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017-12-27许婉如
许婉如
摘要:“教”教材的起点是传授课本知识,而“用”教材教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相得益彰。在以教材为蓝本,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教材,因材施教,又要用足教材,提高效率;在以生活为素材,辅助性地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源于生活,构建模型,又要高于生活,互惠共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使用;创造性;辅助性
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材”源滚滚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新课标倡导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心灵鸡汤”。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成为教材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开发者。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不仅仅需要教师“一桶水”的本领,更应该提升超越到“一池水”的境界。
一、 以教材为蓝本,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以教材为蓝本,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果教师能够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效果势必事半功倍、立竿见影。
(一) 立足教材,因材施教
数学教材是在全面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周玉仁语)。立足教材,立足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因“才”施教。
例如,教学六年级的“认识负数”,教材编写时是借助温度引入负数作为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安排了负分数、负小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有理数的感知基础。认知能力的支撑点是遵循知识发展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學内容有挑战性。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先整合学生在“科学”学科学过的温度知识导入教学,利用+8℃和-8℃的有梯度、有层次的对比,水到渠成地建构了“0刻度”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然后,以存款和支出作为例题1教学的线索,顺水推舟进行直观教学正数和负数的概念。通过因材施教,线索对负数的认识逐渐从单一到丰富,从模糊到清晰,有力强化了线索的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在不同的记录方法取舍过程中,充分思考、讨论、比较、分析、判断,与文本平等对话。如果没有教者对教材的精心开发,对课程资源的巧妙利用,对预设生成的准确把握,课改新理念就不可能转化成为可操作性的教学行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也似乎成为“负数”了。
(二) 用足教材,提高效率
教材是范本、例子、载体和材料。用足教材需要教师善于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使用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挖掘开发。活用教材,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教学五年级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是概率在小学阶段的“投石问路”,教材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创设了问题情境,创设摸球游戏以便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于可能性,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从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刻画,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采用学生熟悉的“猜球”引出数学问题后,不能停留于学生会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还应该设计多种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例题1的数学思考方法,思辨和比较“为什么两个口袋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呢?”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用足教材,用数学知识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这一切教学资源都来自于教材的有效开发,或者直接呈现主题图,或者分层出示问题,加强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以生活为素材,辅助性地开展教学
以生活为素材,就是要体现教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辅助性地开展教学,在生活大舞台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的机会,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 源于生活,构建模型
小学数学新课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贴近性展开数学教学。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生活中也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学以致用,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五年级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材看似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多大的联系,有位教师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补充调整,向学生传递了解决问题的信息,构建了数学模型。先以“找朋友”的游戏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座位号数字,规定语文老师的幸运数字是4,数学老师的幸运数字是6,如果座位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就是语文老师的好朋友;座位号是6的倍数的同学,就是数学老师的好朋友。请是语文老师的好朋友的同学坐下,是数学老师的好朋友的同学站起来……游戏开始后,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了,因为他们既是语文老师的好朋友,又是数学老师的好朋友,如12号、24号、36号、48号同学。于是,教师就因势利导揭题了。让学生接触“公倍数”的实物模型,借助具体实例初步感知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进一步探索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走进数学,在深刻的体验中优化方法。
(二) 高于生活,互惠共享
数学教材的开发必须高于生活,是因为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实践,来自于数学前辈总结的方法和规律,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发扬光大。通过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促进生本互惠式双赢共享意识的协调发展。
例如,教学六年级的“认识百分数”,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百分数与生活结缘。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百分数信息,再引入姚明投篮这一生活素材,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解释应用的过程,通过“一本书已经看了40%”设计开放性练习:()是()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再体验电脑复制文件过程中的百分数示意图,整合信息技术教学。最后别出心裁画龙点睛总结全课: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情绪占百分之几:愉快()%,紧张()%,遗憾()%……师生在对话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惠共享,用百分数的知识评价课堂,有利于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也使教材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宽度与广度拓展了。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明快简洁,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润滑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奠基石。我们必须打破教材本位主义,通过多个切入点和多种途径,以清晰的教学思路和灵活的教学艺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背景,力求使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达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薛峰,游基宏.“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2(11).
[3] 闵爱红.挖掘鲜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J].江苏教育,2005(10).
[4] 朱峰,李庆海.追求与众不同的课堂[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5] 梅小玲.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材[J].文理导航旬刊,201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