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标准的期望、现状与建议

2017-12-26石树伟

江苏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期望课程标准建议

【摘 要】课程改革须基于课程标准。期望是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下教学诸要素协调一致,这需要以高质量的课程标准为支撑。现状是课程实施取向多元并存,根源在于课程标准的明确性、通俗性、严肃性欠缺,质量有待提升。基于现状提出三条建议:完善课程标准的结构体系,提升标准的明确性;加强中外理论的改造融合,提升标准的通俗性;建立标准实施的督评机制,提升标准的严肃性。

【关键词】课程标准;期望;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4-0071-03

【作者简介】石树伟,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扬州,225006)教研员,高级教师。

课程标准规定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并提出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等實施建议,意在回答教学领域必须回答的“为什么教”“教什么及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如何评”等四大核心问题。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改革首先须有标准意识,其次要在理解标准基础上从标准出发去行动,一句话即课程改革须基于标准。

一、期望:标准统领下的诸要素协调一致

1.基于标准的教学体系亟须教学诸要素协调一致。

基于标准的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四方面的要素: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和评价,期望的状态是四方面要素有机整合,指导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

为实现这一期望,就需树立四个意识:树立“政治意识”,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规定性和强制性;树立“大局意识”,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学生成长的大局角度看待课程标准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树立“核心意识”,四方面要素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统领教材、教学、评价三方面;树立“看齐意识”,教材、教学、评价三方面必须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教材、教学、评价和标准之间和谐统一、明确一致的关系,可以向师生传递明确一致的信息,端正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领课程向期望的方向发展。

2.教学诸要素协调一致亟需高质量的课程标准。

正是由于课程标准在基于标准的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因此高质量的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高质量的课程标准首先应有高质量的内容标准。内容标准“界定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期望。确认了在作为优质教育构成部分的各个学科中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标准通过说明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思想和操作能力以及应该拥有什么知识对更加一般的、抽象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具体说明”,即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规定。内容标准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明确说明:一是课程让学生学习哪些内容,二是每个学习内容应该达到什么要求。这些要求应该可理解、可达成、可测量。可理解,即内容标准的要求通俗、明白,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所理解,否则就很难保证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可达成,即内容标准的要求适切、可行,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否则很难保证课程标准的要求得到落实;可测量,即内容标准的要求清晰、明确,常规的评价手段能够检测标准要求达成情况,否则课程标准的要求会流于形式。有了明确的内容标准,教材、教学、评价才会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高质量的课程标准还需有高质量的表现标准。表现标准“表达了为实现各项内容标准期望学生展示的熟练的程度或质量。它回答了关于质量和程度的问题”,即对学生掌握内容标准的熟练程度的规定。区别于将考生与考生进行甄别区分的中考和高考,基于标准的考试评价应是将学生的表现与标准进行比较。因此,课程标准须设置对学生的表现熟练程度进行评价的标准即表现标准,让师生明确教学和学习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合格、良好和优秀,不仅向学生明示学习的分层目标,也向教师提出教学应该达到的要求。好的表现标准应该具体、可操作,因此需就每个知识、技能和能力点明确水平表现的呈现方式,划分水平表现的层级并加以说明,展示水平表现的作业样例及评注。有了这样的表现标准,教师可以依据它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检测,因为达到何种层次水平有具体的参照系,学生可以依据它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提升,甚至家长也可以依据它来评估孩子是否完成了该学习内容的学习要求及该内容的掌握熟练程度。有了明晰的表现标准,教学和评价才能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高质量的课程标准还需有高质量的机会标准。机会标准“阐明教与学所必须具有的各种条件,以使全体学生都有一个公平的机会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要求”,即为保证学生达到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的要求,对学校和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教育理念、经验、资源的性质和质量的规定,通俗一点地说就是对各种教学方法、途径或手段的要求。好的机会标准应“平易近人”,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建议应做好本土化改造,力求与本地和教师本人的优秀教育传统相结合,并提供更多的实施案例和点评,这样才易被教师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外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平易近人”的机会标准,教学和评价才能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二、现状:课程实施的多元取向并存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实施的取向多元并存,主要有四种取向:一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标准取向;二是基于升学考试的考试取向;三是基于教材的教材取向;四是基于教师经验的经验取向。多元取向并存的根源在于课程标准的质量有待提升。

