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2017-12-27张虎袁健美刘必林贲成恺于雯雯高继先杨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种类生物量海域

张虎, 袁健美, 刘必林, 贲成恺, 于雯雯, 高继先, 杨波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张虎1, 袁健美1, 刘必林2、3、4、5, 贲成恺1, 于雯雯1, 高继先1, 杨波6

(1.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南通226007;2.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3.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306;4.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306;5.远洋渔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1306;6.国家海洋局南通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南通226002)

为了解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现状,分别于2014年春季 (5月)、夏季 (8月)和秋季 (11月),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种类6门 (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和鱼类)92种,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 (31种),其次为鱼类 (28种)和软体类 (27种),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呈现北部海域 (54种)>南部海域 (32种)>中部海域 (30种)的特征,优势种类主要有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马氏刺蛇尾Ophrothrix marenzelleri、沙蚕Nereis succinea、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3个航次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6.33 ind./m2,时空分布为春季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和北部海域,夏季为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北部海域>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3.22 g/m2,时空分布为春季和夏季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中部海域>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以季节和海域为双因素对物种数、丰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丰度不同海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外,其他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减少,优势种类发生变化。

大型底栖生物;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江苏沿岸海域

江苏沿海位于中国中部的黄海西南海区,所辖海域地处西太平洋沿岸中心,近海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拥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湿地,是中国海洋渔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近海渔场面积占全国海洋渔业面积的5.5%,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吕泗渔场等全国著名的渔场,是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和鳓Ilisha elongata等众多海洋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1-2]。近年来,受沿岸深水张网等渔业过度捕捞的影响,大量经济鱼类亲体和幼体被捕获,江苏沿岸海域渔业资源日益衰竭[3],同时,受沿海河流注入和海洋开发的影响,以工业和生物污水等陆源污染物为主要影响因素,近海水域和底栖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恶劣,近岸海域污染面积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此外,江苏沿岸海域的海水增养殖区,如启东贝类增养殖区和如东紫菜增养殖区等海域的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4],使得江苏沿岸海域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其生态环境变化及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保护等已成为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在江苏沿岸海域开发[5-6]、资源利用[7]和生态保护[8-10]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海洋底栖生物是以海洋沉积物底内、底表及以水中物体 (包括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为依托而栖息的生物生态类群,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生态关系最复杂的类群[11]。底栖生物具有活动能力弱、迁移能力低、随季节波动不明显、对环境变化逃避能力差、对水环境变化灵敏度高的特点[12],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等变化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其所在海域环境长期、宏观的变化[11]。目前,关于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主要集中在沿岸海域的特定区域。胡颢琰等[13]于20世纪90年代对连云港、盐城和启东等海域进行过调查研究;高爱根等[14]研究了江苏北部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张虎等[15]分析了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规律;全为民等[16]研究了江苏小庙洪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孙习武等[17-18]研究了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范士亮等[19]研究了苏北浅滩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李永强等[20]研究了海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而关于江苏沿岸海域尤其是近年来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中,基于2014年5—11月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的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等群落特征及其随季节和海域的变化规律,旨在为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以及海洋环境变化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站点

于2014年春季 (5月)、夏季 (8月)和秋季(11月)在江苏沿岸海域进行底栖生物调查,其中南部海域采样站点为1~9号,中部海域站点为10~20号,北部海域站点为21~30号 (图1)。

图1 调查海域取样站位图Fig.1 Sampling s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

1.2 方法

1.2.1 样品处理 采集大型底栖生物样品按照《海洋调查规范第六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12763·6-2007)进行。定性样品为每个调查站位用阿氏拖网拖曳10 min;定量样品用静立式采泥器采集,采泥器开口面积为0.1 m2,每个站点采集2次。现场用0.5 mm和1 mm孔径的套网筛分选样品,用体积分数为5%的中性甲醛溶液固定保存,带回实验室后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和称重。

1.2.2 指标的计算 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分别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相对重要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示。

(1)优势度。采用Pinkas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生物种类在群落中所占的重要性,该指数综合考虑了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的个体大小、数量和出现频率,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某一物种的丰度占底栖生物总丰度的百分比;W为该物种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F为该物种出现的频率。优势种按照每个物种所占的相对重要性百分比进行判断[21]。

(2)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S为群落内的种类总数;M为总的个体数;为物种i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22]。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数、丰度、生物量、相对重要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以季节和海域为双因素方差分析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环境因子主要为水温、水深和盐度。调查站位图、大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采用Surfer 12.0软件进行绘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

