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解题技巧之我见
2017-12-27肖天佑
肖天佑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代数解题技巧之我见
肖天佑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代数的整体思想就是我们在面对题目时,通过对问题的整体分析,来了解问题的本质结构,发现其内在的深刻联系,最终寻求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我们在代数解题过程中,如果遇到无法解开的问题,思路也无法有效展开时,可以先将思维角度转换一下,通过反思的路径来得出新的解题思路。但是,代数解题的技巧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每个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这需要我们不断寻找和摸索。
代数 解题 技巧 我见
我们在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到其它有联系的事物,这种联想也就是我们思维发散的一种表现。其实,我们在解答代数题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我们所学的矩阵问题,如果我们在看到题目时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行列式因子,那这道题的解答方法将会更加简单。
1 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
我们在面对代数题时,总是会忽略对题目的深度解析,往往是在扫描一眼题目就立刻开始做答,解题思路随机展开,将题目利用我们所掌握的内容,加以利用来证明题目。然而,我们总会在题目做到一半时,突然不能进行下去,发现思维困难,甚至觉得少了可以利用的信息,以至于不能得出最后的正解。其实,这很可能是我们解读题目不详细所致,甚至可能我们根本没有了解到该题的真正含义,以及所要我们给出的正确思路。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对整个题目进行整体解读,了解该题的思想,找出题目中所存在的重要信息和解答思路加以利用。同时,我们的联想不能太过于局限,一道题目不能用一种角度去思考证明,如果其不能实现正确解答,我们需要退一步,或者换个角度去思考,找出其它有效的解答路径。
很多时候,我们在解读题目时会发现,其会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因素,一旦所牵涉的内容较多,我们内心也会比较紧张,认为题目的解答肯定会十分复杂且分解过多。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在题目中找出一个主要因素,这个主要因素应当和所涉及的其他知识体都有关联,将这个主因素始终当成可以根据题意而变化的状态,而其它涉及因素都将因为它而产生相关的改变。
2 思维严密性的良好养成
高中各个学科对我们的最终要求其实都是一样的,第一是培养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第二是建立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另外,然而代数还促使我们必须注意养成思维的严谨性,这种严密性能在代数解题时给我们形成有意识的指导作用,帮助我们解题的顺利完成。首先是在审题阶段,其是解决问题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连题目的正确含义都无法理解,又如何能够进行解答证明呢。所以,我们必须在题目中找出已经给出的重要条件,并将题目中明显的和隐含的内容进行整理,对题目的意图清晰掌握,同时在脑海中速度建立与题目相关的代数知识,将其之间有效连接并将解题方法快速、准确的找出。所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严密性,对我们代数解题有十分良好的作用,这也是老师一直强调我们思维紧密的原因。
3 学会归纳和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归纳知识体系,建立一个符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不断充实已有的知识体系。在进行代数解题时,我们需要对解题的规律进行归纳,并对解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同时,我们要学习身边同学的解题技巧,并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以利于在自己做题时能够充分利用上,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同时,我们必修重视对代数概念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加强对抽象性问题的理解,并通过反复练习解题来加深自己的解题技能,以利于培养自身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思维较为敏捷的高中生往往能在遇到问题时马上陷入思考,并快速做出准确反应。所以,要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这种学习型的快速活动也是我们必须加强的。而要达到这种效果,我们除了加强对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会贯通,达到快速解题的效果。
4 学会随机应变
我们在面对不同题目环境的时候,需要灵活性的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调整,不能总是过于死板。在解答代数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把解答思路往复杂的方面去想,总会宏观的认为,“这个不应该这么简单,肯定有其它的解答方式”,让我们总是把问题从简单变复杂。例如:函数与代数知识结合到一起,物理知识与向量知识的结合,可以提高解题速度,所以,我们要学会解放自己的思维,从固定的角度变得灵活起来,利用不同角度来思考,提升自我的思维灵活性。
5 结束语
代数课程理论不仅严密,且十分抽象,我们需要灵活性的进行解题,代数解题的技巧是否受用,只有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去证明。总之,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能过于古板的去连接和比较书本例题,我们需要自己去体会和运用解题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对代数学习的好感。
[1]刘远琴.抓住高考数列常见题型,提高解题技巧[J].关爱明天,2015,(4):358-359
[2]何忆捷.代数问题解题思想方法选讲[J].中等数学,2014,(10):2-6
[3]朱利锋.巧用几何意义解代数问题[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