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中德班非出国学生德语学习兴趣

2017-12-27邓小米

考试周刊 2017年40期
关键词:德语学习兴趣课堂教学

邓小米

摘 要:在中德合作国际班中,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变故、职业规划变化或德语成绩不佳等主客观原因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据观察,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在选择不出国后德语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德语水平随着德语学时的增加不进反退。作为一名德语语言教师,本人希望能在课堂上通过一些具可行性的方法来提高这群学生的德语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德语;学习兴趣

高校中德合作项目为众多渴望留学德国的学子提供了省时、省力、省钱的留学机会,但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变故、职业规划变化等主客观原因放弃了出国机会。作为一名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德合作班德语语言教师,本人观察到,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在放弃出国后德语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虽然德语仍然是他们的必修课,但学生的德语水平随着德语学时的增加不进反退。于是本人分批与这群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对德语学习所持有的态度,并进行了总结归纳。

根据与学生交流的结果,他们在选择不出国后不愿学习德语的原因主要为以下三点:1. 既然不出国,那么语言已经不是必须要掌握的学习工具,所以不需要学。2. 自身比较懒惰。3. 德语太难了,干脆放弃。针对这三点理由,本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让学生重视德语、重拾信心。

一、 让学生了解最新人才市场供需状况

以大二汽车检测与维修和旅游与酒店管理中外合作班级为例,超过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是汽车维修和旅游管理,只有专业课是“有用”的,而德语对今后就业没有帮助。还有学生旷德语课去兼职,或者晚上熬夜兼职导致白天起不了床。这种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把兼职的重要性置于了德语学习之上。根据本人在人才招聘会和中国外语人才网、智联招聘等大型人才招聘网站上了解的情况,既有专业知识又懂一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比单一型人才更受欢迎,比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德语水平达到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B1及以上水平,就比不懂德语的汽检毕业生和只懂德语的德语毕业生就业面宽广得多。许多在德企工作的中高层管理者为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或者为了交流方便,都会选择在工作之余进修德语。如佳通轮胎公司、德国马牌轮胎公司、上汽集团等公司每年都会派遣优秀员工赴德进修学习。同样的语言优势在旅管专业上也有所体现,人才招聘方会对毕业生的外语能力有所考量,特别是在境外游客较多的城市更是如此,比如北京、上海、杭州等。

二、 鼓励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自我控制力是一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主动掌握的能力。自觉的自我控制会对人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成功又能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来说,控制力差的学生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课堂上玩手机;二是课后不学习。自控力非一朝一夕就能被提高,为此,本人给学生推荐了心理学家Kelly McGonigal的《The Willpower Instict》(《自控力》)这本书,“自控力”是斯坦福大学很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Kelly将自己的授课内容整理成了这本书。这本书有三大亮点,第一,它明确提出了意志力损耗极限理论,尤其是本书所提到的“自我强制心理”对意志力是最大的损耗因素,这一点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被明确论述和强调;第二,本书不提倡自我克制,而是提倡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欲望,将其引导转化成使自己专注于某些事情或者无视诱惑的动力,这与“借债征兵打债主”的思想不谋而合。当学生明白自我强制是会损耗意志力时,就会改变在面临学习和其他事情选择时的心理轨迹,简单来说,不是想象选择A后的痛苦,而是想象选择A带来的好处,让选择不是被强制,而是被指引;第三,这本书还介绍了一种健康的人生心态:那就是要敢于面对挑战,这样才能获得主动的自由自在,也只有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放松。而为了逃避挑战去选择慵懒只是暂时的惬意。看过这本书的学生都反馈说这本书确实让自己变得有些不同,变得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乐于全方位地接受自己,使自我控制力变强。以前从来不记单词的学生,会坚持每天晚自习时间去图书馆背单词;社交活动过多的学生也明显减少了请假旷课的次数。虽然这些小小的改变不会让学生们的德语水平突飞猛进,但很多学生因此发掘出了一些自己以往没有察觉到的能力。这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且更有能力做自己行为的主人。

