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文题审读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2017-12-26高见

江苏教育 2017年17期

【摘要】文题是文章的眼睛,提升审读文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进而提高阅读能力。教师从调查文题审读的教学现状入手,立足教学实践探讨提升文题审读能力的策略,能由此引发对文题审读能力的辩证思考,进而理解文题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文题审读;价值呈现;辩证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5-0028-03

【作者簡介】高见,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2)教师,一级教师。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每一个作者在给自己的文章拟定题目时都是反复推敲、雕琢,力求让它熠熠生辉。出色的文题准确鲜明、引人入胜,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与回味。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围绕文题设计的课后习题比较多,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此类的题型出现了近二十次,几乎每五篇课文就有这样的习题,这些提问时时提醒学生和教师利用好文题这一现成而又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文题审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1.探究词语内涵。

审读文题的含义,对于小学生来说,可先从文题关键词的本意入手,再联系文章内容,抓住语境,体会关键词语的意蕴,得出深层含义。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题,又能提高学生理解文题含义的能力。

以苏教版五下《月光启蒙》为例,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文题?

生:“启蒙”一词的含义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入门的知识。

师:再联系“月光”一词,想一想课文内容。

生:文中所讲述的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在月光下进行的。

师:同学们,学知识多数是在教室里进行的,为什么说是在月光下得到启蒙教育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学生只要理解了关键词,就能初步依字面含义,理解文题。当然这样的浅层次的理解还不能完全解开学生心中的疑问,使学生得到满足,所以还要进一步走进课文,探究文题的深层含义。

2.着眼全文内容。

从关键词语的理解入手,解释出来的只是文题的基本含义,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进一步探究文题的深层含义还要再联系课文,从内容切入。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文章线索,整体感知内容,并且做到准确概括,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的含义。仍以《月光启蒙》为例:

师:为什么要强调“月光”而不是“母亲的启蒙”或者是“夏夜的启蒙”?可见“月光”还有别的作用。

生:文中有几处描写月光的文字,其中开篇就是:“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见在作者的心中,这样的月夜是多么美妙,这样的童年是多么令人怀念。

师:伴随着文题里的“月光”一词我们联系课文,找到了文中与之有关的内容,不难感受到这“月夜浓郁的诗情”。

生:我是这样想的,月光朦胧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所以月光本身对孩子也有启蒙作用。

3.辨析文章虚实。

所谓实的内容,主要是指文章中具体实在的客观事物,或发生的真实事件。所谓虚的内容,主要是指文章中与“实”写内容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和想象,或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情感、思想、认识或理论。虚实结合是文章作者常用的写作手法,而文题作为文章内容和思想的高度概括,往往也是“寓虚于实,以实显虚”的。

如《月光启蒙》文题中的“月光”与“母亲”这个词有相通之处,如果把两者放到一起,学生会发现两者的共同点——轻柔、慈祥、光亮,月光无声,母爱无言。甚至有学生能说出“月光在暗夜里给人照明;母亲在孩子无助、迷茫时给孩子关爱与力量”,这时月光就成了“母爱”的象征。

教学中从文题入手,引导学生把文题中的这种“实”的具体物象,与作者所要表达的“虚”的意境联系起来,通过对文题的解读,对文本的理解也逐步深入。当学生理解到,文题中的“月光”生动含蓄地体现了母爱的美好与温柔这一层次,学生就可以总结出课题的第三层含义,“月光”的美好意境和文章对“母爱”的歌颂这一意境相吻合。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辨析,文章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就解答得比较全面而深刻了:

(1)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多是在夏夜月光下进行的,所以用“月光启蒙”做课题。(2)这种“启蒙教育”是充满着母爱和诗意的,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而“月光”往往能营造美好的意境,以此为课题,与全文的情境吻合。(3)月光朦胧,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所以“月光”本身对孩子也有启蒙作用。

二、文题审读能力提升的辨证思考

文题审读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靠单一的教师讲解,或几篇课文的分析就能建立起来,它的提升应该贯穿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于平时教师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培育中。

1.立足文本,激活文题。

阅读由文题开始,对于文本的探究也应从文题入手,学生由初见文题时,产生疑惑、好奇,从而产生阅读的冲动,走进文本。而最终带着对文本的理解反观文题,总结感受,丰富情感体验,可见文题不仅是作者情感的一处很好的落脚点,还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枢纽。

文题是品味课文的润滑剂。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往往要导入、揭题、解题。有的文题是直接深入课文的捷径。如教学苏教版五上《推敲》一课时,就可以请学生说说“推敲”的含义是什么,做一做“推”和“敲”的动作,引导说说课文的大意,既可使课堂更高效,还能引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文题是探究文本的催化剂。在新授时,课堂上领会课文的思想,有时难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时文题往往成为深入探究的催化剂。如在教学苏教版六上《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可追问学生:课题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可以读吗?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体会到:课文是要通过《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教给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通过文题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更深入了一步。endprint

文题是复习课文的强化剂。在复习时,文题又成为很好的抓手。如教学苏教版五上《黄山奇松》时可出示课题,提问“奇”在哪,学生通过总结,梳理文本,抓住题眼,使复习得心应手。

2.定向拓展,有效训练。

在学生的阅读短文训练中往往出现这样的题目“请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在通读短文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概括,既检查了学生对文章中心的领会深度,又考察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为提升学生文题审读能力可以有意识地增加此类的训练。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一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时,可以让学生试着以四个字的词语浓缩成小标题,这样就把三句话总结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企盼團圆”,显得更加简练。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不妨先出示短文,让学生在阅读之后给短文加个文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加,再出示原来短文的文题进行对比,这样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短文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进行多元对话。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大幅的课文插图,这也是很好的训练资源。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一课时,让学生用文中的语言或者自己的话给插图命题,加深学生对文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3.推敲文题,发展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作文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58篇习作中,指定作文题目的只有三年级上册的《我的自画像》和五年级上册的《秋天的树叶》,更多的是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自拟题目。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和自由表达,同时也促使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推敲自己的文题。如在指导学生习作“写班级里的小能人”时,可以把写同一个人,不同的作文题目拿出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文题好,好在什么地方。起初大部分学生的题目是“我们班的小能人×××”,经过这样指导,学生的文题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数学天才”“我们班的‘百科全书”“运动会上的‘体育明星”“故事大王”等文题应运而生。这些独具个性的文题使一篇篇文章焕发出新的生命,学生在此基础上修改出来的习作也随之变得凝练、出彩。

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自拟文题,把班级学生的文题收集起来,选出其中几个,再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拟题思路、写作思路。在分析这些习作题目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拟文题的经历感受到文题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突破口。

学生文题审读能力的提升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读懂一段文章,写好一篇习作。对于学生洞察问题的能力、想象力、直觉力等乃至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注:本文获2016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二等奖,有删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