在2014年春季 (5月)、夏季 (8月)和秋季(11月)3个季节的调查中,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种类6门 (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和鱼类)92种,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有31种,占总种数的33.7%;其次为鱼类,有28种,占总种数的30.4%;软体类有27种,占总种数的29.3%;其他种类的数量较少,棘皮动物有4种,环节动物 (多毛类)和腔肠动物 (珊瑚类)种类数最少,均为1种。

图2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分布Fig.2 Species number of macrobentho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Jiangsu Province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随季节的变化总体上春季出现种类数最多 (表1,图2),为65种,占全年出现生物种数的70.1%,夏季和秋季均出现49种,各占全年出现生物种数的53.3%。在地理分布上,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呈现北部和南部海域种类多于中部的特征,在各个季节中,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均以北部海域最多,南部海域其次,而中部海域出现的种类数最少,尤其是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两个门类,北部海域在3个季节中出现的种类数均高于其他两个海域 (图2),其中,棘皮动物仅在北部海域出现 (表1)。以季节和海域为因素对物种数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物种数在季节和海域间均无显著性差异(F=1.378,P=0.258;F=2.067,P=0.133)。

2.2 优势种类

根据生物相对重要性百分比计算结果,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优势种类主要有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 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 马氏刺蛇尾Ophrothrix marenzelleri、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不同海域优势种类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其中,中部海域和南部海域优势种类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小,而北部海域优势种类存在显著变化 (表2)。从表2可见:北部海域,春季优势种为马氏刺尾蛇 (24.5%),夏季为伶鼬榧螺 (37.1%)、寄居蟹 (23.1%)和马氏刺蛇尾 (16.9%),秋季为马氏刺蛇尾(41.4%)、马氏毛粒蟹 (26.0%)和海地瓜(10.0%);中部海域,春季优势种类为伶鼬榧螺(42.1%)、日本鼓虾 (16.4%)和绒毛细足蟹(13.6%),夏季主要为伶鼬榧螺 (66.5%)和缢蛏 (26.3%),秋季为海地瓜 (62.5%)和伶鼬榧螺 (32.7%);南部海域,优势种类变化相对较小,春季主要为毛蚶 (26.9%)、棘刺锚参 (12.1%)和脉红螺 (11.9%),夏季和秋季主要为伶鼬榧螺,尤其是秋季,伶鼬榧螺是绝对优势种 (80.3%)。

2.3 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6.33 ind./m2,各季节间的差异不大,夏季最高,为7.50ind./m2;秋季次之,为7.00 ind./m2;春季最少,为4.50 ind./m2。从图3可见,不同海域底栖生物丰度存在较大的季节差异:春季以南部海域最大,平均丰度为6.11 ind./m2,其次为中部海域和北部海域,平均丰度分别为3.85、3.75 ind./m2,最大丰度出现在4号站点,为20.00 ind./m2;夏季以南部海域最大,平均丰度为12.78 ind./m2,北部海域次之,为6.88 ind./m2,中部海域最小,为4.23 ind./m2,最大值出现在4号和6号站点,均为30.00 ind./m2;秋季以北部海域最大,为9.38 ind./m2,南部海域次之,为6.67 ind./m2,中部海域最小,为5.77 ind./m2,最大值出现在28号站点,为30.00 ind./m2。以季节和海域为因素的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丰度在季节间无显著性差异(F=2.073,P=0.132),而在不同海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F=3.420,P=0.037<0.05),LSD多重比较结果分析表明,丰度在南部海域与中部海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1<0.05)。

表1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类群数时空变化特征Tab.1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crobenthos group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Jiangsu Province

表2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各季节优势种及其优势度Tab.2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RI-values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macrobentho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Jiangsu Province %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3.22 g/m2,其中,以秋季最大 (16.25 g/m2),夏季次之 (12.77 g/m2),春季最小(10.64 g/m2)。从图4可见:春季和夏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南部海域 (27.59、27.42 g/m2)远大于北部海域 (4.26、9.17 g/m2)和中部海域(2.84、4.83 g/m2),其中,春季最大值出现在4号站点 (122.00 g/m2),夏季最大值出现在3号站点 (89.67 g/m2);秋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部海域 (35.39 g/m2),远高于南部海域 (5.67 g/m2)和北部海域 (7.68 g/m2),最大值出现在14号站点 (134.84 g/m2),其次为18号站点 (118.45 g/m2)。以季节和海域为因素的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生物量在季节和海域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F=0.187,P=0.830;F=2.208,P=0.116)。

