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

2017-12-27张亮珍

西部论丛 2017年9期
关键词:储备素养内容

张亮珍

在小学课程中,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但由于教学模式囿于传统,形式单一,以及学生本身知识储备较为薄弱等诸多原因,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而兴趣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进多样化的课堂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让小学生打好语文的基础。

一、让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

(一)注重联系现实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成型,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为敏感,因而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联系现实。当遇到难以理解的点时,教师可以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们举一反三。当在讲一些抽象的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是,可以设立一个现实的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如此,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二)、注重教學的深度与广度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切忌照本宣科,拘泥于书本上的内容,而应该纵横拓展,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趣味性,例如在讲授古诗时,不能仅局限于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含义,而可以拓展一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讲一讲诗人的逸事趣闻,分析诗中的情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加深,也能让学生乐在其中。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通过课外阅读增加知识储备

由于多数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较薄弱,对语文的认识仅限于课本,因而无法领略到语文的独特魅力,甚至对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也不能完全吸收,从而也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对此,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广泛的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语感,认识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自发地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将语文课从课内走向课外

大自然和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大环境,教师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时应重视这一点,让学生关注社会,贴近大自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语文课由课内走向课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写景物描写的作文时,将学生带去公园里春游,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景物,然后化为生动的文字。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名胜古迹或博物馆等地参观,把所见所感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亲身体验文人学者创作的情感,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使学生摄取到一定的社会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总 结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 艺术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留心我们的孩子们,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就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猜你喜欢

储备素养内容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