伦成为英国新的国防大臣。法伦是因15年前的所谓“性骚扰事件”而“引咎辞职”的,英国《太阳报》在2017年10月30日率先揭发,并引起了英国社会的震惊。

英《自由时报》后续报道说:“英国国防大臣法伦日前被曝出在2002年多次抚摸女记者布鲁尔的膝盖,法伦也承认做过此事,并且引咎辞职。法伦11月1日发表辞职信,承认在15年前抚摸女记者布鲁尔的膝盖,但称在过去10年、15年是可以被接受的,显然在现今的文化已经不能被接受。法伦说,自己过往的行为无法达到英国军队所预期的标准,认为国会和首相特蕾莎·梅的处理是正确的。

布鲁尔对法伦的辞职感到意外,她表示,自己早已经把这件事抛诸脑后,形容法伦的辞职是荒谬及可笑的,“我不认为这(性骚扰)是什么原因。”

根据媒体综合报道可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性骚扰事件”发生在15年前;二是所谓“性骚扰”,其实就是法伦在2002年抚摸了女记者布鲁尔的膝盖;三是法伦承认此事,并且自己也认为当年的行为是不对的,既不能为当代文化所认同,也违反了英国军队的规范,继续呆在国防大臣的位子上不合适;四是“性骚扰事件”的对象布鲁尔本人现在对此不以为意;五是英国国会和英国首相特蕾莎· 梅接受了法伦的辞呈,法伦本人也认为国会和首相同意他下台是正确的。

对旧错追责是普遍现象

法伦引咎辞职是因为15年前犯下了过错,15年的时间确实不短,揪住15年前的旧错不放,在媒体上公开曝光,是不是有人故意跟这位国防大臣过不去,企图通过算旧账把他拉下马呢?非也!在欧美不少国家,对政要和公众人物,只要有过错,新账要算,旧账也要算,这已是欧美政治生态中的惯常现象。

意大利前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绝对算得上欧洲政坛的“风云人物”。他是意大利巨富,是电视大亨,是足坛豪门AC米兰俱乐部的主席,他还从1994年开始,四度担任政府总理。

2012年10月,米兰的一家法庭裁定,2000年至2003年间,贝卢斯科尼在买卖转播权时逃税,“数额非常巨大,欺诈方式令人惊讶”。检察官说,他名下的梅迪亚塞特广播公司利用离岸公司,从美国好莱坞购进电影和电视作品版权,以虚增成本的方式达到逃税目的。法庭判决书说,贝卢斯科尼担任总理期间虽然退出梅迪亚塞特的日常运作,但实际上依旧掌控着公司业务,并用部分偷逃税款建立“小金库”,因此,法院判处他4年监禁,5年内不得担任公职。

这一案件只是贝卢斯科尼诸多旧账被清算的冰山一角。仅2013年3月,贝卢斯科尼一个月内就被清算三次:一是米兰一家法院以共谋泄密罪判处他一年监禁。据悉,贝卢斯科尼非法披露的电话谈话内容涉及2005年波尔保险财团收购意大利国民劳动银行一案,谈话双方都是贝氏的反对派。法院裁定,贝卢斯科尼在有关案件调查审理期间,违反保密条款,共谋非法公开发表监听到的电话谈话内容。二是检方指认,贝卢斯科尼涉嫌于2006年贿赂一名参议员。三是检察官还指认贝卢斯科尼在位于米兰郊外的别墅内举办卖淫聚会,2010年时与年仅17岁的未成年少女“偷心鲁比”马赫鲁克发生大约10次性关系,并以金钱作为回报;在“鲁比”因盗窃被米兰警方逮捕后,时任意大利总理的贝卢斯科尼又涉嫌滥用职权命令警方将其释放。

匈牙利总统施密特因20年前博士论文被指抄袭宣布辞职

检察官先前请求判处贝卢斯科尼6年监禁,后来认定他在马赫鲁克盗窃案中滥用职权,刑期又增加了一年。2013年6月24日,意大利米兰一家法院判处贝卢斯科尼7年监禁,而且终身不得担任公职。

2014年10月5日,澳大利亚第29届众议院议长毕雪乘直升飞机从墨尔本飞到吉朗,参加自由党的筹款募集活动。如果乘车去的话,一小时足够了。但毕雪执意乘飞机去,往返一共花费5227.77澳元,相当于人民币2万多元。2015年7月,毕雪此事被媒体曝光,毕雪称此事是自己“判断失误”,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全部旅费和1307澳元的罚款。但民众对毕雪能有车不坐,偏要坐飞机、讲排场,大手大脚花费公款的行为十分不满,毕雪在舆论压力下不得不辞职。

2012年4月2日,匈牙利总统施密特宣布辞职,施密特辞去总统的原因,不是军界政变,不是国家经济危机,不是总统任上的失职渎职,也不是自身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而是他1992年的博士论文被证实是抄袭的。

