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正常旅行笔记

2017-12-26黎潇

西湖 2017年12期
关键词:威尼斯生活

黎潇

毕业工作几年后,辞职去荷兰留学,主修行为经济学。由于好奇全世界的人们怎么度过这一生,用两年时间走了17个国家,而这一路的经历让她在平凡的生活里,好像一下子过了好几辈子的人生。回国后,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非正常旅行笔记”,记录旅途故事,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大的世界。

渐行渐远,不忘回首

和朋友闲聊,听她抱怨,每年都盼着回家过年,可是回家没几天,准会和父母吵一架。她很苦恼,觉得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很沮丧。我安慰她,好像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我在国外待了两年,刚回国那几天还是其乐融融的,可是没过几天,也还是会吵架。

在外漂泊、辛苦许多时日,终于回家,卸下一身的盔甲,不再是要强地踩着高跟鞋的Lisa,而是做回父母的孩子,穿着睡衣偷吃老妈煮的红烧排骨,盘腿坐在沙发上唠着家常,聊着家乡每条街每条河的变迁。

可是温馨不过三天,就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起来。关于早上应该几点起床,被子该不该叠,到家就知道玩手机玩Pad玩电脑,还不结婚还不生孩子还不生二胎,争论一番后,结果总是垂头丧气,不欢而散。

父母可能不知道我们的英文名,也不知道微博是个什么东西;他们可能忽视你带他们去吃日料的好意,不停吐槽东西又贵又难吃,还是生的;父母也可能不关心你在旅途中结识了一个有趣的捷克姑娘,而是怂恿你和谁家的适婚女青年加微信,就像小时候鼓励你多和成绩好的同学玩耍一样。他们好像什么都不懂,而我们的什么他们都想参与。可是我们的世界,与父母的世界终究是不一样了。

在他们逐渐老去的过程中,我们已跌跌撞撞地成长,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作为独立的个体,获得了多样性的人生体验,接收了更为开放的信息,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父母所理解的生活可能只限于上班下班、一日三餐,关心的是婚姻工作、饮食起居。而我们考虑更多的则是幸福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我们自己的生活。

之前听过一个有趣的对话,发生在中国人和歪果仁(外国人)之间:

中国人:“在你们国家,父母和子女之间是怎么表达爱意的?”

歪果仁:“We would like to hug and kiss each other every day, and say‘I love youfrequently.”(“我们每天都会拥抱、亲吻彼此,并经常说‘我爱你。”)

中国人:“好羡慕你们啊,我们和父母之间很少拥抱,更不要说亲吻了。如果哪天对父母说‘我爱你,他们会惊恐地以为我们出什么事了。”

歪果仁:“But how Chinese parents express their love?”(“那中国父母是怎么表达爱的呢?”)

中国人:“用钱。”

虽然只是个笑话,但反映了中西方亲子关系模式的不同。

在西方国家,父母一般抚养子女到18岁,18岁以后子女就只能靠自己生活了,即使在我们看来父母理所应当负担的上大学的钱,也要靠自己打工去挣,或者去银行贷款。而父母生病,也常常是他们自己独自去看病,非到万不得已不会麻烦子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平等但也流淌着血脉亲情。

记得有一年的圣尼古拉斯节(这个节日在荷兰相当于圣诞节),我的荷兰同学,兴奋地把要送给父母的礼物一条一条写在纸上展示给我看,一个新的咖啡机啊,一双褐色的皮手套啊什么的,他說家里每个人都会为其他人准备礼物,吃过饭,大家会围拢在一起拆礼物,“That family time is very important to me.”(“那样的家庭时光对我来说很重要。”)在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和满足。

我们无法评判哪种亲子关系更好,但爱意需要表达。

有一次在鹿特丹闹市区的一家鞋店,看到一位妈妈在为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买鞋子,小姑娘很快拿了一双对她这个年纪来说有些成熟,但非常时髦的低筒靴子,来征询妈妈的意见。她妈妈问她,你真的喜欢吗?穿得舒服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便同意买这双鞋了。只见小姑娘开心地一下子扑到她妈妈的怀里,大叫着:“Thank you, mommy!”(“谢谢,妈妈!”)听到小姑娘开心的叫声,其他人也都被逗乐了,嘴角露出笑意。而她的妈妈笑着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示意不要吵到别人,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俏皮地吐了吐舌头,又小声说了句:“Thank you, mommy!”要说好多遍,才能表达她的开心和对妈妈的感谢吧。