课程标准,顾名思义应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实施多元取向并存,应多从课程标准自身寻找原因,根本原因还是课程标准的质量有待提升。

1.明确性欠缺。

课程标准的明确性欠缺首先表现在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对学生的最低要求还是最高要求规定不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7条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这说明考试评价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对学生的最高要求;第7条还规定“(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又说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即最低要求,规定模糊而又相互矛盾。

课程标准的明确性欠缺其次表现在内容标准的认知要求不明确,没有编制表现标准。我国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按照学段设计编写的,是对学生在某个学段的终结性的期望,而且仅有内容标准,表现标准简单或缺失,导致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不明确,这就使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显得比较“模糊”,还需细化分解。

正因为明确性欠缺,使得教师难以“将标准中的模糊语言转化为理想的教学实践的清晰图景”,使得课程标准难以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依据,导致教学和评价无所适从,进而演变为寻求外部依据,教师只能将目光转向教材、教辅和大型高利害性考试,而不是依据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和评价。

2.通俗性欠缺。

课程标准研制时必须思考一个本原性问题:课程标准为谁制订,课程标准的“读者对象”是谁?课程标准的读者对象应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关注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因此,“标准应该为大众而撰写,而不是只为教育工作者,更不是仅为专家”,课程标准应撰写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让一线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关注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够理解。但我们的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从课程标准颁布后各种“解读”文章和书籍汗牛充栋、各种专家培训连篇累牍即可说明。

通俗性欠缺首先表現在照搬照抄域外的一些概念和词汇。如“素质”说成“素养”,“观念”说成“理念”,“方面”说成“维度”(“维度”是《辞海》中都没收录的词汇),再如一些课程改革的关键性术语“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发展性评价”等,很少接触国外文献资料的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若没有专家的解读,就只能望文生义或随意解读了。

通俗性欠缺其次表现在课程标准中还存在着一些众说纷纭、各执一说的“概念”。如数学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等概念,课标研制者和专家还不能说清楚的问题,希望一线教师边实践边研究,效果肯定不尽人意。

三、建议:提升课程标准研制及实施的质量

1.完善课程标准的结构体系,提升课程标准的明确性。

我国各学科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建议再细化内容标准,研制表现标准,强化实施建议中对考试评价的规定,提升课程标准的明确性,真正让课程标准成为日常教学和评价的依据。

2.加强中外理论的改造融合,提升课程标准的通俗性。

课程标准应加强概念术语的本土化表达和目标要求的解释说明,要多通过一些案例来“以案释法”。注重吸收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并与我国文化传统和教育国情相结合,做好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本土化改造。从各种国际性的评价测试结果我们看到,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西方国家也在向我们学习,因此我们不应丢弃自身的优秀教育传统,需总结、提升并应用好我们自己的先进教育理论。通过中外理论的改造融合,提升课程标准的通俗性,让课程标准容易为一线教师所理解和应用。

3.建立标准实施的督评机制,提升课程标准的严肃性。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国策,各级人大每年都要进行各种层次的执法检查,促进了法律法规的落实。课程标准也是“法”,体现了国家对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各学科教学的“根本大法”。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课程标准实施的督评机制,正常开展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的督查评估。要建立课程标准实施的督评机制,就须研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定期检查的标准和工具,可以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作业练习、考试评价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收集课程标准实施的数据以证明标准与教材、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

有研究认为,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必须依赖于两个要素:强有力的课程标准和能准确评估课程标准所期望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测试。课程标准要想取代教学大纲并不难,难在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评价测试的依据,这三点中尤以评价测试标准为最难。只有当评价测试这一最后的关口是基于标准的时候,前两者才有可能是基于标准的。因此,标准实施的督查评估尤以评价测试的督查为要,特别是高利害性的升学考试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唯一的命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需要借助评价测试的影响力,通过课程标准对评价测试的规范来影响课程实施,只有评价测试尤其是高利害性的升学考试是基于标准的,才能真正形成基于标准的课程实施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氛围。

猜你喜欢

期望课程标准建议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
三代人的建议
FOOD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