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玲:精残病人的爱心天使
2017-12-27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供稿
· 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供稿
朱玉玲:精残病人的爱心天使
· 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供稿
有时,不了解精神病房的朋友经常会问朱玉玲:“你们上班时是不是都采取防护措施?你们不害怕他们吗?”听了这些话,朱玉玲感到很难受。精神病人也是人,也是有情感、有理想的,只是因为疾病才导致伤人伤己的异常行为,他们非常痛苦,他们更需要社会去帮助他们。
作为一名精神科临床工作者,朱玉玲深深感到有责任、有义务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抚慰每一个受伤的心灵,尽量让这些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在工作中,她利用日常工作的闲暇时间和患者交谈,耐心仔细地倾听患者的心声,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反映给医生,使他们及时得到治疗。在业余时间,她刻苦攻读专业书籍,掌握最新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朱玉玲是民政福利战线的一名普通护理工作者,她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同年分配到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在精神科病房工作二十多年。因工作出色,她曾多次获得嘉奖,2015年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二十多年来的临床护理工作,让朱玉玲深深体会到护理精神病人的辛酸,尝到了其中的苦与乐,收获了成功、经历了失败,更让她懂得了什么是爱。
怀揣梦想 竞聘上岗
记得当年,怀揣着成为一名白衣天使梦想的朱玉玲,最初步入精神科病房时,面对目光呆滞、神志不清、行为怪异的精神病患者,她有过放弃的念头,尤其当她得知精神病人病情一发作时,会出现又打又闹,随时都有冲动伤人的情况发生时,心里更是十分恐惧,甚至想过逃避。
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她看到周围的同志每天都以饱满的精神、高度的热情去关心护理这些患者时,她想:别人都能干好,我为什么不能胜任这个工作呢?在周围同志、领导的帮助和鼓励下,朱玉玲渐渐地适应了这个工作,并逐渐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工作中,朱玉玲以对患者的满腔热情、无微不致的关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2001年,在院内竞聘上岗考试中,她顺利通过了理论、操作、答辩三项测试,成功竞聘成为精神科病房的护士长。
亲身感受到“白衣天使”的神圣
现在,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众所周知,精神疾病、心理疾病日益侵害着亚健康人群,患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由于这种疾病对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不同程度的损害,使患者时常出现危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并遭受社会的歧视和人们的冷落。许多年轻有才华的病人因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失去了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前途。
曾经有一位精神病患者,入院时不吃不喝,对谁也不理睬,终日躺在床上。朱玉玲每次喂她吃饭,不是不张嘴,就是吃进去后又吐出来,经常将菜和饭一起打翻。朱玉玲好心劝说,她就恶语相向。有一次在喂饭过程中,患者突然将嘴里的饭菜全都吐在了朱玉玲的脸上。朱玉玲感到委屈极了,泪水在眼睛里打转,真想放弃不再管她,可是想到患者是在疾病状态下,是不受自己控制,是无意识的。于是朱玉玲仍就面带笑容,耐心地边哄边劝,就这样一次一次的劝说,病人逐渐放弃抵触情绪,开始吃饭了。每每看到自己护理的患者一天天康复,看到患者高兴地在家属的陪伴下走出医院大门,重新走向社会,朱玉玲就会感到无比的欣慰。此时的她才真正感到作为一名“白衣天使”的神圣。
"伤疤对于我们就像一枚枚印章"
由于工作需要,2001年朱玉玲被调到护理难度更大的精神科老年病房担任护士长,这让她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老年病房收治的患者大都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75岁,他们不仅患有各种躯体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常常伴有老年痴呆、各种精神障碍等症状,护理难度非常大。朱玉玲不仅要带领全区的工作人员完成繁重的护理任务,还要让患者家属满意、放心。
在工作中她处处起到表率作用,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记得有一位老年病人,由于脑外伤后,出现人格障碍,平时对他好言好语,换来的总是恶语相向。护士从他面前经过,他也会踢打一下,或是向护士吐痰;为他洗澡和处理大小便更是像上战场打仗一样,又抓又咬,需要四五个人协同才能完成。
每次护理结束后,护士们的身上不是被抓破,就是被拧得青一块、紫一块。最严重的一次,朱玉玲身上被抓伤的伤口两个星期才愈合。朱玉玲常常开玩笑说:“身上有伤那是家常便饭,伤疤对于我们就像一枚枚印章,见证了我们工作的经历,每一块伤疤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只是故事只有开始没有结局。”
工作的艰辛没有让朱玉玲却步,不管病人是打或骂,朱玉玲仍然是精心护理,总是把自己最喜欢吃的先给病人,对待这位患者更是悉心照顾,患者家属多次感谢她说:“连我们亲生子女都受不了,而你们对他这么精心护理,太让我们感动了,谢谢你们了。”
兢兢业业赢得掌声与荣誉
在老年病房的护士还有一身护理专业技术硬功夫——扎液。病区有位右侧肢体瘫痪的女病人,她患有脉管炎,而且已蔓延到双下肢。因为常年卧床,她全身上下几乎看不到也摸不到血管,只能看见纤细的毛细血管,且血管脆性强,极易刺破。每次给她输液就成了大难题,扎上止血带,一找可能就是十几二十几分钟,眼睛都盯得干涩、模糊。每一次朱玉玲弯着腰、弓着背仔细再仔细地寻找,不放过手脚腿上每一根血管,争取一次穿刺成功,以减少病人的痛苦。每当入针后,看见针尾处鲜红的血液(回血),朱玉玲才安心。
只要患者满意,朱玉玲把工作中一切的苦和累都抛置于脑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她都是以饱满的精神、精湛的技术、周到的服务,精心护理每一位老人。朱玉玲二十多年的辛勤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也赢得了同志们的掌声。
在多年精神科老年病房的护理岗位上,朱玉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带领全科护理人员完成各项“艰巨”的护理任务。工作中她严格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病区从未发生过一次褥疮,从未出现过一次医疗事故。
在病区执行繁重的日常护理管理工作的同时,朱玉玲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先后完成了护理大专自考和护理本科专业的学习,在北京市福利处组织的护士节知识竞赛中赢得优秀奖。朱玉玲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患者家属、同事们及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在2004、2005、2006、2007年度分别被北京市福利管理处、北京市民政局、市民政局工会评为优秀知识分子、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先进工作者、服务标兵等。朱玉玲没有将获得的荣誉作为金字招牌,高悬于墙壁上或者放在口头上,而是把它融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之中。
每每看到自己曾经护理过的病人身体健康,幸福快乐,康复出院,朱玉玲都会感到无比欣慰。她常说:“我只是民政福利战线中的一名普通护理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