施密特抄袭论文是20多年前的事,20多年后被人意外发现,2012年1月匈牙利一家网站刊登文章,指出施密特总统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泽梅尔魏斯大学对此非常重视,立即调查核实,当年3月27日公布调查结果指出,施密特博士论文有17页内容与德国学者克劳斯·海涅曼的一篇文章相同,有180页内容与保加利亚体育专家尼古拉·格奥尔基耶夫的论文部分一致。泽梅尔魏斯大学最高权力机构于当年3月29日以33比4的投票结果,决定撤销施密特的博士学位。这不是法院的判决,是授予博士学位的机构的判决。这不是一个人的判决,是一个群体民主投票的判决。这不是行政权威,而是学术权威。施密特在其博士学位被撤销后,在各反对党强烈要求下不得不辞职。

卢泰愚、全斗焕、卢武铉、朴槿惠(从左至右)

对旧错追责的几点思考

首先,对旧错追责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法治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化的基础,没有法治化就没有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点之一在于规范、约束、制衡公共权力,政治人物掌握的权力越大,对其道德的要求就越高。否则在巨大的公共权力下,一个小的道德缺失,也可能给社会捅下巨大的娄子,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这就是担任国防大臣的法伦,一旦他15年前摸女记者膝盖的旧错被曝光,英各界立即为之哗然的原因。旧错既包括现任高官上任后犯下的过错,也包括上任前犯下的过错,还包括下台后被发现的下台前犯下的过错。一句话,有错必查,有错必追责。

其次,对政要和公众人物的旧错追责,理所当然地包括对某些所谓“小错”的追责。有些“小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但如果是发生在政要和公众人物身上,影响和后果可就不一样了。例如,抄袭论文这种行为,普通人士抄袭论文,一般来说,付出的代价也不可能太大,顶多拿不到学位。2010年年底,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生卢迪发现一篇署名洛阳某高校体育部张丽教授的文章涉嫌抄袭自己的论文,95%以上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2011年卢迪起诉张丽,索赔10万元。当年3月26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张丽抄袭,要求其停止侵害行为,并赔偿原告损失1000元。对政要来说,抄袭的代价就要大得多。拿匈牙利总统施密特来说,抄袭论文的事件发生时间应在1992年之前,至今20多年了啊。为什么揪住陈年旧账不放呢?难道就不能既往不咎、下不为例吗?再说当年那些评委们没发现抄袭让其论文通过,也是有失察责任的啊。但匈牙利人就是较真,对总统抄袭的行为,就是不依不饶。

再次,对旧错追责的重点对象是现任高官和前政要。以韩国为例,尽管韩国政治制度尚有许多缺陷,但针对高官不法行为的监督、问责,特别是针对总统的监督、问责却已体系化、制度化。卢武铉总统是打着反腐败的旗帜上台的,这位农民出身、曾因誓言向贪腐和裙带门阀政治开战而赢得民心,却最终沦为放任亲族贪腐、涉嫌全面受贿的反面典型,在留下一封充满忏悔的遗书后,决然跳下了山崖。“知耻近乎勇”,卢武铉以反腐始、以贪腐终固然令人唏嘘,但面对自己的贪腐,他尚知羞、知悔、知担当,知道以死谢国人,终究是一种有血性的表现。在卢武铉之前,全斗焕、卢泰愚前总统锒铛入狱,金泳三总统的子女被送上法庭。最近,朴槿惠也因涉嫌贪污,从万民敬仰的总统变成了千夫所指的阶下囚。

最后,对旧错追责必须建立和完善相配套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英国国防大臣为什么引咎辞职?就是因为当地报纸敢于曝光他的错误,就是因为英国民众对他的错误行为不能容忍,就是因为国会和首相从民意出发,而不是从国防大臣个人利益出发,果断接受了其辞呈。韩国为什么能把全斗焕、卢泰愚、卢武铉、朴槿惠等一个个元首级人物送上被告席?就是基本建立起了相配套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

尽管韩国公民社会的集体意识和集体道德标尺仍存在不少偏颇、盲目甚至过激之处,但在一些大的道德规范方面却爱憎分明——以清廉为美,以贪腐为恶;以大公无私为荣,以结党营私为辱;以无党无偏为明,以政商勾结为暗。正是这种黑白分明的社会道德标尺,让韩国民众对曾经清廉的卢武铉拥护、爱戴,视若拱璧;也正是这种黑白分明的社会道德标尺,让他们对后来贪腐的卢武铉鄙视、唾弃,声称要将之彻底遗忘。面对这样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任何政客显然无法永远置若罔闻。很显然,是严密的政治问责和严格的道德标尺,令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英国国防大臣法伦不得不有廉耻、有担当、有血性,而无法觍颜过闹市,无赖戴乌纱。很显然,制度的健全,道德标准的完善,对政治畸形儿们才最具威慑力和约束力。

(作者系外交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曾任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驻苏里南大使、驻印度孟买总领事、驻美国旧金山大使衔总领事)

猜你喜欢

卢武铉贝卢斯科尼施密特
带着GPS去流浪
意法院判贝卢斯科尼“雏妓案”无罪
带着gps去流浪
本 期 导 读
韩检方确定传唤卢武铉
卢武铉一家将被传唤
卢武铉:“复政”青瓦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