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朋友圈的萨盖定律

2017-12-27策划编辑部执行落晚风

莫愁 2017年32期
关键词:陈彦谣言爸妈

策划/编辑部 执行/落晚风

父母朋友圈的萨盖定律

策划/编辑部 执行/落晚风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50后”“60后”成为微信朋友圈的生力军。根据腾讯公司2017年年初公布的《2016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在7.6亿微信总用户量中,60岁以上的微信用户占比近3%,高达2000多万。由此,“爸妈的朋友圈”成了子女们“共同的世界”。

然而,年轻一代很快发现,爸妈的世界就像百科全书。自打父母加入朋友圈以后,子女的手机每天都会被他们转发的各种文章刷屏:心灵鸡汤、养生大全、健康常识……其中不乏一些“毒鸡汤”和假新闻。当这些分享内容长期霸屏后,子女与父母间的“朋友圈冲突”成了不可回避的矛盾。

年轻人开始吐槽、抗击,老一辈显得委屈、愤怒。然而,两代人之间貌似不可调和的鸿沟,却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时代背景,以及沟通欠缺。在一个飞速发展却又未富先老的社会里,每一代的老人都可能变成落伍者,如何正视这种矛盾与鸿沟,不仅是这个时代的问题,更是每一代人面临的问题。

强硬打脸派,从抗争到妥协

“自从爸妈开始玩朋友圈后,我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28岁的吕强一提到“爸妈的朋友圈”就头皮发麻。

吕强爸爸今年59岁,酷爱“心灵鸡汤”,每天至少有一大半的时间是抱着手机,一条一条认真地看朋友圈。《请将十种生命气质传给孩子》《钱和家庭哪个重要,这个老外说得很精辟!》《人生最高境界,就是这一个字》……吕强随便一翻手机就能翻出老爸转来的各种心灵鸡汤文章。“这些还不是他发在朋友圈的,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特意发给我的,叫我一定要看的”。

相比爸爸,吕强妈妈则对养生情有独钟。《三伏天,如果不……直接减寿十年》《就因为每天喝一杯……这位老爷子活到了105岁》《每天吃到停不下来?其实它被中医称为毒药》《100岁的老太太眼不花耳不聋,只因为她每天坚持做这9条》类似的内容几乎每天都有四五条,平均下来每两三个小时就会转发一条。更让吕强痛苦的是,老妈也与老爸一样,会“精选”、私发、准时检查。

时间一长,吕强的朋友圈不仅被爸妈的养生、“鸡汤”霸占了,连正常的工作都受到了干扰。有时候他正忙得团团转,突然收到一条微信,打开一看,是老爸直接发给他的,“这条短信,再忙你也要看!”“你说我是该哭还是该笑啊。”

后来不胜其烦,吕强开始反抗。有时老爸问他有没有看转发的内容,吕强说:“你以后不要再看那些心灵鸡汤了,很多都是三五年前的老段子,没意思。”老爸一听不高兴了:“我一个朋友说,在他的朋友圈里,我发的东西是档次最高的。”

到了老妈那里,情形更为严重。主理“养生重任”的老妈是典型的食品安全派谣言拥护者,微信文章说什么不能吃,她就坚决杜绝什么食物出现在餐桌上。结果家里的伙食越来越差。有一天吕强忍不住,买了几斤小龙虾回来,准备打打牙祭。结果老妈一下跳起来:“不能吃!小龙虾是用来处理尸体的,外国人从来都不吃!”吕强忍无可忍,开始义正言辞地科普:“小龙虾原产于美国,人家年年都有小龙虾节。”“六个翅膀的鸡明显是P图处理过的。如果真有这样的技术,恐怕早就拿下诺贝尔生物学奖了。”“你知不知道有一种生意叫‘中老年流量’,他们就是骗你转发呢!”他科普完后,家里的氛围同步迅速降到冰点。

一方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主张,另一方固执地保守自己的阵地,最后的结果是,吕强将爸妈的朋友圈全部屏蔽。至于私发的消息,则统统以“啊”“哦”“好”应对。

专家点评(林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父母能够跟上潮流玩微信朋友圈,本身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说明他们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愿意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更何况他们转发那些“低质信息”,一方面是因为获取确凿信息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子女的关心。父母应当得到理解,如果横加指责,未免辜负了他们的好意,伤了他们的心。

宽厚容忍派,你若安好就是晴天

“如果能穿越回过去,我肯定会阻止自己教他们玩微信。”当闺密隔三差五向陈彦吐槽自己爸妈的朋友圈时,陈彦都会笑着劝解说:“同一个世界,同样的爸妈。放轻松,他们开心就好。”

陈彦的爸妈一直比较潮,三年前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后,陈彦主动给二老下载了微信。她远在另一个城市工作,无法陪伴父母,所以一直希望科技拉近彼此距离。后来随着周围亲戚朋友用微信的越来越多,陈彦的爸妈越发玩得起劲,“每天花在这上面的时间比我都多”。

