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学探讨

2017-12-27李霓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8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院校

【摘要】个体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体现,针对高职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价值观形成特点,宣扬主流价值观念,发挥思政教育指导社会实践的作用,对于探索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课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和体系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价值观形成特点、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必要性及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探讨怎样在高职院校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寻找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有效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171-02

一、价值观形成的特点

价值观是推动个体行为发生的内在力量,调节和支配着个体的选择和行动。 价值观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价值观既是可变的又是相对稳定的。其相对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在一定时间和条件范围内价值观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具有持久的影响。 其次,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特点,由于整个社会中每位成员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 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不一致,所以每个人由此形成的价值观也有差异。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件事也可能呈现出体现各自特点的价值倾向,使价值观的趋于相似又有所不同。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再加上受到网络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瞬时性、广泛性,青年大学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帮助。

二、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教育存在学习年限短、教育任务重等问题。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职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上,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使高职教育达不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实践出真知,价值观的形成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发展,也要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为基础。真正做到核心价值观外化于形受到社会环境及自身素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但有部分学生存在重功利轻理想的观念,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精神追求匮乏。其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 导致一部分人寻求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在高职院校中,表现为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增强,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然而,很多高职学生在自我意识、独立性增强的同时,出现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缺少对他人的关注和奉献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 再次,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使个别学生信仰和个人追求缺失。大部分高职学生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寻求提高自身专业性、技术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方法,但存在少部分学生为了在就业中增强自身优势,出现入党动机不纯、争当学生干部,运用不恰当的手段评奖评优,把理想与功利相结合,价值取向是对核心价值观的偏离。

三、高职院校中影响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因素

第一,教育形式不够丰富,缺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资源的活动较少。在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上,由于学校科研经费不足或重视程度不够,思政教师缺乏接受培训和经验交流学习的机会。造成教育理念转换困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不够等问题。

第二,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实践内容重复性强缺乏新意,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达不到教育目的。高职院校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相关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性评价不高,缺少参与热情。学校组织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大部分以班级干部为核心,对学生干部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效果,但由于普通学生的参与不足,教育整体实效性不尽如人意。

第三,高职院校缺乏完整的针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制,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评价机制不足,学校对教育结果的考评仍以分数为标准。学生在思政课考试中分数及格或修够学分,不能说明学生真正领悟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握好自己,并切实践行。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引领和行为塑造时,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应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进行反思和更新,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寻找合理的教育评价系统和机制,逐步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合理途径。

四、高职院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索

第一,从社会发展实际及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需要出发确定方法和手段。

大学生情绪丰富不稳定,内心敏感,对自身和周围环境认识不足,易被外部环境影响。在面对社会竞争及来自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诸多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作出非理性的判断。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的變化发展特点,促进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系转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和信念体系。在采用课堂讲解、校园新闻广播、开展典型教育与奖惩教育等正面教育手段时,对启发教育、感染教育、正反实例对比教育、疏导教育给予更多的探讨与实践。启发式教育能调动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潜能和进步,从而增加个人向上的信心和决心;采用感染教育用真实的案例和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正反实例的对比教育可以使学生鉴别价值观的正确与否,辅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减压和疏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自身和社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建立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提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有重大帮助。

第二,积极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标准与考查制度。

实施价值观教育不仅是思政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专业课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进行专业教学中要结合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才能促使学生用专业的知识技能、积极的工作服务意识更好的回馈社会。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是为了承担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引导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社会主义法制,遵守职业道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高职院校中,根据不同的年级、专业、不同时段,确定教育内容和实践主体活动。针对高职院校党团组织、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不同类型的组织,运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兴趣小组、假期社会实践等不同途径达到教育目的,逐步形成较为科学、规范、形式多样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机制,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具体安排情况, 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置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考核评分细则,积极建立相对合理的学生成绩考核、督导评价制度。同时,建立与实践单位之间的联系,建立相关的实践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基于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才能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对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理性要求[J].甘肃高师学报,2008(4).

[2]蒋志福.论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途径与方法[J].中国市场,2010年第22期(总第581期).

作者简介:

李霓(1965.01-),女,四川西昌人,汉族,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院校
我的价值观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