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欣:课外培养的领舞人
2017-12-26紫瑞
紫瑞
“广阔的舞台,无限的空间,潜默的功效,獨特的作用”,这是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杨国欣教授对大学课外培养的高度概括。
杨国欣曾担任过辅导员、党委宣传部部长、后勤集团总经理,自2009年起担任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杨国欣长期从事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具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多年来准确把握学生工作的基本规律,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引导学工干部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倡导学生工作的改革创新,带领广大学工干部开展课外培养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取得了突出的工作业绩。
创新工作理念
自2010年开始,杨国欣在深入思考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在河南科技大学率先提出了学生工作的总体思路,首次将高校学生工作的繁杂内容进行模块化思维和模块化管理,提出了每一个工作模块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有效的指导了学生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2013年杨国欣正式提出了课外培养的理念,提出课外培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双轨之一”,提出了建立课内课外“双轨并行 融合联动”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政策性建议。深刻阐释了课外培养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学生工作者从事人才培养、实现职业化、专家化的重要舞台的新认知。
杨国欣在深入研究课外培养的基本规律的同时,积极引导学工干部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学生工作重心从“重管理”到“重培养”的转移,提出了把能否开展和如何有效开展课外培养工作,作为衡量学生工作地位和作用、高度和层次、业绩和成效的价值标准,向学工干部提出了 “定位于课外培养、筹划于课外培养、聚焦于课外培养、成就于课外培养”的新要求。
推进创新实践
理念是先导,实践是举措,培养是目标。
为了在河南科技大学有效推动大学生课外培养创新实践工作,杨国欣带领广大学工干部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工作的创新实践,彰显了课外培养的蓬勃生机。
他推动制定了《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为推进课外培养工作发挥了引航导向、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规范内容、科学规划的重要作用;以问题为导向推动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每年通过深入的思想状况调查,发布《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绿皮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深入开展“适应困难、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问题、就业困难”五大帮扶体系建设,全方位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他主持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建设工作、学生资助工作、学业发展指导、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工作等12个学生工作特色基地,大力推进学生工作品牌化建设,先后有20个品牌项目被命名为“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
杨国欣还创建了“新年嘉年华”品牌文化活动,连续七年开展每年一度的“新年嘉年华”活动,由于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参加人数众多、持续时间较长、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年一度翘首期盼的年终盛宴,近年来在全省高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已经成为我省高校知名文化品牌。
躬身学生教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年育人经历,杨国欣深知做好学生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他多次为先锋党校授课,以一位老党员的实例向学生展示在不同年代、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不同意义和表现形式,让学生党员干部通过实例明晰“什么是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什么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怎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帮助学生党员在专业学习、课外培养、创新创业等素质能力培养轨道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学生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有热度、有亮点、有韧劲。
塑造价值,做学生灵魂的引航者。机电工程学院机设131班是杨国欣联系的本科生班级。四年时光里,机设131班36名学生始终装在杨国欣教授的心里,他通过开展学生座谈会、主题班会、深入课堂听课、与学生分享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方式为学生系统规划发展路径、夯实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传递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为学生装备“核心”竞争力。
追求卓越,做学生思想的领跑者。杨国欣致力于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依托成长论坛、文化大讲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他还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触动学生心灵,将精神激励升华为个人品格。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了解了社会,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学会奉献,更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深化理论研究
杨国欣带领的研究团队,承担的校级重大教改建设项目和省级重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体系建设研究》,探讨了课外培养的特点和功能,综述了国内外教育家对课外培养的论述,考证了国外著名大学开展课外培养的实践,提出了课外培养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了大学生课外培养的保障体系。
特别是依据大学生课外培养的实际情况,杨国欣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与行为培养工作、困难帮扶与诚信励志教育工作、学风建设与学业指导工作、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工作、校园文化熏陶工作”六大课外培养工作模块,规划并提出了包括“主题教育活动、党团组织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日常管理活动、困难帮扶活动、学业指导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创业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身心健康活动”十二条大学生课外培养的具体路径,并深入研究了每一条路径的基本概念、路径特点、主要形式、培养目标、现实状况、创新发展等问题。先后出版了专著《大学课外培养》和《大学课外培养路径》,首次构建了大学生课外培养的理论体系,填补了国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这一纵深研究对提高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成效,具有更加精准、更加明确的、更加深刻的指导意义,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杨国欣先后出版著作10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和地厅级研究项目12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工作者”、“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等荣誉称号。
杨国欣积极倡导“课内与课外双轨并行,理论与实践统筹兼顾,品行与学识德艺双馨,理性与感性相辅相成”的大学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在课外培养的舞台上进行着积极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