看到这一幕,觉得心里很暖,即使是再小的事也要表达感谢,即使是再亲的人也要表达感谢。回国后,有次吃饭,让老妈递给我一张餐巾纸,拿到后微笑着说了句“谢谢”,老妈奇怪地看了我一会,那表情像在说:“你没吃错药吧?我是你妈哎,跟我说谢谢?!”

还在国外期间,有天收到老妈的微信,简单询问我的近况。荷兰和中国存在7个小时的时差,算了下,那时正是国内夜里3点左右,于是问她怎么还不睡觉,看到聊天页面一直显示“正在输入”,可是等了很久,只出现简单的三个字:就睡了。回国后,无意间和老妈聊起此事,原来当时老妈生病住院了,一个人躺在病床上,有些无聊,给我发信息,想知道远在异国他乡的女儿现在正在做什么。可是又怕我知道她住院会担心,就没有提起,只是嘱咐我多吃点,早点休息。

父母是站在你身后,目送你渐行渐远的人,是当你觉得自己走了很远,回首时,仍然站在原地向你挥手的人。

谢谢,爸妈。

生活在国外的真实状态

生活好像永远这样,在碌碌无为中日复一日。开不完的会,忙不完的工作,酒杯相碰,是梦碎的声音。独自走在巨大的城市夜幕下,周身霓虹闪烁,而自己却渺小得孤独。吃一顿大餐,看一场爆笑电影,仍拯救不了失落彷徨,心里无所慰藉。时常觉得现在的生活像个牢笼,人际复杂,家庭压力,内心压抑,想要挣脱,想要冲出,想要自由无拘束,想要过另外一种生活!可是生活在别处,就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很多人羡慕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可以环游欧洲,看星辰大海,看哥特建筑,看地中海沿岸的灿烂文明。然而,旅欧的这两年,是我孤独感最强烈的两年。一个人孤身在海外,在一个英语并不是本土语言的国度里时,这种孤独感会放大一千倍一万倍,你不知道周围的人在滔滔不绝说着什么,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你无关。站在他们面前,却参与不到他们生动的生活里。你的存在仿佛是透明的,像一个幽灵游走在世界的边缘,孤身一人。

我们总是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简单友善,没有尔虞我诈,彼此平等且和睦。但其实,不论在世界的什么地方,社会如何进步,都没有一个单一的美好世界,都同时存在着好人与坏人。

有次生病,在荷兰当地看医生。荷兰的医疗体系与国内的不同,不能直接跑去医院就诊,而是要先注册社区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同意收录你为服务对象后,再预约一个时间去看诊,只有当病情复杂、家庭医生解决不了的时候,你才会被推荐去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治。

完成前面的步骤后,我便按照预约的时间去家庭医生的诊所。那是我第一次在荷兰看病,也是第一次来到那家诊所。进了大门,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去哪里找医生,也不知道应该去问谁。此时,见有人很自然地走进一间房,心想那应该就是医生办公室吧,抬脚刚想进去,就被一个尖锐的声音喝制住了,“What are you doing?”(“你要干什么?”)我连忙说自己是来看病的。

那个喝制我的人,从上到下打量了我一番,从我亚洲人的脸,以及带口音的英语回答中,判断我应该不是荷兰人,也不是在荷兰出生的华裔,很不耐烦地说道:“You cant see doctor right now. Have you registered?(你不能现在看医生,你有注册过吗?)”我回答注册了。他显然有些惊讶,原本以为立马可以打发我走了,现在却落空了。带着些不甘心,他烦躁地质问道:“But you should make a reservation before you come.”(“但是你应该在你来之前提前预约。”)我回答之前也已经电话预约过了。到这,他已经没有办法赶我走了,像受气的公牛,丢给我一张表格,让我填写。

