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课堂“导”什么
2017-12-26孙广武
文︳孙广武
老师课堂“导”什么
文︳孙广武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教师导好了,学生就能开窍。因此,教师应该在导上下功夫。
导出隐含在教材中的解题方法。教材上呈现的解题方法是一些基本的、通用的方法。但是,教材上没有直接写出来,要靠教师读懂教材,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同时更需要教师点破方法这层纸。教师只有点破了,学生才会认识到某种方法的重要性,进而引起关注。
例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定理,其中有一种证法是这样的:如图,将中线CD延长1倍至E,由于CD=DE,AD=DB,则四边形ACBE是平行四边形。
又知∠ACB=90°,则四边形ACBE是矩形。因此 CE=AB,即 2CD=AB,故 CD=AB。
教学时,老师们一般是到此为止。这里,教师没有导出“将中线延长1倍”的价值。上述证法提供了证明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2倍的方法:或者将短线段延长1倍,或者将长线段取半。这一点,教师如果不导,学生一时是难以体会到的,也就无法掌握定理证明中所蕴含的证题方法。
导出教材隐含的数学知识。教材不可能包罗万象,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罗列出来。有许多与教材紧密相关的知识需要教师导出来,而导出来的知识往往是很鲜活的,最能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椭圆的定义是: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和是定值;双曲线的定义是: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差是定值。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的和、差都学了,有没有商或积为定值时,动点的轨迹是特殊图形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很有价值,学生完全可以做一做。不难发现,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商是定值时,动点的轨迹是圆。这个圆叫做阿波罗尼圆。高考题中就有许多涉及阿波罗尼圆的考题。命题者也许就是根据椭圆、双曲线的定义类比出来的。这些考题很多,举两例供读者参考。
1.(2008年江苏高考题)满足条件AB=2,AC=
2.(2006年四川高考题)已知两定点A(-2,0),B(1,0),如果动点 P满足条件 |PA|=2|PB|,则动点P的轨迹所包围的图形的面积是( )。
(A)π (B)4π (C)8π (D)9π
导出定理的副产品。对定理的教学,教师们都重视,学生也会认真学习。由定理产生的副产品同样是重要的,而且必须由教师导出来,学生一时是难以发现的。
例如,人教版(A)数学教材必修5上有这样一道题:在△ABC中,若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 a=bcosC+ccosB,b=ccosA+acosC,c=acosB+bcosA。其实这道题就是射影定理,它是由正弦定理变化来的。我们可以不要求学生记忆,但在教学时却不能忽视。因为有许多高考题就是根据书本上的定理变化而来的,如2016年全国卷1理科第17题:△ABC 的内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已知2cosC(acosB+bcosA)=c,(1)求 C;(2)若 c=△ABC的面积为,求△ABC的周长。
长沙艺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