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训练的就业能力实证研究
2017-12-26刘佩丹
刘佩丹
[摘要]结构性的就业难题被广泛关注,解决路径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增加高等教育中实践实训的比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是具有旗帜性的尝试与探索,经过数据的实证分析,大创项目对提升就业能力的5个维度具有明确的作用和效果,项目实训应该向就业能力倾斜,加强企业的参与合作,持续扩大影响力与覆盖率,完善以大创为基础的实践教育体系。
[关键词]就业难;就业能力;实践实训;创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50095051研究背景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经过17年的扩招,2016届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765万,然而就业率却不理想,数据显示全国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7%[1],但实际情况可能更加糟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亿万家庭,现实却是“劳动者能力素质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2],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要从改变高校教育模式和目标着手。教育部2007年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各省教育厅陆续推出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简称大创项目),旨在鼓励学生在实践实训中成长,提升就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缓解就业压力。
2文献回顾
多年实践中,大创项目硕果累累,大批学生从中受益,开拓视野、探索创新,大大提升了沟通交往、团队协作和自我发展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就业能力,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大创项目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研究。白文苑[3]、郭莉[4]从高校教务管理角度介绍了所在高校的大创项目开展情况和管理经验,并结合高校特色优势探索了创新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姚文轩[5]、杨宏伟[6]介绍了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大创项目的收获和感受,对于项目的指导方法、流程和重点分享了经验。綦盛健[7]、钱小明[8]等结合个人实践体会对大创项目深入思考,围绕以学生为主体和导师制提出建议,对学生和教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李勇军[9]、闫茂华[10]等分析了大创项目各个环节的优化方向,并给出很好的建议对策。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实施大创项目的概况、指导教师的经验总结和项目个案的操作介绍,多是围绕具体项目分析学生表现与收获,定性分析项目实训与传统教育的差别居多,对提升的综合能力缺少定量研究,而实训提升的就业能力更是未被关注。
围绕就业能力有很多实证研究,但多围绕就业能力的组成结构进行研究[1113],少数学者研究了高校课程或活动与就业能力的关系,胡三嫚[14]、余新丽[15]分别从社团活动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角度研究了对就业能力的影响,但未检索到研究大创项目和就业能力关系的文献,此类的实证研究更是空白。
创业创新训练项目为期一年,与普通课程相比,历时更长、实训为主、经费支持、主题自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投入的时间、参与的深度远胜于普通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也是非常难得的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性训练,大大弥补了高等教育实践教育不足的缺憾。在一年的实践训练后,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否有显著变化是需要研究和验证的问题。
3实证研究
3.1研究目的与方法
围绕“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对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展开调查,采取文献梳理、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数据。根据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结合10名大创项目参与者、4位指导教师的深入访谈,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去掉特例的表述内容,整理出初步的46条内容编制问卷。邀请经验丰富的项目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和参训学生骨干对问卷进行评定修改,再对110名参加过大创项目的学生进行预调查,回收问卷94份,根据结果完善问卷,确定38项问卷内容,构成了大创项目对就业能力影响调查问卷。问卷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类别、年级、成绩排名4项内容;第二部分是大创项目参与情况,含参与次数、参与身份、投入时间、经费支持、获奖情况,该部分经过一致性检验,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07, KMO值为0.787,显示信度效度良好;第三部分是就业能力测评,包括基本技能、沟通交往能力、实践执行能力、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5个维度29个问题,见表1,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75,效度KMO值为0.824。
3.3相关分析
数据通过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法,研究大创项目对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将能够衡量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情况的5个变量(参与次数、参与身份、投入时间、经费支持、获奖情况)与就业能力的5个维度(基本技能、沟通交往能力、实践执行能力、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之间做相关分析,见表2。数据表明:(1)参与大创项目的次数与投入时间正相关,与就业基本技能、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能提升沟通交往能力和实践执行能力。大创项目不允许学生同时参报2个项目,但可以先后参加,能够参加2次训练的人数极少,训练机会和经费有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训练的覆盖率。(2)参与身份与投入时间、沟通交往能力、实践执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正相关。项目成员分为学生负责人和普通成员,负责人在组队、邀请指导教师、申报、训练设计实施等全过程起主导作用,必然投入大量时间才能完成,在解决问题中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成员参与过程,起协助作用,则成长有限,可能没有负责人那么显著。(3)投入时间与沟通交往能力正相关,显著影响实践执行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个数据说明投入时间体现了参与的质量,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以负责人身份主导训练,但是深入地融合到项目的全过程,加大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可以收获更多更快的成長。(4)经费支持仅与实践执行能力的提升成正相关,与基本技能和沟通交往能力不存在相关性。(5)获奖情况与就业能力的5个维度显著正相关。这应该是因为获得奖项的都是大创的优秀项目,训练的全过程必然汇聚了更多的智慧、心血和汗水,高质量的训练带来高质量的成效,对就业基本技能、沟通交往能力、实践执行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显著提升作用。endprint
4分层回归分析
