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眼中的王世襄

2017-12-27赵珩

中外书摘 2017年12期
关键词:作序季老王世襄

赵珩

王世襄,字畅安。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11月28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最初拜识畅老是在1986年春天,那时他还住在东城南小街芳嘉园15号院的老宅中。这里的东屋西屋,也是苗子先生和张光宇先生一度住过的地方,“文革”后期,几位老先生在此度过了一段逆境中的美好时光。畅老最初接待我是在他北房东侧的厨房之中,屋里异常杂乱,光线幽暗。我的初衷是向他约稿,后来说起家世和我的父亲,畅老自然亲切了许多。尤其是畅老说到硬木家具,更是兴奋,只是我对此道纯属外行,后来他突然问道:“听说您家老太太50年代在后门桥(地安门)买过一个明代的‘气死猫(一种放在厨房用来储存食物的窗棂状橱柜,能使猫看到橱柜里的食物却吃不到,故此得名),不知现在还在不在?”我说那是我祖母买的,其实只是四框是明代的,两扇门儿是清代后配的,那柜子仍在我家使用。话在不经意间,我也没有十分在意。那日聊了许久,出门时蓦然回首,厨房门首贴了张白纸,赫然写道:“本人概不为人鉴定文物。”

是年夏初,我尚住在和平里二区的蜗居,有天早晨6点半,我尚未起床,猛然听得一阵叩门,打开房门一看,居然是畅老,手里还拎着一个硕大的冬瓜,看来是早上买菜之后来的。开门见山,畅老略略寒暄后即道:“我想看看您家那个‘气死猫。”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畅老一直挂记着这件“气死猫”,念念不忘,以至于登门造访。我请他随便看,畅老里里外外观察,然后说道:“不错,是个‘城门柜儿,料差了点儿,两扇门是清代的工。您能不能让我照几张相片儿?”我说当然可以,于是畅老从个蓝布兜儿中取出照相机,从各个角度照了几张。

张宗子曾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畅老一生钟爱木器家具,执着如此,正是他深情真气之所在。

近二十年来,或许是因为“文物热”升温,朱家溍、王世襄的名字才为人所熟知、追捧,关于他们的书籍、画册出版了不少,更赋予了许多传奇色彩,并被誉为“奇人”“泰斗”“名家”,他们一生为文物鉴定所作出的贡献才为人赞颂。其实,季黄(朱家溍)与畅安(王世襄)先生的人生经历都并非顺畅,他们出身世家,青少年时代受到过良好的中西文化教育,更兼家学濡养,功底深厚。除却自身的专门学问之外,涉猎广泛,兴趣宽博。季老擅丹青,通音律,文武昆乱不挡;畅老更是养鸽子,蓄秋虫,架大鹰,训獾狗,样样精到。有人称他们为“玩儿家”,我总以为说得太轻浮了些。得以拜识季老、畅老二十余年,并被他们以为忘年之交,除了世谊的缘故之外,更是觉得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向他们请教,每次往谒攀谈,总有未能尽兴之感。

畅老是位不拘小节的老人,我有两次请他来出版社开会,他都会提个买菜筐子莅会,且坐不多久就会打起鼾来,但每谈到他感兴趣的话题,他又会滔滔不绝,聊得很热闹。记得有次我们应邀在地坛公园参加个会议,畅老始终是昏昏欲睡,晚宴时聊起营造学社,尤其是营造学社在宜宾李庄的生活,畅老却十分兴奋。当时在座的还有罗哲文先生,恰是中国营造学社仅仅健在的两位见证人,后来又谈到朱桂老(启钤),居然一顿饭吃到晚上9点钟。

季老与畅老在抗战中后期和抗战后为文物保护工作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被予以承认,遗憾的是自50年代至70年代,也是他们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几近三十年的时间,他们的经历却又是如此坎坷,如此暗淡,以致他们的大部分著述是六七十岁之后的暮年完成的。每次与畅老的谈话总会转到1952年被关押在朝阳门外东岳庙的往事,几次用话岔开,但常常又转回这个话题。可见这一段经历给畅老造成的心灵创伤有多么深。

畅老近年出版的著述几乎全都亲笔题字赠送给我,直至前年他的《锦灰不成堆》出版,大概是他赠我的最后一部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我最偏爱的是他完成于1943年的《中国画论研究》。

