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2017-12-27迟令峰张霞

考试周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思路分析设计

迟令峰+张霞

摘 要:通过这种立体简单明了的教学方案,能使学生快速,灵活地掌握基础知识。

关键词:设计;思路;分析;教学

一、 总体思路

本课题设计是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建构,追溯三圈环流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地理大发现时期对诸多地理现象的发现与探究,通过案例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然后由现象到本质,提出假设,建立理论模型,并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进一步明晰三圈环流的形成,最后结合实例冰岛火山灰蔓延这一案例,应用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整个设计过程,从现象到本质最后又回归现象,这本身就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学生从疑惑中建构模型解答疑惑进而回归生活,能够有效提升地理实践力,进而提升学生探索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必须建立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模型,对学生逻辑思维、三维空间思维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三、 学情分析

(一) 知识水平

新授课面向新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热胀冷缩、气压变化、物体受力分析、空气运动的热量变化、空气运动等基础知识。但是绝大部分同学还没有尝试利用相关知识解释全球性问题。加上新高一学生还没有接触立体几何内容,因此构建三维模有一定难度。

(二) 认知特征

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三) 学习特征

学生大致处于15~17岁这个年龄段,学生思维活跃、喜表现、想象力丰富,但由于刚刚步入高中,需要在课堂中制造机会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 教学目标

(一)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两课时)。

(二) 目标分解

1. 知识目标

通过构建并动手制作理论模型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并能熟练描述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分布规律。

2. 能力目标

(1) 不仅要知道三圈环流的运动模式,而且要理解环流之所以这样运动的原理,要懂得用科学的方式来推理三圈环流的形成,培养良好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2) 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绘制地图的技能。

3. 德育目标

(1) 通过构建三圈环流理论模型,让学生掌握通过建模探究理论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合作制作三圈环流理论模型,增强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能力。

(3) 通过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增强学生的全球观与区域观。

(4) 通过故事诱导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人地关系。

五、 教学重点、难点

(一)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与分布规律。

(二)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空间模型的构建。

六、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型构建式教学、实验探究法教学。

七、 教学过程

1. 故事导入

(1) 教师活动

地理故事:“马纬度之谜”——15世纪末期,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后,殖民主义者蜂拥而至。由于美洲缺乏马匹,大量的马匹被从欧洲经大西洋贩运到西印度群岛。当时,机械动力驱动的运输船还没有发明出来,大洋航运靠的是风力驱动的帆船。当帆船队航行到30°N附近时,出现了麻烦。连续几个星期海面上平静无风,船队无法航行。加之天气炎热,淡水和粮食用尽后,只得宰食马匹。人尚如此,何况马匹。大批饿死或渴死的马匹被投入海中,海面上漂浮着众多的马尸,于是人们就把当时船队所在的纬度称为“马纬度”了。不过一旦出了这一海域,帆船又能浩浩荡荡向西航行了。提出哈雷、哈德来等天文学家在发现这样的现象时与大家一样有着相同的困惑。

(2) 学生活动

阅读故事,思考问题:①马纬度为何出现在30°N附近(主要受什么控制)?

②为何过了“马纬度”帆船又能浩浩荡荡向西航行了?

2. 模型建构

(1) 教师活动

温故知新:简单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热力环流,为引出单圈环流知识做好铺垫。

(2) 模型制作:单圈环流

(1) 理论假设:①地表均匀(大气在地表均匀运动);②黄赤交角为零(直射点一直在赤道);③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2) 制作要求

①在上述假设条件下仅制作赤道与北极之间形成的环流模型(立体);

②用不同颜色的纸条表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近地面气流,并用箭头标注方向。

3. 模型修改:三圈環流

(1) 理论假设:①地表均匀(大气在地表均匀运动);②黄赤交角为零(直射点一直在赤道)。

(2) 制作要求:①在考虑地转偏向力的情况下,请认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修改完善刚才制作的模型;②将阅读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待交流。

4. 探讨交流:三圈环流

(1) 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

(2) 师生交流:结合学生困惑解答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等问题。并通过动画逐步演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印象。

①学生自学教材,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单圈环流模型。并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记录,以待交流。②小组交流展示所制作的模型,提出自己的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教材,改变假设条件的情况下,逐渐修改模型,建构三圈环流理论,有效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实践力。

5.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板书绘图)

学生活动: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图形转换能力与绘图技巧。

3. 谜底揭晓

教师活动:回到开头的故事中来,看我当时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马纬度中的天气风力微弱?②为何过了“马纬度”帆船又能浩浩荡荡向西航行了?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承接开头,解疑释惑。

4. 现实应用

教师活动: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根据所学原理,利用所建模型,读图分析冰岛火山灰可能的蔓延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理论与现实结合,培养学生借助理论模型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猜你喜欢

思路分析设计
不同思路解答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