由于年级、专业类别和学习成绩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别,为了排除这些干扰因素带来的潜在影响,更加清晰精确地考察大创项目对就业能力提升的效果,可以采用分层回归法。将学生性别、专业类别、年级和成绩排名4项内容作为控制变量放在第一层进行回归分析,再将体现大创项目参与情况的参与次数、参与身份、投入时间和获奖情况4项内容放在第二层进行回归分析。表3显示:(1)在排除了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和成绩排名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后,R2显示加入的第二层变量发挥了作用,使模型变得更为有效。但并不是全部的变量都如此有效。(2)参与次数、经费支持和获奖情况对就业能力的5个维度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大创项目能够提升就业能力,但是重复参训并不會使效果倍增。而项目获奖属于“事后激励”“认可激励”,重在示范效应与质量评估,获奖与否对参训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没有必然影响。经费支持是大创项目的特点与优势,是开展实践实训的前提与基础,代表了政府和高校对高等教育实践创新的诚意与魄力,此处数据原因有二,一是经费属于保障性投入,没有经费,实践实训无从谈起,但经费与提高能力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二是调查对象都是参训学生,都有经费保障,数额略有差别尚不足以导致能力的差别,如果将大创项目与其他实践活动或社团活动相比,经费支持的作用和效果将不同于此。(3)参与身份与投入时间对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大创项目可以对各年级、各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起到显著的提升作用。具体来说,参与身份和时间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发挥主导作用的项目负责人就业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高,而投入的时间是参与质量的重要考量指标,投入足够的参训时间,普通队员的就业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升。(4)虽然大创项目可以显著提升就业能力,但作为就业能力的5个维度,各种具体能力提升的效果并不相同。提升最大的是自我发展能力,即根据个体发展需要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我能力的意识和行为,大创项目的开放性、自主性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有规划、有目标、有指导的科学路径下,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相对而言,包括阅读、写作、计算、信息技术在内的就业基本技能提升最小,这与基本技能的特点密切相关,与沟通交往和实践执行能力相比,这4种基本技能的养成与提升需要更扎实的理论和基本功,而实训更像一个活学活用的训练场,侧重技能的施展和解决现实问题,发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短板,激发自我觉醒、实现自我学习。
4.1向就业能力倾斜、调整大创项目
大创项目的本意是补充学生实践的不足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而非纸上谈兵,更应是就业导向的实训。项目的指导教师们普遍不参与毕业生工作,对企业的用人需求了解有限,对“就业难”的形势也没有直接关联和切身感受,所以对就业能力重视不够。如果将导师的选择范围扩大到资深就业指导教师、优秀的毕业生校友、友好的企业资源管理者,不拘一格,必将极大扩展学生的视野,影响职业目标定位,大创项目也将达成效果最大化的目标。
高校可以开发或引入科学的就业能力测评软件,参训初期引导学生通过测评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短板,有利于项目实训时进行对照调整与学习,实现更好的参训效果。
4.2加大企业参与力度,进行项目开发与合作
受校园的封闭性影响,大学生对社会民生、经济文化缺少感受与阅历,高校可以挖掘企业资源,了解本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与最佳雇主,进行联谊。邀请企业参与实践实训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需求分解成具体实训项目,引导学生对企业的现实问题提供“智库支持”,在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提供的优质平台和机会下实现校企双赢。
现有的企业招聘模式常常是只去学校挑人,从不反馈信息,这也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原因之一。可以邀请主要的用工企业每年反馈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信息的往来与对称将大大提高就业准备的针对性。
4.3持续扩大项目的影响力与覆盖率
大创项目蓬勃开展的7年里,大批学子从中受益,增长了才干,但是限于资源和经费,目前覆盖率不足学生数量的一半。越是素质全面的学生越是会鉴别和抓住机会,往往未参训的学生才是就业的“困难户”,面对学生对实践实训的迫切需要,大创项目要不断壮大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是当务之急。
国内的创业创新教育在近年来快速发展,但仍落后于西方国家,课程的开发可以借鉴和引进国外商学院的成熟资源和模式,从而大大提升发展速度。另外目前大学生创业的信息平台内容有限,激情是可以被点燃的,可以收集汇总国内大学生创业的优秀案例,便于学生的查阅与学习。
4.4完善以大创为基础的实践教育体系
在大创项目的基础上,开设与专业结合的实践课程,并与学时学分挂钩,规范管理。了解学生需求,为创业创新训练创造条件,学籍管理更加灵活,当学生的就业创业与课程冲突时,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提供灵活多样的选择机会,最大限度保护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和成果。
5结语
本文是首个对大创项目提升的就业能力进行实证的研究,区别于以往的定性研究,从数据的函数关系上验证了大创项目提升就业基本技能、沟通交往能力、实践执行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确切作用与效果。但样本局限于地区,不能代表国内情况,将会考虑以网络调查的模式收集全国数据继续研究。另外大创项目覆盖率不足一半,参训过和未参训的学生会有怎样的差别、同一批学生参训前后就业能力提升的幅度有多少等,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6 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 吴江,刘燕斌,陈力.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 白文苑,张文政.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10(4):99102.
[4] 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6):118121.
[5] 姚文轩,滕召胜.运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2):9496.
[6] 杨宏伟.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1516.
[7] 綦盛健,陆树良.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2):2931.
[8] 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2124.
[9] 李勇军,张海燕.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1719+28.
[10] 闫茂华,道靖,王传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评价与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5457.
[11] 杨晓南,郑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科学决策,2012(5):7992.
[12] 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5255.
[13] 彭树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6165.
[14] 胡三嫚,刘明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基于社团参与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8791.
[15] 余新丽,刘建新.基于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效果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6(6):76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