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的"好女儿"
——记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敬老院院长蒯梅华
2017-12-27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敬老院供稿
·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敬老院供稿
老人们的"好女儿"
——记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敬老院院长蒯梅华
·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敬老院供稿
走进绿荫匝地、花果飘香、恬静闲适、环境优美的云南省武定县猫街镇敬老院,员工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的好院长,老人们都会用各自的表达方式夸他们的“好女儿”。这位好院长、“好女儿”就是敬老院的院长蒯梅华。
做孤寡老人的亲“女儿”
2008年的冬天,38岁的蒯梅华怀揣着一份爱心走进了猫街镇敬老院。建院之初,猫街敬老院只有一幢砖混结构小楼,2位工作人员照护着12位孤寡老人。院坝泥滑路烂,杂草丛生,住宿区走廊上垃圾成堆,宿舍内老人衣被单薄。由于没有换洗衣服,大多数老人身上有异味,穿得发亮的衣服上爬满了虱子。面对此情此景,另外一名同事和后来的4名工作人员选择了离开。看着这些孤苦伶仃的老人,肩负着镇党委、政府和猫街百姓的嘱托,蒯梅华毅然选择了留下。从打扫庭院开始,从消除老人身上的虱子入手,蒯梅华开始精心打理着这个大家庭。
针对老人乱吐乱丢的习惯,蒯梅华买来手纸和垃圾桶,手把手地教他们把鼻涕和垃圾放入垃圾桶,同时向县民政部门争取到老人们的换洗衣服,要求为老人每周清洗更换衣服,并用开水煮沸的方式逐步消灭虱子。通过半年的努力,敬老院旧貌换新颜,院内环境卫生和老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正当蒯梅华倾力打理敬老院的时候,丈夫退职做起了矿山企业。丈夫的矿山企业越做越火红,需要她辅助,可是她放不下院里的老人们,毅然选择了做这些孤寡老人的“女儿”。这在旁人看来不可理解,但却获得了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宁愿高薪聘用他人也不拖妻子的后腿。
孝敬“爸妈”是本分
“敬老院是我的家,老人就是咱爹妈。”这是猫街敬老院全体工作人员用真情打造的核心文化,也是蒯梅华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办院理念。
猫街敬老院现有老人108位,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就有10位。9年来,蒯院长悉心照顾着院里的每一位老人,从开始入住的12位到现在的108位老人中,有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有精神抑郁的、有高龄体弱的……为了让这些老人拥有幸福快乐的晚年,她尽力满足每位老人的需求。
来自大厂村委会大羊厩村96岁的红彝族老人李秀有终身未嫁,无儿无女。入院8年来,患有精神抑郁症,整日郁郁寡欢。蒯梅华通过长期观察和了解,得知了老人的心思。于是,她买来一个布娃娃让老人整天抱在怀里。老人自抱上布娃娃后,奇迹出现了,整天闷闷不乐的老人脸上笑开了花,老人逢人就比划着说:“蒯院长好!”
来自白云庵村委会干沙沟村70多岁的苗族老人王美花刚入院时,因不习惯院里的生活,有抵触情绪,假装生活不能自理,每天躺在床上让服务员侍候。蒯梅华知道老人的心结后,像对待亲人一样,每天一日三餐帮她端饭、给她洗脸、洗脚、剪指甲、端屎端尿。在蒯梅华的精心照料下,老人深受感动,主动站了起来,不再要求人服侍。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老人还演唱了自己编写的歌曲《敬老院里幸福多》。
每逢老人生日,蒯梅华都会组织工作人员为老人祝寿,准备生日特餐,点燃生日蜡烛,唱生日祝福歌,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敬老院每年都有几位高龄老人因病辞世,为了让弥留之际的老人在敬老院享受到人间最后的温暖,她特意在院内布置了一间“临终关怀室”。79岁的张秀芳老人病危期间,蒯梅华和医生、服务员像照顾自己的母亲一样整整陪护了三天三夜,直到老人微笑着离开人世。
给"爸妈"一个幸福的家
为了打造星级敬老院品牌,不断提升在院老人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蒯梅华努力创新管理模式,在管理中突出“三化”建设,即切实做到管理规范化;服务精细化,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亲老爱老、优质服务、老人至上”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五保供养对象的满意度;人员专业化,工作人员实行严格的考试后正式聘用,并与敬老院签订聘用合同。管理人员纳入“五险”保障,所需经费全额由县财政预算支出,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照顾老人饮食起居、一般疾病护理和心理疏导的基本知识,实行定岗、定人、定责,根据入院老人中高龄老人、残疾人多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崇“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服务、专业化运作、社会化互动”服务模式。
与此同时,蒯梅华还在院办经济收入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和尝试。一方面将部分管理人员和院里有劳动能力的五保老人分成种植组和养殖组,将院里拥有的4亩多菜地实行分季节种植品种不同的蔬菜和瓜果,圈养猪、鸡、兔,池塘里养鱼。每年出栏肥猪36头,鸡500只以上。蒯梅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边劳动,一边勤奋学习科学种养知识,很快就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种养方法和技术,加上她的精心管理和院里全体同志的密切配合,敬老院里总是绿蔬满园,瓜果飘香,禽肥畜壮,鱼儿欢跳。蔬菜瓜果除了可以全部自给外,还略有出售,禽、畜、鱼除少量用于改善伙食外,多数用于经济“创收”,院办经济逐年增强,平均每年收入5万多元。另一方面,通过劳动,使得五保老人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身体越来越健康,获得的经济收入用于改善环境,美化了庭院,使敬老院真正成为了老人们的幸福之家。
在猫街敬老院大门两侧贴着这样一幅对联:“大爱无亲疏天下老人皆父母,老残不孤独党的恩情照河山”,对联虽不是特别工整,但它却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蒯梅华及敬老院全体员工与老人融为一家的亲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