三、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在本人作为高校教师工作的第一年,工作热情高涨,迫切地想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所采用的方法有严格检查学生的单词掌握情况,并以罚抄作为惩罚;花大量时间讲解语法;划教材重点,要求学生背诵。在本人看来,背诵是外语初学阶段的不二法宝,老师只起语法讲解、单词解析和句子解析的作用。在第一学期,学生们的德语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班上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每天布置的学习任务。到了第二学期,班上德语学习氛围开始变淡,至第三学期,過半学生对待德语学习的态度变得很随意,有学生甚至当面说自己“能学多少是多少,反正也学不好”。在最初面对这些问题时,本人在心里怪罪学生不肯吃苦,恨铁不成钢,怨气颇重。遂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教学方式,直到班上一位一直勤恳进取的女学生也开始在课堂上变得沉默、回避老师眼神时,本人才察觉到是自身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通过同行之间相互听课以及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相关文章,本人以语法教学和口语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交际教学法的主要奠基人威尔斯(winkins,1974)在《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一书中指出:“语法是学习的中心,是保证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语法能力是掌握语言形式的知识体系,是语言实践能力的前提。”也就是说语法是联系单词的纽带。但习得和学得语法并非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法学习最终需要服务于语言交际,有效的语言交际是语法结构和意义、语言情景和功能的和谐统一,掌握语法只是达到语言交际目的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需要做的是通过必要的语法讲解引导学生去认识语法中规律性的东西。教师的讲解过程是关键环节,照本宣科不是一个好方法。虽然语法讲解要尊重语法的客观性和规定性,但也应该讲出新意,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并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简练形象的语言来讲解枯涩复杂的语法结构。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在学习德语动词变位时,有学生明知动词需要变位,但一开口说话时或动笔写作时就疏忽了,Er spielen gern Basketball.就是典型的错误句子。为了加深学生对德语动词需要变位的印象,就可以告诉学生德语和英语同属日耳曼语族,在语法体系和单词拼写方面都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英语动词需要变位,德语动词也需要变位。在学习现在完成时时,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句末的第二分词遗忘,比如Wang Dali hat gestern mit seinen Kollegen ins Kino gegangen.这句话中的gegangen。所以我跟学生讲了一个坊间流传的关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笑话:一名在欧洲四处游历的法国人慕名前往柏林去听时任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一场演讲,并雇了一名随身翻译,演讲开始后,俾斯麦开始口若悬河,可翻译却凝视着演讲者的方向迟迟不开口,这名法国人急了,便问翻译为何不说话,过了两分钟后翻译终于开口了,说:“我在等动词啊!”原来很多德语句子都会把最重要的动词置于句子末尾,翻译没听到核心动词,当然没办法翻译。笑话很夸张,却能让学生对这个德语语法中的特殊现象记忆深刻。

口语能力在外语学习者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口语教学是以让学生大量背诵为主,随着学生词汇量的不断积累和语法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确实可以说出和写出越来越复杂、高级的德语句子。但这种方法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它很难培养起学生对说的兴趣和胆量,因为在说话前,学生需要在脑海中将他学到的单词通过语法标准范式串联起来,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越长,就越会让学生感到紧张和没有信心。第二是面对一个话题,很多学生痛苦的地方不在于不知如何用德语表达,而在于对这个话题无话可说。所以我试着采用了在德国大学被广泛使用的称作Seminar(演讲课)的上课方式,演讲课的大致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布置给学生几个主题(Thema),并根据选题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小组成员需要针对所选论题充分收集资料,并进行有选择的采用和借鉴。第二是大纲拟定阶段,学生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前提下,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演讲雏形。第三阶段是报告阶段,一般由两三名学生作为报告人,站在讲台上阐述自己的观点。第四为自由讨论阶段,如果前三个阶段学生的准备足够充分,在这一阶段各种想法和灵感就会竞相碰撞。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语言知识,还能通过自学与合作的方式获得对某个Thema的认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大大的激发了,可谓是一举多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孔老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更应当在“以趣促学”上多下工夫。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语学习兴趣课堂教学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