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曲创作的发展探究

2017-12-26李树林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聂耳电子音乐作曲

李树林

摘要:作曲理论是音乐学科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日常生活当中,这门学科也离大家并不遥远,像日常所唱的流行歌曲,耳熟能详的一些经典音乐,都是作曲家通过专业的作曲技法写奏而成的,因此,这门学科对丰富生活、提升国民的音乐欣赏能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作曲;发展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乐记·乐本》中记载的这句话道出了音乐的真谛,音乐是由声音生成的,而生成声音就需要用到作曲技法了。中华文明的文化源远流长,而音乐文化也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些广为流传的曲目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的文化,也为中国的音乐创作开了先河,因此,作曲的发展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

一、聂耳音乐创作思想

聂耳作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音乐大师之名实至名归,为研究艺术而选择了积极的人生道路,立志要改变社会的种种黑暗。聂耳的创作思想与他对自身个性的充分认识是分不开的。聂耳的早年心酸的经历也对他的音乐创作之路产生很深的影响。青年时的聂耳为维持生计而奔走于上海,面对残酷的社会,使得怀有远大抱负的聂耳倍感困惑,但不屈不挠的精神促使聂耳没有萎靡不振,无事时坚持看书的优势在音乐学校考试中显现出来,音乐思想初发萌发。在聂耳读到《戏剧与音乐》上的夏蔓蒂名作《音乐短论》时,强烈的思想又冲击着聂耳,使他准备探索新的艺术道路。聂耳在与田汉结识后其音乐创作思路逐渐清晰,创作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把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相结合作为大众音乐理论,使中国音乐理论有了新的突破。聂耳创作音乐思想的升华也与他的一次情感危机有关。

二、作曲的民族化

民族化是一切文艺作品的生命与灵魂,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文艺,都以民族化作为生命。对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文艺家早已达成共识。19世纪俄国作家赫尔岑指出:“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毛泽东同志也十分明确地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因为如此,许多古今中外的作曲家,都以民族化作为明确的目标定位并为之孜孜以求。

法国的鲁日·德利尔于1792年创作的《马赛曲》,就以该年奥、普武装干涉法国革命为背景,表达了法国人民争民主反侵略的革命意志与爱国精神,其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鲜明而又强烈,因此同样被确定为法国国歌。波兰作曲家兼钢琴家肖邦创作的钢琴曲《马祖卡》《波洛涅兹》等,都以波兰民间舞曲为音乐素材;匈牙利作曲家兼钢琴家李斯特创作的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共20首,“音乐素材均取自匈牙利民间音乐,并采用匈牙利舞曲恰尔达什的体裁特点,富于即兴性,民族风格鲜明。”而我国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则以我国同名的民间爱情传说为题材,以越剧唱腔中的部分曲调为音乐素材,“以长于表现矛盾冲突的奏鸣曲式为结构基本框架;将音乐陈述、发展的逻辑、规律,与民族艺术鉴赏习惯上的情节性要求相结合。

三、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在创作技法方面的差异

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不仅在观念方面存在差异,在创作技法方面也并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组织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

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在创作观念、创作手法都是互补的。传统作曲的思维组织方式为线性的,电子音乐作曲的思维组织方式为非线性的,两者之间虽然在创作手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依旧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才实现了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两者的并存。

(二)音乐灵感方面存在的差异

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创作元素。传统作曲主要依靠的是传统的灵感,而电子音乐作曲则突破了这种传统音乐创作灵感的来源,利用各种可能实现的灵感进行音乐创作,为音乐中的音色赋予了无限的可能性。因此,电子音乐作曲比传统作曲更加自由、随性。与传统作曲相比,电子音乐作曲过程中一方面从作品创作为出发点对音色特性进行寻找,另一方面依据已经存在的各种音色进行音乐创作。虽然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在创作中所采用的音乐灵感有所不同,但是两者都离不开音乐灵感。

(三)技术手法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传统音乐的创作过程中,首先对旋律進行构思,之后进行旋律的编配工作。电子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则是先对旋律进行组织,之后依据旋律选择配器。传统音乐的形态主要表现在节奏、结构、旋律等几个方面,而电子音乐则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音源调用,实现了创作时间与成本的节约,同时拓展了音乐的创作空间。

总之,作曲属于音乐艺术“一度创作”范畴,是整个音乐艺术创作的基础与前提。而作曲本身,又是一项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和艺术创造工程。分析和总结作曲的历史及发展对于提高作曲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萨姆·摩根斯坦.作曲家论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金平.美国作曲理论的发展:1955──1995[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2)endprint

猜你喜欢

聂耳电子音乐作曲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化险为夷靠淡定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George Gershwin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十三)电子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