2.4 多样性指数

从表3可见:多样性指数H′和d不同海域间的差异不大,均表现为春季北部海域>中部海域>南部海域,而夏季和秋季则是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H′和d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北部海域的29号站点,分别为4.17和3.50;均匀度指数J表现为春季中部海域>南部海域>北部海域,夏季为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北部海域,秋季为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以季节和海域为因素的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3个多样性指数在季节和海域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H′:F=0.410,P=0.665;F=1.984,P=0.144。d:F=1.342,P=0.267;F=2.372,P=0.100。J:F=2.295,P=0.107;F=0.145,P=0.865)。

2.5 大型底栖生物与环境变量的相关性

图3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丰度Fig.3 Abundances of macrobentho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Jiangsu Province

表3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各季节多样性指数Tab.3 Biodiversity indices of macrobentho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different seasons

图4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Fig.4 Biomasses of macrobentho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Jiangsu Province

对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4)。结果表明:春季,江苏中部和南部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J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 (P<0.05),中部海域的d与水深呈极显著负相关 (P<0.01),北部和南部海域的生物量与温度成显著正相关 (P<0.05),南部海域的生物丰度与温度成极显著正相关 (P<0.01),而生物量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P<0.05);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与盐度、水深呈显著负相关 (P<0.05),H′与盐度、水深,d与盐度和水深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P<0.01);秋季,大型底栖生物的H′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 (P<0.05),北部和南部的J与水深呈显著正相关 (P<0.05),南部海域的H′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 (P<0.05),而中部海域的H′和d以及南部海域的种类数和d均与水深呈极显著负相关 (P<0.01)。

3 讨论

3.1 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变化

本研究中,江苏沿岸海域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共6门92种,在空间分布上,生物种类数呈现北部海域多于中部和南部海域的特征,尤其是北部海域25、26、28和29号站点生物种类数明显高于其他站点 (图2),这可能与上述站点周边区域进行人工鱼礁建设等有关,孙习武等[17-18]研究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后海域底栖生物种类比建设前有明显增加。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本次调查的生物种类数要远低于胡颢琰等[13]于1997年6月—1998年7月对江苏沿海调查发现的136种,高爱根等[14]于2002年6月对达山岛等海域调查发现的205种,范士亮等[19]于2007年10月苏北浅滩邻近海域调查发现的120种,以及张虎等[15]于2007年5月和8月对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调查发现的105种。而相同区域的北部海域生物种类数 (54种)也低于孙习武等[17-18]在海州湾人工鱼礁区域调查发现的96种和67种,但要高于李永强等[20]于2007年9月—2008年5月在海州湾调查时发现的38种。除了调查区域、站点、季节和采样方式等因素影响外,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数量减少,较大程度上反映了过去10多年间江苏沿岸海域环境不断恶化,陆源性污水排放和海水养殖带来的区域性水体富营养化,沿岸海域总体环境质量下降,造成底栖生物分布与变化不均[3],海域环境及其对底栖生物生态分布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4 江苏沿岸大型海域不同季节底栖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系数Tab.4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macrobentho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different seasons

本研究中发现,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优势种类为甲壳动物、鱼类和软体动物,共占总种数的93.5%,优势种主要有伶鼬榧螺、海地瓜、马氏刺蛇尾、毛蚶和缢蛏,这与胡颢琰等[13]报道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优势种类为甲壳动物、环节动物 (多毛类)和鱼类存在较大差异。胡颢琰等[13]研究发现,江苏北部海域为日本鼓虾—织纹螺群落,优势种有日本鼓虾、葛氏长臂虾和红带织纹螺等,从江苏北部的射阳至长江口近岸海域为葛氏长臂虾—梅童鱼群落,优势种类有棘头梅童鱼、葛氏长臂虾、戴氏赤虾、不倒翁虫和细螯虾等,软体动物的伶鼬榧螺仅分布在江苏北部连云港至盐城一带且底质以细砂为主的近海海域。本研究中,马氏刺蛇尾则成为北部海域的优势种类,伶鼬榧螺广泛分布于江苏沿岸海域,更是中部海域和南部海域的优势种类 (表2),说明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正在发生改变,趋向于以单个或少数几个物种占优势,这可能与人类干扰活动加大以及江苏沿岸海域每年大量泥沙沉积有关,江苏沿海地区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沿海滩涂岸滩潮沟冲淤活跃,滩地最宽处达20~30 km,且每年以1333.33 hm2的速度向海淤涨[6],这势必影响沿岸海域的底质,从而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产生影响。