此书当是畅老的处女作,当时未经刊行,仅以行楷誊录,线装成册,直至近年才影印出版。《中国画论研究》虽为畅老的早年之作,却不乏关于中国绘画理论的真知灼见,同时也奠定了畅老一生从事文物研究的最初基础。今人多钟情于畅老关于明式家具、竹刻、营造、鸽哨、文玩杂项的研究,这些绝学当然都是大家之言,不容忽视,但《中国画论研究》确是一部关于中国绘画理论研究的力作。

我十分珍视的另一本书是畅老夫人袁荃猷先生赠给我和内子的剪纸集,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某日我与内子去迪阳公寓拜访畅老,那日畅老家中出奇地安静,留给我们很长的聊天时间。我与畅老谈书画,袁先生则与内子谈兴甚浓,还搬出她的剪纸作品和关于古代音乐史方面的旧作让内子观赏,尤其是她在畅老八十寿辰时创作的一幅大树剪纸,包含了畅老一生的事业和爱好,真是匠心独具。临走时袁先生亲笔题字,将她的剪纸集赠送给我们。

如果说畅老一生中有过许多不幸,但有两点却又是畅老的幸运:一是上天补给他失去的光阴,让他在将近七十岁时著书不辍,完成了一生的夙愿。二是夫人袁荃猷先生与他相濡以沫,结伴终生。

畅老尚美食,却又十分平实,绝非崇尚奢华的饮馔,他能将许多家常菜做得很精致。也许是祖籍福建闽侯的原因,畅老善用糟,我曾请教过福建红糟的用法,他老人家都是经验之谈。

20世纪80年代末,有次父亲对我说:“早上王世襄来过一个电话,说是东直门外十字坡开了一家点心铺,叫作荟萃园,汇集了旧京许多老字号的传统点心,你可以去每样给我买一点尝尝,王世襄的话是不会错的。”果真,那时荟萃园刚刚开张,确是很地道,像奶油萨其玛、翻毛月饼、奶油棋子儿之类,都很不错,当时店铺内还悬挂着畅老为荟萃园的题字。只可惜不到两年就歇业了。畅老常常提起20世纪50年代“俄国老太太”的俄式西餐,尤其那摆满餐桌的各种俄式小吃,每谈及此,畅老总会眉飞色舞。他曾在80年代的《中国烹饪》上撰文写到“俄国老太太”。有次我对他说起我的一本随笔集即将出版,其中也有一篇谈“俄国老太太”的小文,畅老极感兴趣,并说愿意为我的书题签。后来这本《老饕漫笔》确是由畅老题签,季老作序,为拙作增色良多。

拜识畅老二十余年,除了这本小书,我从来没有请畅老题写过任何文字,不愿为此给他增添麻烦。凡有人辗转请托,我也是一概拒绝。前年有位苏州的朋友,写了一部《怀袖雅物:苏州折扇》,收录了苏式扇骨、扇页和成扇,十分精美。登门托我请畅老作序,我说畅老年事已高,不能再为人作序题词,请他另寻他人。也是这位朋友合该走运,正于此时,畅老给我打来电话,说自己浑身瘙痒难熬,让我想办法推荐一位大夫调治,恰好我与旧京皮科名医哈锐川先生的文孙哈毅熟识,当时就带这位哈大夫前往迪阳公寓。诊断开方后我顺便说起家中苏州来客,欲请畅老为《怀袖雅物:苏州折扇》作序的事,不料畅老欣然同意,说自己对苏扇是外行,作序不行了,就写首诗罢,并让我次日带这位朋友和书稿去寓中。第二天畅老看罢书稿,十分高兴,又聊起他的舅父金西厓、金东溪的刻竹艺术,立成五言绝句一首,题赠这位苏州朋友。越三日,畅老又打电话来,说吃了哈大夫的药立竿见影,瘙痒痊愈。又说上次那首五言绝句不好,这两日又斟酌了一下,改为五言律诗,让我近日去取。畅老的誠恳认真确实让我感动。

有人曾谓:中国今后在各个方面出许多专家不难,但要再出几个像启功、王世襄、朱家溍这样的文化人却不容易了。我想这话的意思是后来人很难具备他们那样的综合文化素养。畅老常说自己不懂政治,不懂人情,其实文化人何必要那么多的机变练达,他们需要的是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于此天地间自由地翱翔驰骋。

季黄(朱家溍)先生走了,元白(启功)先生走了,而今,畅安先生又走了,带走了他们自己的天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序季老王世襄
王世襄不摆谱
京城第一“顽主”王世襄
你不能一个字也不提我呀
季羡林:天意高难问
郭沫若作序推荐的解放区作品书影
读贾文琴的文章——为《中国公路之陇南记忆》第二、三册作序
蔡元培的作序观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请市长作序
治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