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生来孤独
2017-12-26撰文摄影方凤燕
撰文/摄影_方凤燕
古·风
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又称十五国风。代表着民间艺术集大成之《风》,散落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是古代劳动人民心血与智慧的凝结。
悬空寺生来孤独
撰文/摄影_方凤燕
飞檐、斗拱都极尽极致,虽然年代久远而有剥落,却依旧色彩艳丽,艺术效果浓郁图片提供_全景网
就像人文旅行家刘勇在其《发现最美古中国:山西秘境》里说的:这不是一片被时尚旅游者追捧的热土,却保留了最多的宝藏。五台山、云冈石窟和平遥古城作为山西境内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自不必说,在它们身边,也有常被忽略的胜景:五台山外的佛光寺、南禅寺等台外古寺群,大同城里的上下华严寺、善化寺,以及外长城沿线的密集古堡群,无一不是国之重宝。在这灿若繁星的宝藏中,大同浑源县的悬空寺毫无疑问也投射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抹光亮。坐落在北岳恒山侧峰之中的悬空寺,从某种程度上说,声名已经盖过了恒山本身,于我来说,来到大同,恒山可以不去,悬空寺不可不看。
悬空寺是不能远观的。远远观望,它更像是一座微型景观镶嵌在恒山半山腰的山坳里,与心中的期许有些许偏差。沿着一座吊桥越过溪谷,来到悬空寺的脚下,抬头仰视,才觉出这座空中楼阁的气势磅礴。这份气势有李白的“壮观”题字为证,只是壮字旁边多了一点。传说当年李白游历到此,因无法形容这座神奇壮观的建筑而有意为之。可他为什么只多加了一个点呢?那是因为李白在点完那个点之后,发现随身携带的酒喝完了,没有酒,就没有诗性,所以就只留下了一个点。其实这后半部分是我编的,我猜想不出,如果不是因为缺少了酒,从来都是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为何只留下这一个貌似多余的点。
能吸引一代诗仙李白的悬空寺,在千年之后也吸引来了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1933年9月,梁思成风尘仆仆奔赴悬空寺考察,结果据说是失望而归。在他的构想里,始建于北魏年间的悬空寺历史悠久,身处偏僻之地,供奉的香火不盛且远离战乱,应该保存完好,他甚至期望看到一座有着唐代建筑风格的寺院。可是有一段绕不开的历史是,在唐、宋、元、明等朝代,北岳恒山并不是在浑源祭祀,而是在河北曲阳,清朝顺治年间才又恢复到浑源祭祀。这种历朝历代的官方祭祀对建筑风格的形成显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在那些朝代官方对位于浑源的恒山不够重视,悬空寺在那几个重要历史朝代的修缮几乎是处于停摆状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悬空寺历经多次坍塌重建,在清乾隆年间经过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缮补建后,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一院两楼”的格局。我们今天看到的悬空寺,准确地说,其主体建筑是清乾隆年间的产物。这也不难解释,为何梁思成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图片提供_全景网
但不论是北魏、辽金还是清代的建筑,它们都无愧为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悬空寺纵然历经多次改头换面,却并不影响游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冬日的料峭阻挡不了人们的脚步,通往悬空寺阁楼的狭窄走道上,宽度仅容一人通过楼梯被一群群中老年旅游团占领,人们排着队,弓着背,沿着紧贴在崖壁的通道,小心翼翼地挪移,心里默想着旅游手册上的介绍文字:神楼仙宫,凌空危挂,丹廊朱户,傍崖飞栖……纸张上的描述固然精妙,此刻亲自登临一番,其知危实安、实中生巧、曲折玄妙,又是另一番感慨吧。
逐级而上,步步登莲。抵达三教殿的时候,身侧的一群老奶奶举着自拍杆争相和一只鸽子合影,笑闹声喧成一片。我只看着,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纵然这里已经沦为热门旅游景点,我始终还是认为,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悬空寺,是与神仙共语的地方。这并非我的想象,而是千年之前就存在的古老愿景。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在今天的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从天师仙逝到始建的43年间,他的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乃至寺庙宗教内容的构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将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体现于一处空中寺院内,并将三教殿建在寺院最高处,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教化人间,普度众生,成就了现在的悬空寺。
站在历史的长廊中回望这座空中楼宇,一千多年的古寺静静守望,看无数晨起星落,风霜雨雪,也许从它诞生的那一日起,就注定了要一世孤独。就像余秋雨说的:“中国的视觉艺术不能仅仅从卷页、书谱当中看,它最伟大的作品在长天大地之间,在那种边远地区的荒原上,在北部的山冈上,在那些地方它显得那么伟大,那么宏伟,又那么孤独……”这是悬空寺的来处,也是它的归途。
提到山西,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土』。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的这片黄土地上,古建、民居、手工作坊、地方戏、方言、面食……毫无雕琢地存在着。不过,在这让人倍感亲切的『土』之外,我想,应该再加上个字—— 『木』,山西没有光鲜的外表,有时还显得过于朴素,如古建筑洗尽铅华的原木构件,透出一种最踏实的质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