3.2 丰度和生物量

本研究中,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但丰度和生物量在不同季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丰度以夏季最高(7.50 ind./m2),生物量以秋季最高 (16.25 g/m2),这主要与大型底栖生物的生长等有关,大型底栖生物尤其是优势种类经春季和夏季的生长,在秋季时处于较高的生物量水平,如在本调查中,春季和夏季优势种类以个体相对较小的马氏刺蛇尾及伶鼬榧螺为主,而秋季优势种类以个体相对较大的海地瓜、马氏毛粒蟹为主。在空间分布上,不同海域间的生物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丰度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南部海域与中部海域间 (图3),丰度和生物量高值主要分布在北部海域和南部海域,而中部海域相对较低,更有一些站点调查中未发现大型底栖生物 (图3和图4)。相关性分析亦表明,南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 (表4),可能与春季时海水温度逐渐升高,有利于底栖生物的生长有关。本研究中,南通附近海域的4号和5号站点春季和夏季的生物丰度和生物量较大,如夏季4号站点,物种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0.00 ind./m2、11.92 g/m2,这与附近海域的菲律宾蛤仔海水养殖活动有关,说明养殖种类可以影响自然环境中生物群落的组成。

本次调查中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远低于胡颢琰等[13]的 129.4 ind./m2、高爱根等[14]的 105 ind./m2、范士亮等[19]的273.57 ind./m2,远高于张虎等[15]的0.546 ind./m2,说明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丰度呈下降趋势。大型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远低于高爱根等[14]的26.47 g/m2、范士亮等[19]的44.50 g/m2和胡颢琰等[13]的13.36 g/m2,大于张虎等[15]的0.3285 g/m2,说明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的波动。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可能有: (1)调查区域不同。本研究中的采样站点覆盖了江苏沿岸海域,共设置了30个站点,而胡颢琰等[13]调查区域在江苏沿海海域仅设置了8个站点,高爱根等[14]的研究区域为江苏北部海域,大多数采样站点远离岸线,张虎等[15]和范士亮等[19]的调查区域在苏北浅滩海域。(2)调查时间不同。本研究中进行了春季、夏季和秋季3个季节的调查采样,胡颢琰等[13]和高爱根等[14]调查均为夏季调查,张虎等[15]调查了春季和夏季,范士亮等[19]仅调查了秋季,大型底栖生物生长和分布受季节的影响较大。另外,人类活动和海域环境变化及其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干扰,均会对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产生影响。

3.3 多样性指数

本研究中,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标H′、d和J在不同季节间和海域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大型底栖生物的分布受水深、盐度和人类活动等影响[23],相关性分析表明,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主要与水深呈负相关 (表4),尤其是夏季北部海域和秋季中部海域的H′和d及秋季南部海域的d均与水深呈极显著负相关,张敬怀[24]研究发现,近岸浅水区环境相对稳定,具有较高的食物和生产力,能够在较小面积内维持复杂的底栖生态系统,可能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根据1997年6月—1998年7月对如东-长江口附近海域底栖生物调查的结果[13],H′>3,d=2.07~4.36,J=0.71~0.97,本次调查与之相应的南部海域1~3号站点,其H′、d和J值均小于之前的调查结果,其中,H′平均值为 2.40,夏季 1号(3.09)和秋季2号站点 (3.13)的H′值大于3,其他站点在3个季节中H′=1.79~2.77, d=1.14~2.46,J=0.69~0.92,表明该海域生物多样性物和物种多样性呈下降趋势,种类分布上也趋于不均匀,种类优势度趋于明显,这与前述分析的伶鼬榧螺等种类在底栖生物群落中优势度变大有关。

江苏沿岸海域是众多海洋经济鱼类等重要的产卵索饵洄游场所,大型底栖生物是重要的饵料生物种类和环境变化监测生物,今后应加强江苏沿岸滩涂开发、海域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等人类活动对近岸海洋环境及底栖生物影响的研究,以充分掌握江苏沿岸海域环境变化对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及重要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过程,为在江苏沿岸海域开展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等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1] 段翠兰,李洪波,邹勇,等.江苏沿岸海域浮游病毒的时空分布[J].水生生物学报,2012,36(5):971-977.

[2] 于雯雯,刘培廷,汤建华,等.吕泗渔场近岸产卵场鱼卵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J].南方水产科学,2011,7(5):9-17.

[3] 段翠兰,黄春贵,樊祥科,等.近年来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3,26(3):66-70,51.

[4] 刘尊雷,汤建华,林龙山,等.江苏沿岸定置张网主要渔获组成以及对经济鱼类幼体的损害分析[J].海洋渔业,2009,31(1):16-26.

