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之我见
2017-12-27施开天
施开天
摘 要:地理有效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中,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围绕简化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明白教材的中介作用,创设形式多样的课堂,建立发展性的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强调把“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贯穿与教学之中。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素养
如何把“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贯穿与教学之中,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课题。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给中学的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那么如何适应全国卷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呢?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和考试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笔者在全国卷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作了一些实践,现就活动中的一些感受与大家交流。
一、 具体知识内容要冲淡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贯彻立德树人要求,注重课堂教学中体现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任务。如不要以单纯知识为主的教学、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但要结合学情实际,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不要死记硬背、硬套照搬知识,提倡简化原理、规律的演绎与推导论证。但地理科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无疑它是新课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新教材中的体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传承性。比如: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的“远日点”“近日点”“正午太阳高度”等概念,只简单地出现名词、以图示之,但是后面学习“地球公转与季节”的内容而言,则起到基础的作用,所以,教学时不要因为它们在教材内容编排结构上的变化而忽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而应考虑知识的传承性,适当加以补充。
二、 教材的中介作用要用好
课堂教学的实质不是多次文字“搬家”,不在于知识掌握是否全面,而是知识是否有序整合,关键是梳理的知识,将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特征等加以梳理、有序存放,在解决地理问题时能正确地调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教材也不可能包含学生要学的全部知识内容,新知识体系的不完整是新教材另一个特点。如,教材人教版第二章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建议要补充“大气的组成部分”的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大气哪些组成成分吸收或反射或散射了太阳辐射中的哪些波长的能量,哪些组成成分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知识简化了,新教材只要求学生知道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作用方式削弱了太阳辐射、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这就形成不影响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对后面的进一步学习也不产生影响,因而建议补充这部分知识是没有必要的。再如:“城市热岛环流”以“问题研究”的形式出现,“东亚季风”安排在“活动”栏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我们教师不必先讲,教师应建模式、抓规律,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去完成,学生再学习、再巩固。另外,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验性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知识都在提醒着我们师生,明确课堂各自的定位,探究教学规律,把握课堂教学方向。
三、 课堂要多样化
一堂课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否得到训练,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提高;让学生在开展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中,是否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角”。在此结合学习“全球气候变化”一节内容,采用以下方式:
1. 自主學习:课堂中留出足够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本节课设计重在“学习内容的自主”,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与插图来学“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通过自主学习分析归纳出三种尺度的气候变化及特点,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完成学习任务。
2. 合作学习:有自主学习后,再通过合作学习,经过彼此的交流,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如本节课教学“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时,我将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分别代表政府部门官员、林业部门领导、能源部门领导、农业部门领导、科研部门代表等角色,每个小组讨论十分钟,并在纸上简要写出本组主要观点,由一位同学代表发言。这样,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也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犯错”过程,教师再提问,学生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暴露出来,教师再及时点评。
3. 探究学习:教师从现实生活中选择要探究专题,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阅读材料“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我们设计了几个探究专题。第二节上课我们把专题看法、意见相似的同学分成一组,继续进一步探究,最后用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当学生在自主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内化与建构,优化与提升地理思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也就达到了地理教学的最高目标。
四、 评价机制要用好
发展性评价重点在于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和表现行为,如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等等。评价可采取多种评价方法,也可以定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创设激励评价机制,体现“学习地理的评价”“学生发展促进的评价”的评价理念。还通过课内外的活动的主题,如地理兴趣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展示成果,邀请各方面的评价。同时,课堂还可以对学生教学参与情况、质疑求异活跃情况、探究水平的评价,体现评价的多元性、激励性、主体性、实效性,不断拓宽评价机制的内容和渠道。
总之,我们要把“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贯穿于教学之中,把课堂真正给予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快乐,进而主动去学,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琰.《多维地理视角的培养》,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
[2]冯辉.《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师素质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