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困境的探析
2017-12-26张一帆
张一帆
摘要:在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节点,着力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就业体系,是应运而生之举、顺势而动之措。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本文从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背景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就业困境的因素探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制建构的建议和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反思与展望四个方面出发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困境;探析
大学生创业是就业形式中一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特殊就业形式,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初步探索始于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的我国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至今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域已有十五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运行机制,但其体制架构的各个方面都较为薄弱,处于发展瓶颈期,需稳步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运行体制建设。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背景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与就业难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人数明显逐年上升,而与之相对应的就业岗位却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发令人担忧。纵观近四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人数: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690万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727万人,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740万人,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765万人。仅四年,我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就上涨了约75万人。
与此同时,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历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从2009届到2015届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分别为:1.2%、1.5%、1.6%、2.0%、2.3%、2.9%和3.0%。虽然成逐渐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比例:20%-30%相距仍然较大,且历年来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高于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的增长率,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不失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突破创业教育困境,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是新经济时代的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跟以往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提法的背后,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以来,国家对中国经济、社会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评价和总结。大学生创业就业应主动投入到新时代经济体中,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新矛盾”的提法,意味着在未来三十年,我国将追求一种更加均衡、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成长。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俏认为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的驱动力还是来自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里特别提到了创新,提到研发和教育的重要性,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通过创新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近期党中央也特别发文强调企业家精神的保护和捍卫。而大学毕业生作为最年轻最有希望的一个社会群体,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再单纯依靠要素和资本的投入,而更多转向内生创造力投入的新时代,应响应国家所号召的企业家精神,正确认识创业就业,增强创业意识,将学术研发与创业创新协调起来。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应符合时代要求、反映时代规律和趋势,积极应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需求的多维、多样、多元、多变等特点,勇担时代责任。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困境的因素探讨
(一)显性因素
1.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定方面
国家政策和法律是任何一项社会活动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虽然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鼓励支持创业活动的法案和政策,但针对大学生创业这一特殊创业形式,其相关教育政策、法律法规较为薄弱,难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以构建高效的创业教育体制。
2.社会和学校方面
我国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动力机制较为落后,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的社会支持和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创业就業所需的物质条件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缺失。物质条件如社会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融资机制、投资机制、运营机制、高校中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所需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技能水平如社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技术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咨询,学校中大学生创业教育机构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经验等。
(二)隐性因素
1.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薄弱
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间晚、范围窄、力度小、方式单一,大学生对创业就业的认识不足,理解偏失。相关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中有创业意愿的人数比例超过50%,但是真正进行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仅为1%-2%,而且落实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多位于东南沿海及江浙一带。其反映出大学生对创业大多处于心动但不行动的状态,并未真正理解创业的意义,导致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薄弱,实际行动上的创业积极性不高。
2.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态度
高校未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首先,高校中对大学生创业的宣讲不足,大部分高校只停留于简单的讲座、会议等而使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其次,我国除了清华大学等几所高校设有专业化创业教育课程之外,其他高校只有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等粗放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机构,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就业需求和多样化创业的个体特征。
3.潜在的创业风险使大学生规避创业教育
理解创业风险需先了解创业的含义。卢星辰认为,“创业”是为了满足市场和创业者个人需求,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发掘潜在机会并由此创造新颖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2]进一步细化,目前在国内普遍接受的“大学生创业”定义为:大学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利用其自身能力和可以控制的现有资源,在市场环境中捕捉和把握机会来创建企业,打造新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整个过程。[3]endprint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风险研究很少,本文就依据美国学者A.H.威雷特1901年对风险的定义将大学生创业风险解释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在不愿意发生的情况下发生的不确定性的、造成损失的客观组合。由于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创业知识和素养欠缺、创业融资困难以及社会中竞争激烈的创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使大学生面对未知的创业风险时往往表现出畏惧、退缩、求稳的态度倾向而避开创业就业,同时规避创业教育。
4.内在动力机制
第一,大众社会文化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价值取向。我国社会中,大学生创业者的亲朋好友较多认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是不理智的行为,对大学生创业持消极的态度,缺乏主要社会关系的支持和信任,极易对大学生创业者心理上造成挫伤而降低其创业自信,产生低自我效能感。
第二,周围创业失败事例对个体的心理暗示。个体性格特征分为积极性格倾向和消极性格倾向两大类别,而无论哪種类别的群体,大部分个体都对未知的损失持回避的心理。在这样的心理本能下,消极性格倾向的个体在听闻失败的创业事例时,将会产生强烈的消极心理暗示拒绝进行创业就业,当积极性格倾向的个体听闻失败的创业案例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作用。
三、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策略浅谈
政府方面,需要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法律和政策基础,构建完善的创业法律与政策体系;社会方面,应营造良好的社会创业价值观,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创业氛围,并多方协作,落实国家颁布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机遇、技术支持和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高校方面,应充分重视创业教育,设置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精神和积极主动的创业意识,开展校企合作,为创业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并更多的侧重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创业风险防范策略和坚实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者个人应在具备各方面创业能力的同时把握创业机遇,配合创业政策,在进行创业之前进行评估和预见,不断学习互联网信息技术,找准时代步伐,推动创业成功。
四、结语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困境也是其突破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应该发生变化。大学生创业就业与未来市场经济可持续的、包容性的增长相接轨,那就需要高水平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为依撑,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者四方协调发展,为更多高效率地使用资源、能够创造高价值的创业者出现,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去有力地改变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吴运迪.大学生创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卢星辰.大学生创业风险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动态[J].湖北: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58.
[3]吴丹丹.云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