很自然地,陈彦的朋友圈也被爸妈及家中长辈转发的各种养生、励志、“鸡汤”所占领。一贯高屋建瓴的陈爸每天转发一则励志帖“望认真阅读”,陈妈则将以前的嘘寒问暖从“线下”改到“线上”,按照节气及气候的变化节奏随时发养生信息给陈彦,竟从不会有重样的。

时间长了以后,陈彦慢慢总结出了父辈朋友圈的主要特点:像部《大英百科全书》。所以,当知乎网站上有网友说“父母的世界就像一部百科全书,让我们发现一个全新的科普世界,一边默默地为他们挨条点赞,一边‘承认’自己懂得太少”时,陈彦扑哧一下乐了。

但陈彦一直对父母的朋友圈保持宽容,虽然她也知道里面有很多是营销号或者一些陈词滥调,“当女孩有了心上人时,为了引起对方注意,会千方百计在朋友圈里放上各种各样的自拍照,父母们其实也一样。那些标题耸人听闻、内容千篇一律的文章不过也是他们的自拍而已,他们只是在提醒你:‘嗨,宝贝,我还牵挂着你呢。’”

不过,平时微信聊天的时候,陈彦会提醒父母不要转发那些不实的谣言和内容恶俗的文章。“只要内容健康就行。他们都是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要相信他们的智慧。我们先对他们有信心,才能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晚年才能快乐幸福。”

专家点评(谭华,武汉市武昌区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主任)

进入老年后,伴随退休或半退休而来的,是个人价值感和社会价值感的下降,如果没有新的休闲爱好和新的生活目标,容易处在一种“无事”的空虚状态,希望得到子女的情感慰藉。但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许多子女都在外打拼,不能陪伴父母,所以他们会通过发朋友圈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社会存在感,以及和孩子进行情感沟通。作为子女,要多尊重,少指责;多行动,少抱怨。

婉约封杀派,这个杀手不太冷

《紧急通知:竟然是癌白菜,千万别再吃了》《速看!这条微信能救你命》《再晚点开就删了》……对于妈妈每天转发的这些信息,王雪直呼辣眼睛。“网上有什么最新谣言,看我妈的微信朋友圈立马就知道。”

王雪妈妈玩微信一年多了,但每次点开她发布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两种情况,要么就是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要么就是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一看就是些不实新闻和谣言。

被“轰炸”得多了,王雪曾委婉地和妈妈探讨她的朋友圈,但基本宣告失败。妈妈觉得自己发的东西都很好,有些是转发为孩子好的,有些很实用。“一次性”转发完就完了,根本不会回头再看,也不知道事后那些东西都打不开了。

后来王雪找了个教妈妈下手机软件的机会,点开了妈妈朋友圈里的《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结果内容已被删除。她装着很好奇地问文章的内容,妈妈想了半天,说记不清里面原来是什么内容了。再点开《亲,为属牛的转下》,又是一个“此内容涉嫌诱导分享”,妈妈一下就蒙了,这时王雪才慢慢解释:“我知道你是为我转的,但这些东西是故意骗流量的。一转就没的,不是谣言就是骗术。”

王雪给妈妈“洗脑成功”后,利用下载手机软件的机会向妈妈推荐了一些有品质的养生公众号,“虽然只推行了一段时间,但谣言内容占有率直线下降了,这对文化程度一般的妈妈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

专家点评(罗涵,盛世网络工程师)

网络是把双刃剑,作为数字领域的“新生儿”,父母们很容易陷入充满鸡汤和谣言的朋友圈。作为子女,在教会父母上网之外,更重要的一步是帮助父母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及时用一些优质的公众号替换父母的信息源。

同一个世界,同样的父母朋友圈

(李朗,四川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网络舆情研究员)

英国心理学家萨盖曾提出一项著名的理论:戴一块手表的人知道准确时间,戴两块手表的人却不敢确定时间,即著名的“萨盖定律”。它说明了,当人面对多种信息冲击时,易在无形中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

进入高速发展的网络媒体时代后,各种信息海量涌来,泥沙俱下。而此时50后、60后父母已逐渐步入老年,他们走进网络媒体时代所用时间较短,对新型的信息化科技认知能力有限,对他们来说,网络上已经过气的热门话题或者已经辟谣过的消息依旧有着新鲜感,进而向身边亲近的人输出这些信息,成为最容易被误导的人群。

从父母的朋友圈,可以看出一代人的价值取向,以及与年轻一代明显的差异。50后、60后成长环境一般,80后、90后物质生活丰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的不同,也带来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策略。前者看重生存与成功,后者更偏向品质与幸福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老龄化社会里,每一代老人都可能变成落伍者。这就意味着,每一代人,都可能面临“父母的朋友圈”之类的问题,换句话说,这不仅是一代人的问题,更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

猜你喜欢

陈彦谣言爸妈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鸡蛋宝宝“学游泳”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小熊当当和爸妈爸妈玩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高考改变普通孩子的命运
我爱爸妈
谣言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