回家的路上,很难过,不被尊重的感觉不好受。于是赌气跑去超市,想买瓶酸奶排解下情绪,排队付账的时候,发现竟然忘带钱包。瞬间,沮丧排山倒海。然而此时,站在我身后陌生的荷兰阿姨,微笑着说:“Dont worry, its on me.”(“别担心,我来帮你付钱。”)她用天使般的微笑(当时真这么觉得的)对我说:“Everybody may have this time. Have a lovely day!”(“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这样尴尬的时刻。祝你度过愉快的一天!”)我的内心刚刚还灰暗到要报复社会,现在一下子感动到要拥抱每一个人。你看,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坏人,也有好人。

还有一次,我去鹿特丹的open market(周末集市)淘二手明信片,看到一沓印着二战时期老照片的明信片爱不释手,于是问老板要多少钱,老板说要30欧,这个价格可以买6大袋吐司了,作为一个穷学生,我有些犹豫。此时,站在我身旁胖胖的荷兰大叔,看出我的喜爱以及窘迫,于是主动用英文对我说:“Kid, you want it to be cheaper, right? Let me help you.”(“孩子,你希望这能便宜点是吗?让我来帮你。”)转过头,他便用荷兰语和老板在那讨价还价,只见两个胡子花白的老男人在那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不停地比划来比划去,好玩极了。最后,胖大叔说,老板可以以10欧的价格卖给我。我高兴地连声说谢谢!啊,多可爱的人啊!胖大叔说完“不客气”后便离开了。然而,当我转身准备向老板付钱的时候,老板看给我撑腰的胖大叔走了,竟然立马反悔,说至少要15欧。像不像菜场里耍赖皮的大妈。人心啊,到哪里都是一样的。

你看,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好人,也有坏人。

我们总觉得现在的生活很烂,总觉得在别处一定能过上更加完美的生活。其实,不管生活在哪里,日子都是相似的,总有烦恼,也总有喜悦。以梦为马、仗剑走天下的生活,自由逍遥,激情昂扬!但独自漂泊的孤独感,也会在深夜透彻全身。无意间路过中国超市,听到《恭喜发财》,会泪流满面,因为它来自你所熟悉的生活。

世界再大,也没有完美的地方。逃脱现在的生活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問题。这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路上也好,在现实生活中也罢,每当想逃跑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在西藏旅行时的一个画面:一个身穿红色佛袍的僧人,从破旧的寺院内走出,轻轻掩门,拈花一笑,透着内心平和后,随遇而安的幸福模样。

吾心安处是吾乡。

阳光下有阴影,威尼斯

小朋友总是很喜欢去迪士尼乐园,平日里隔着电视屏幕的米老鼠,忽然变成真的了,蹦跶着和你握手、拥抱、玩耍,好开心,就像做梦一样。对成年人来说,已然过了热爱米老鼠的年纪,而旅行去一个心之向往的城市,就好像是去一个仍然能实现梦想的“迪士尼乐园”。从平常的生活里走开,见到很久之前就听闻的美好景色和事物,把心里的小愿望变成了现实,像个孩童一般,激动又满足。

而威尼斯对于我,就是那个心之向往的乐园。

像很多人一样,最初是从初中课本节选的《威尼斯商人》中,知道威尼斯这个城市的。先不说文章中断章取义了犹太人夏洛克的“阴险狡诈”(其实莎士比亚的原著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犹太人普遍受到欺压,“险恶”的夏洛克其实也是个复仇无果的悲情人物),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课本底下几行对威尼斯进行注释的小字。自出生就生活在陆地上的我,惊讶于怎么会有一个城市是建在水里的,而当地居民的出行工具不是汽车、自行车或摩托车这些带轮子的交通工具,却是一种叫“贡多拉”的小船。对于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我来说,威尼斯就是“天方夜谭”,无限好奇又无限向往,心想如果有一天能去看一看就好了。

十年之后,我真的站在了这个“天方夜谭”里。而它和注解里描述的一模一样,不过比我想象的更加梦幻。

威尼斯的房子真的是一排排地长在水里,房子里的人推开装饰着巴洛克藤蔓的小窗,就是碧波荡漾的河道,可以和路过的贡多拉船夫打招呼;若是熟识的邻居,可能还要家长里短地聊一会,最后再以抑扬顿挫的“Ciao!”(注:意大利语,“再见”)结尾。

