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人高适:五十岁中进士,依旧成“人生赢家”

2017-12-26刘黎平

今日文摘 2017年23期
关键词:杨国忠唐玄宗知己

刘黎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唐代诗人高适送给好友董大的两句诗,安慰落魄的董同学,不要担心前面有没有知己,有没有前途,你这么有才,人脉又那么广,肯定能够大显身手,成为人生赢家。此诗却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诗句,高适才华横溢,却也是大器晚成。

五十岁中进士却不得志

高适生于公元704年,比李白小三岁,本来是河北人,父亲在广东做官,于是跟着父亲在南方生活,可惜父亲去世,于是自己流落江湖,生活陷入贫困,又找不到工作,居然要靠蹭饭来解决温饱问题,同时代的李白,此时却仗剑江湖,凭着写得一首好诗,赢得粉丝无数,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幸福生活。高适跟他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高适同学虽然落魄,不过他还是有一点没有放弃,那就是读书。他坚持不懈地参加科举考试,功夫不负苦心人,熬到五十岁的时候,总算金榜题名了。

高适以半百之龄踏入大唐的仕途,他本来诗写得好,如果在诗坛,粉丝不少,转发率也挺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但如果在职场,无非是个小角色。

小吏生涯让高适觉得很不开心,班上得郁闷,回家又不被家人理解,于是,高适辞去穷游,游着游着,碰上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知己:大唐名将哥舒翰。

一场军事大溃败反而成就高适

高适在河西碰到了当地的节度使哥舒翰,哥舒翰绝对不是平庸之辈,他是唐玄宗倚重的一代名将,征战西域屡建奇功。

哥舒翰是高适生命中的贵人,哥舒翰虽不怎么懂诗,然而他懂高适的才华,也愿意用高适。高适同学的职场生涯,开始熠熠生辉。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公元755年,大唐爆发“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军兵临潼关。谁去平叛?当然首先想到的是哥舒翰,跟着哥舒翰一起出关迎敌的,还有高适。当时的他已经是监察御史。但出人意料的是,哥舒翰大军惨败,当时已经中风坐着轮椅的他,被叛军俘虏,后来又被杀害。高适从骆谷往西边跑,碰到了正在逃命的唐玄宗。

见到唐玄宗,冷静地总结了经验教训。他认为哥舒翰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其身体状况不佳,头脑不太清醒,"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麻痹轻敌,纵情音色,不能及时供给将士们军用物资,如此一来,大大削弱了战斗力。然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杨国忠,昏招连出,犯了战略战术上的致命错误,高适不忘提醒:他本人曾和杨国忠据理力争,可惜不被采纳,“臣与杨国忠争,终不见纳”。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给朝廷打气,而不是传播沮丧的情绪,高适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今天如此狼狈的撤军,其实也是必要的,避开敌人的锋芒,到了西南地区再整合力量也不为迟,并不是什么耻辱,“陛下因此履巴山、劍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高适的言论,对当时处于败局的唐朝确实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逃亡的队伍也因此提振起信心,重新整合力量。

为了表示对高适鼓劲的感谢,唐朝还下旨表扬了他,“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说他既有真实才干,又有文学素养,懂得大体,有长远目光。

从此,高适的人生路线一路往上走,一直官至散骑常侍、礼部尚书。史书评价他说:“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唐朝的诗人,在仕途发展得最顺利的高适是其中之一。

更多一份实务才干

高适作为诗人,能在职场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首先在于他的使命感,无所畏惧的魄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这些词,对于他而言,不只是在诗句里说一说而已,而是在危难的时候能挺身而出,担负起该有的责任。

其次,高适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确实有专业水准,比一般人高明。他平时除了写诗,确实很喜欢钻研军事之类的课题,长期学习,确定了他的专业素养,高适不只是学习理论,还有实践经验,他在地方为政,“政存宽简,吏民便之”,办事简练,效率又高,百姓都觉得方便。而李白在这方面,则不太擅长,他在《与韩荆州书》里也承认,筹谋策略,并非我李白所长,"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

人生要成功,知己是少不了的,然而,首先必须得有过人的本领,非凡的抱负,高尚的情操,然后才有人乐意成为你的知己,帮助你,高适的人生道路,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范庆生荐自《广州日报》)

责编:明方

猜你喜欢

杨国忠唐玄宗知己
不与奸臣同流合污
前路有知己
《唐玄宗端午宴群臣赐诗探得『神』字》
高适同路逢知己
人生难得一知己
唐玄宗缘何对安禄山深信不疑
“既菩其始,当慎其终”——唐玄宗晚年思想的蜕变和“安史之乱”
唐玄宗年间宫女游艺考
“知我”何必是“知己” “千转”之“转”应通“啭”
宰相儿子考试不好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