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地图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17-12-26徐刚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历史地图历史思维课堂有效性

徐刚

【摘 要】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更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抓手。比如,可以利用地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历史地图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利用地图澄清疑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

【关键词】历史地图;课堂有效性;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1-0121-03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读图、识图,从图中获取历史信息,并探索图背后所揭示的历史问题,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效率。

一、利用地图导入新课,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导入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巧妙地利用历史地图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现场,进行新课导入,往往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我们不妨在课前出示《战国形势图》和《秦朝統一疆域图》(地图略)两幅历史地图。

结合第一幅历史地图,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

1. 图中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形势?

2. 如果你是秦王,你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完成统一天下的理想?并说明理由。

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争霸战争,最后剩下了最强的战国七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变化,战争已经从单纯的为争夺土地和人口的争霸战争演变为新兴地主阶级为夺取争取政权,实现统一的兼并战争。可见,此时的战国战争中饱含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分裂孕育着统一的元素,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时势造英雄,秦国凭借长期的自强不息的努力,特别是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但是要想战胜其他六个强大的对手,要求最高统治者必须要有科学、灵感的策略。通过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慢慢仿佛走进了纵横捭阖、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学生可以大胆放飞自己丰富的想象,从而激发了学生思考,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第二幅历史地图,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面对统一后的辽阔疆域,如果你是秦始皇还采取分封制吗?为什么?如果不采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秦统一后的政治制度建设是本课的重点,为了加深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通过以上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分封制的不足和缺憾,更起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为新课的讲授做好了铺垫。

二、利用历史地图突破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利用历史地图信息丰富的特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时,如何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重点呢?这就需要结合《挺进大别山》这幅地图进行教学。首先强调,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1946年),国民党先是全面进攻解放区发动,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又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国军进攻,共军防守。但在毛泽东的正确指导下,英勇善战,先后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由此,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转变,敌我力量的悬殊大大缩小,在这种情况要想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早日实现全国的胜利,必须要展开战略反攻。其次,要告诉学生我军战略进攻的主要目标为什么选定大别山呢?结合地图分析就可以看出,陕北、山东、中原、南京、武汉构成战略进攻的空间环境。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集中陕北和山东进行重点进攻,这样就造成了中原地区的兵力相对薄弱。另外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原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近可以威胁到武汉和南京,远可以控制全局。所以毛泽东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夺取中原,将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开辟的大别山、豫陕鄂、豫皖苏三个解放区 ,空间上形成倒“品”字阵势,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战场转向国统区。在分散敌人力量的同时,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开始了。教学实践证明,对教学中一些重难点如果只枯燥地讲述,只会让学生感到繁杂,难于理解和识记,更难形成清晰的认识,相反如果借用历史地图,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历史地图澄清疑点,培养学生批判精神

历史是过去的人和事,具有不可重复性的特点。许多高中生对历史充满兴趣,但因为历史知识发生的时代久远,自身历史知识面狭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产生许多的疑问。如: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它和郡县制有什么区别?隋朝大运河与元朝运河的河道有和不同?为什么在古希腊会孕育早期的民主政治文明?为什么许多朝代会定都在长安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多不仅仅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探究原因,更多地涉及地理方面的因素。因此,仅仅靠文字的叙述、语言的表达,已经难以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这时,利用历史地图,就可以帮助他们澄清疑点。

例如,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第二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课时,当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时,课本中这样叙述“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大城市,而内陆和偏远地区比较薄弱”。那么学生就会想到,为什么分布在沿海大城市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分布图》,再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势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是从沿海地区开始,逐步向内地延伸的,随着列强的军事侵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也逐渐跟进,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沿海地区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从而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这样就不难理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了。

四、利用地图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何为历史思维呢?叶小兵教授认为历史思维就是从全面的和辩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具体的和综合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和本质。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加以落实,历史地图因其独特的优势无疑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首先,历史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为更清晰了解历史事件提供了条件,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越清晰越有助于历史思维的深刻化、广泛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既要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更要深入历史事件的本质,揭示历史的規律,归纳历史认识。历史地图中富含直观的信息,有助于弥补教材中文字信息的不足,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例如:通过这幅《民族工业分布图》地图不难得出这些信息:显性方面,民族工业从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江地区;从结构布局来看,民族工业侧重于轻工业,重工业相对较少,工业结构不合理等。隐性方面,从地域分布的特点,可以结合地图思考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这些地区明显具有经济发达、原料充足、人口集中、市场广阔、交通发达以及人才、科技等优势。这样就能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民族共轭兴起的原因、分布特点等。从结构布局的特点,也可以通过地图可以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如外国列强在中国的重工业较多,外国列强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垄断了中国的市场,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工业也产生了零星的重工业,说明了民族资本主义顽强的生命力和勇于抗争的精神。

其次,充分利用历史地图的整体性、对比性强的特点,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更具有辩证性。比较思维和辩证思维是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历史地图可以更宏观和整体地展示相关的历史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从这方面来说,利用地图认识历史有利于学生从宏观和整体角度审视历史。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内容时,如何对两个战争进行客观评价呢?如何理解两个战场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特点?如何客观分析正面战场在相持阶段溃败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仅靠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学生理解起来势必困难。此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两幅地图(图2:《正面战场形势图》、《敌后战场形势图》):

根据地图将两个战场综合在一起进行比较、认识。比如,从分布的区域可以看出两个战场是相互交融的,只有笼统的划分,没有明确的界限,在抗战的防御阶段,从地区分布和兵力分布来看,主战场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只起到了补充和辅助的作用。但是到了抗战的相持阶段,随着国民党迁都重庆(如图示),国民党主力也随之调往西南,中共敌后战场前伸为抗战的主战场。根据地图中日军侵占的区域和当时形势,也就容易分析正面战场失利的客观原因了。因此,通过两幅地图的直观比较,更有利于学生辩证、宏观地认识两大战场,并且客观地加以评价。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

[2] 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110.

(编辑:张 婕)

猜你喜欢

历史地图历史思维课堂有效性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如何有效利用微课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历史地图在高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