[5] 陈君,张长宽,林康,等.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围垦开发利用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2):213-219.

[6] 章志,宋晓村,邱宇,等.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3):45-49.

[7] 张冲,王仲萍,杨同军.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及相关问题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3(4):11-15.

[8] 王惠中,刘伟京,陈婷,等.江苏沿海开发与环境保护战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4):50-53,56.

[9] 简慧兰.关于南通生态海洋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37-40.

[10] 沈永明,冯年华,周勤,等.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6,30(10):39-43.

[11] 李新正.我国海洋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展望:以黄海为例[J].生物多样性,2011,19(6):676-684.

[12] 尤仲杰,陶磊,焦海峰,等.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1,42(3):431-435.

[13] 胡颢琰,黄备,唐静亮,等.渤、黄海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生态研究[J].东海海洋,2000,18(4):39-46.

[14] 高爱根,杨俊毅,陈全震,等.达山岛、平岛、车牛山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25(6):135-141.

[15] 张虎,郭仲仁,刘培廷,等.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J].南方水产,2009,5(1):29-35.

[16] 全为民,安传光,马春艳,等.江苏小庙洪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J].海洋与湖沼,2012,43(5):992-1000.

[17] 孙习武,孙满昌,张硕,等.海州湾人工鱼礁二期工程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初步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1,28(1):57-61.

[18] 孙习武,张硕,赵裕青,等.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9(4):505-513.

[19] 范士亮,王宗兴,徐勤增,等.苏北浅滩邻近海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10,28(4):489-497.

[20] 李永强,李捷,刘会莲,等.海州湾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J].海洋科学,2013,37(4):6-12.

[21] Cortés E.A critical review of methods of studying fish feeding based on analysis of stomach contents:application to elasmobranch fishes[J].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1997,54(3):726-738.

[22] 施并章,沈国英.海洋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3] 张萍,缴建华,孙万胜,等.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6,31(3):324-330.

[24] 张敬怀.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随盐度、水深的变化趋势[J].生物多样性,2014,22(3):302-310.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y in the coastal waters in Jiangsu Province

ZHANG Hu1, YUAN Jian-mei1, LIU Bi-lin2,3,4,5, BEN Cheng-kai1,YU Wen-wen1, GAO Ji-xian1, YANG Bo6
(1.Marine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Nantong 226007, China; 2.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s,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 China; 3.National Distant-water Fisheries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201306, China; 4.Key Laboratory of Oceanic Fisheries Resources Exploitation of Shanghai, Education Commission, Shanghai 201306, China; 5.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Distant-water Fisheries, Shanghai 201306, China; 6.Nantong Marin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 Nantong 226002, China)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y including species composition, abundance, biomass,and biodiversity was monitored in the coastal water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of 2014.A total of 92 species were found, belonging to six categories(Annulata, Echinodermata, Crustacea, Mollusca, Coelenterata and Fish),with the maximal number of crustacea(31 species),followed by fish(28 species)and mollusca(27 species).The order of number of macrobenthic species was expressed as norther part(54 species)>southern part(32 species)> middle part(30 species), with dominant species of Oliva mustelina, Acaudina molpadioides, Ophrothrix marenzelleri, Nereis succinea sp., Scapharca kagoshimensis, and Sinonovacula constrzcta and average abundance of 6.33 ind./m2.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files of average abundance was described as south part>middle part and north part in spring, south part>north part>middle part in summer and north part>south part>middle part in autumn.The order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file of average macrobenthic biomass was expressed as south part>north part>middle part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middle part>south part>north part in autumn, with average macrobenthic biomass of 13.22 g/m2.Variance analysis of species number, abundance,biomass,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Margaled diversity index, and Pielou evenness index using season and sea area as two factor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ose factors(P>0.05)except for abundance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surveyed area(p<0.05).

macrobenthos; abundance; biomass; diversity; coastal waters in Jiangsu Province

Q145

A

10.16535/j.cnki.dlhyxb.2017.06.015

2095-1388(2017)06-0732-08

2017-04-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1306127);公益性行业 (农业)科研专项 (201303047);江苏省财政资金资助项目 (计[2014]11号)

张虎 (1980—),男,副研究员。E-mail:ahu80@163.com

刘必林 (1980—),男,副教授。E-mail:bl-liu@shou.edu.cn

猜你喜欢

种类生物量海域
遗落海域
轮牧能有效促进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稳定性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种类丰富的酒具
消防车种类知多少
镜头像差的种类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消防车有哪些种类
生物量高的富锌酵母的开发应用
基于SPOT-5遥感影像估算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累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