月牙形的贡多拉,像童话一样,漂在河面上。船夫的长篙,把船从一座座桥下撑过,南欧明媚的阳光也随着这一座座桥,一次次闪烁光影。你坐在船上,桥上看风景的陌生人,友好地和你挥手,笑意满怀。而河面上除了漂着游船,还有消防船、警察船,就和我们的消防车、警车一样的用途。另外,船还是小贩们卖水果、蔬菜、鲜花的摊位,日落时分,结束了一天的买卖,他们就驾着小船回家,等到明日再驾着小船来。

黄昏降临,每个人心里便会泛起一个美好的期待,那是电影《I love you, je t'aime》(中文片名《情定日落桥》)里的浪漫传说,据说在夕阳下,全城钟声响起时,与爱人在叹息桥下亲吻,就会受到神的庇护,彼此相爱至永远。

阳光倾洒,沿着河岸的长廊漫步。意大利人生性热情,站在门口悠闲抽烟的店家,会朝着路过的漂亮姑娘,艰难但努力地用中文说“我爱你”,再抛个媚眼,引得姑娘又害羞又开心地回一句:“Grazie!”(注:意大利语,“谢谢”。)

沿河的店很多都是禮品店,除了卖明信片、冰箱贴等常规礼品外,最大的特色就是卖各种华丽的、复古的或哥特暗黑的面具。在每年二月份盛大的狂欢节期间,人们便会穿上大斗篷,戴上形状各异的面具,没有人知道你是年轻还是年老,男人还是女人,大家极尽自由地唱着跳着,尽情享受美食、美酒和欢乐。

然而,一切繁华的背后总有阴影。

威尼斯人大概是信仰最不虔诚的欧洲人,13世纪时期,富有的威尼斯人为了商业利益,资助了臭名昭著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打同是天主教兄弟的东正教教区,君士坦丁堡。占城后,十字军进行了三天三夜的血腥屠杀,抢夺金银财宝无数。通过此次东征,威尼斯也在东地中海全域建立起了贸易港口,成就了当时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13世纪中后期,马可·波罗,这个可能是古时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最知名的外国人,在威尼斯出生。带着对东方神秘国度的好奇,以及对财富的渴求,马可·波罗和父亲及兄长,沿着东西方贸易通道,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当时国力强盛的元朝。游历中国各地回国后,马可·波罗自述成册的《东方闻见录》(又名《马可·波罗游记》)详细记载了在中国见到的各种奇闻逸事、奇珍异宝,激起了西方人对富庶东方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热情,间接推动了后期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随之便是改写历史的地理大发现。然而,具有历史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一进程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地中海区域贸易逐渐被大西洋沿岸贸易取代,曾经的海上霸主,威尼斯,也不可避免地渐渐沉寂于历史的长河中。有意或无意间引导了欧洲探索东方热情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如果知道历史的结果是如此这般,不知心里是什么滋味。

现今威尼斯虽然旅游业发达,但随着游客的暴增,为了迎合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小业主们逐渐放弃生产生活必需品,转而生产工艺品,导致当地物价高涨,迫使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离开威尼斯,搬去生活成本相对便宜的其他城市居住。被迫离开自己所热爱的美丽家乡,想来也是心酸,威尼斯人举办了一个为家乡“送葬”的活动来表达不满。美丽梦幻的贡多拉载着象征“威尼斯已死”的棺材,沿河漂流,当地居民用古老的方言朗诵诗歌,满是对故乡的痛惜。小船抵达终点,人们把棺材抬到市政厅前砸碎,从中取出一面画着凤凰的旗帜,象征着城市的“重生”和人们的希望。

历史的进程如潮水般,时涨时落。身处其中,有时辉煌,也难免落寞。

如梦亦如幻。

(责任编辑:钱益清)

猜你喜欢

威尼斯生活
寻常威尼斯(节选)
威尼斯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生活感悟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