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造心情,线下造事情!
2017-12-27文/兰剑
文 / 兰 剑
线上造心情,线下造事情!
文 / 兰 剑
兰剑,本名李思江,多年一线市场销售管理实战经验。2014年介入微商,肌蜜魔盒创始人,微商之家创始人。微商创业、操盘手培训导师,舒客微商、诺丝微商运营顾问。
求解互联网下半场方程式
中国消费者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渠道多样化和过度的产品供给。企业的广告手段,无不强烈地反映着企业的销售诉求,主观地或不得不主观地去比他们的竞争对手用更大的修饰性营销来争取用户。
互联网信息透明化作用下,销售压力越来越大,钱越来越难赚。产能过剩令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一种紧缺商品。
产能过剩,实际上是指那些日渐失去市场需求、缺乏新生渠道吸纳的生产能力的过剩。如果创新性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能不断推出,就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如何重新定义商品的内涵?如何重新定义渠道的外延?这是新时代商业命题,也是社交微电商需要求解的方程式。
在历经十余载互联网大潮的变革冲击下,互联网商业上半场(平台电商)的机会业已关闭;下半场,社交化电商时代已经全面打开:一个个流量背后具体而生动的个人,他们鲜活的力量正在发声、释放和崛起,凭借高度发达的社交媒体工具,人,已经成为新商业时代的核心要素。
在这场客流重新分配的商业转型中,有一个方程必须被求解: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产品功能,他们不再盲目跟风大品牌,不再单纯用淘宝式的性价比来衡量产品的好坏;他们更多地选择符合自己价值主张、反映自己精神态度的品牌,他们更青睐那些能够卷入其中的产品,成为其风格的参与者和传播分享者。
换句话说,他们需要有情绪的产品和有事情的社群。
求解这个方程式?企业该如何接招?
线上造心情:制造有情绪力的产品,勾兑百万粉丝
互联网下半场的竞争中,企业转型社交化战略中最核心的钥匙:产品的情绪力和传播内容的情绪力。在情绪化背后,是易感人群的观念、认知和基本的人性原则。社交微电商传播和运营最后都指向一个方向:研究人性。
未来产品设计的出发点,不应该再只是围绕技术手段和资源,而是研究目标易感人群,为产品设计情绪力,让企业的技术手段与营销资源与之匹配;产品设计不应该只局限于工程师的技术部,市场调研、文案策划、美工设计、客服维护等职能部门都应成为核心参与者。
产品情绪力的呈现方式,情绪力的内容制造及分发互动,决定了线上传播的影响力。没有情绪力的产品,将是没有粉丝追随的产品。而很多企业转型的误区是:追逐潮流时尚,拍摄一系列的视频广告和有关内容素材,通过明星网红等,生硬地给自己传统老套的产品贴上某种情绪精神标签,目标人群往往无感。
真正情绪力的打造不是从品牌形象开始,相反是从产品本身开始,从一群小众化的易感人群的核心人性挖掘开始,从一个很尖但根本的人性出发,只有小众才能大众,只有足够尖锐而突出的点,才能搅动网络上的粉丝海洋。
例如舒克的微商产品,七天心情牙膏——七支口味,七种色彩,七段文案,宛如精美化妆品式包装风格,浓浓的文艺腔调的礼盒外包,让每个情怀满满的女生怦然心动,瞬间被征服。该品通过当红明星吴亦凡代言推出,内容部门制造了一系列网络情怀海报,走心软文,活动策划,很快在微博、微信等平台,聚集了易感人群的关注,又通过她们的转发传播,迅速诱发了百万粉丝的围观。
线上造心情,就是深度剖析易感人群的潜意识,挖掘一个隐性的点,通过一个产品鲜活地体现,赋予产品一种浓烈的情绪力,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内容传播,社会化营销,快速召集巨量的粉丝关注,而这些易感人群就是社交微电商的销售鱼池。
线下造事情:从粉丝到用户到客户
社交电商渠道分利以及社群裂变模式,极好地解决了渠道成本过重的问题。“情绪力的产品+情绪化的内容”快速勾兑出种子人群,利用渠道分销分利政策,能很方便实现线上/线下的同类项人群的聚集合并,从试用体验和社群宣传教育,使得大家完成从体验者、消费者、分享者、分销者的转变。合理的渠道层级和分利制度,给成员带来了广大的精神上升空间和利益空间。
品牌通过“线上造心情”,快速在网络线上组成初级的产品化社群之后,再利用同类人群愿意群聚“线下造事情”,搭建一套简便易行的社会化营销方式,进行深度转换以及核心分销人群的建设,这就是从粉丝社群这样的大鱼塘,捞鱼的关键动作。
符合当下碎片化、轻模式的社群营销方式:当地线下30~50人规模的产品免费试用体验会、产品主题沙龙分享会或者当地群友联谊活动,已经成为大多数微电商O2O式拓展的最常用的工具。组建精英培训老师和社群管理人员的推广小组,携带产品演示+现场宣传+活动政策+赠品礼物,依托当地群友组织小型会场,很容易召集30/50人的目标受众,辅之一套利益分享和安全退出政策模式,加上社群关系维护,几乎都会有极高的卷入度。
“线上百万粉丝,线下十万微商”,将会成为企业社交电商转型的标配,创造有情绪力的产品、制造有情绪力的内容IP,线上造心情,线下造事情,充分利用分享利益模式,打造产品型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