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人才岗位定制培养的探索
2017-12-26赵汝其
赵汝其
智能制造人才岗位定制培养的探索
赵汝其
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在“三元融合五年贯通”改革试点项目基础上,以现代学徒制的为引领,探索岗位定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契合佛山市智能制造产业迅猛发展,从而实现职业学校毕生高质量上岗就业、解决企业聘用高技术岗位技能人才的困境、延伸职业学校人才培养链条及夯实职业发展的基础、增强学校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最终实质性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佛山是全球闻名制造业城市,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岗位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于2014年开始实施“三元融合五年贯通”高技能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名中职、名高职、名企业“三元”协同培养符合佛山智能制造岗位要求、具有高职毕业学历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岗位人才。
佛山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态势
佛山具备雄厚的制造产业基础,是全国首个“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市”,2015年发布了《佛山智能制造2025行动计划》及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佛山现有规模以上的智能装备企业322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39家,其中超10亿元的有5家。同时,在佛山还建设有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华南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和华中机器人应用研究院。
智能制造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
为了了解佛山的智能制造产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对佛山及周边地区的智能制造企业在高速与多轴加工技术、3D打印技术和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等岗位需求情况、人才要求、及发展情况等进行充分的调研。
智能制造岗位对人才要求更高。由于智能制造装备都是光、机、电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还运用了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综合来看,智能制造对岗位人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专业性。智能化生产线和大数据系统的指挥、操作、保养和维修需要更具专业能力的人才。
灵活性。能够迅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其生产适应能力,新形式的协作工厂让虚拟工作和移动工作成为现实。
协作性。制造的各个环节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不同岗位将需要更多的沟通与合作。
复合型。制造装备集光、机、电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还需要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
创新性。智能制造产业的不断发展,其技术运用将会不断更新。
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现状与困惑
现阶段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通过我们的调研,其主要的问题与困惑如下:大部分企业员工普遍存在学历偏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随着大龄技术人才的逐渐退休,中高级技能人才严重断层;企业培养意识不强,期望新招用的员工能马上上岗。企业人才培养风险较大,培养的人才也容易跳槽。
探索岗位定制培养
我校凭借 “三元融合五年贯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优势,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和机电技术应用三个专业探索人才岗位定制培养。
构建适应智能制造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思路下,我们修订的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五年制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约占总学时27%)、拓展课程(约占总学时5%)
主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开设9门课程。为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心理的高素质社会人和职业人奠定人文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约占总学时38%)。相比于重构前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各个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开了《机器人本体装配与调试》、《智能传感器技术应用》和《RFID技术应用》等课程。为学生后续的专业方向课程和岗位定制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更为学生以后的转岗和升级奠定更宽的专业基础。
专业方向课程(约占总学时10%)。机电专业设置了“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系统管理与维修”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两个专业方向;数控专业设置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多轴加工工艺”和“机器人终端执行器及变位机”三个专业方向;模具专业设置了“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成型设计与制造”和“产品设计与3D 打印”三个专业方向。
岗位定制课程(约占总学时20%)。岗位定制课程是在智能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具特色课程模块。以学生与合作企业签订的岗位定制培养协议来确定所对应高技能岗位专业知识和能力,并由此确立开设的岗位定制课程和学习项目及内容,真正落实与实施定制课程与岗位内容对接。
岗位定制课程的教学实施,每个专业开发5~7门岗位定制课程。学习环境既有企业实际的生产岗位,也有在学校和企业建设的“产学研工作站”,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在生产岗位和“产学研工作站”间交替进行。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以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形式,以岗位生产为载体,既完成生产任务又能实现岗位定制课程的学习。
建设岗位定制培养师资团队
岗位定制培养课程的实施关键是师资。我们按“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要求每年派两批教师到智能制造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每批不少于5人,每期不少于3个月。让教师深入了解企业高技能岗位的人才需求和状况,教师既提升生产实践能力,也掌握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管理,还参与企业生产和科研实践,切实提升教师岗位定制课程开发能力、产学研工作站项目指导能力和技术创新及服务能力。
同时,在合作企业聘请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能工巧匠作为岗位定制课程教学和产学研项目实施的指导教师,形成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完善定制培养平台建设。教学与培训平台是实施岗位定制培养的基础条件。我们瞄准智能制造产业结构及发展趋势,建立了“机器人集成应用产学研工作站”、“现代模具制造产学研工作站”、“物联网技术产学研工作站”、“3D打印技术产学研工作站”、“高速与多轴加工产学研工作站”;提升“数控加工与精密检测产学研工作站”,新增装备总投入达1千8百多万元。聘请企业技术精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职学校高级教师和高职院教授担任工作站导师,学生分别在中职学校、高职学院和企业工作站的导师带领下开展产学研项目的实践学习。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岗位定制培养模式。我校“三元融合五年贯通”岗位定制人才培养是实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形式:
第一阶段(第一至第五学期)在我校学习两年半,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学习。
第二阶段(第六学期)在合作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半年,初步形成职业岗位锻炼和企业素养的培养。
第三阶段(第七至第八学期)到高职院校学习1年,结合岗位内容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提升,促使学生养成以专业创新创意思维去考虑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第四阶段(第九学期)再回到我校,在我校和合作企业共建的产学研工作站学习半年。
第五阶段(第十学期)在签约企业的定制岗位实习半年,由中职学校教师、高职学院教授及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辅导,形成与合作企业岗位定制的培养和提升。
岗位人才定制培养的优势
岗位定制培养不同于传统的“订单式”或“企业冠名班”的培养。岗位定制培养是为契合智能制造发展的柔性化和个性化生产方式,以学生个体与学校及企业签订岗位定制培养协议,使得岗位定制培养的学生具有不可替代性。
岗位定制培养模式能按照企业高技能岗位要求来完成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岗位人才的培养周期。岗位定制培养协议也要求毕业学生必须在企业服务一定的周期,企业愿意为学生的继续成长花费人力与物力,学生在企业岗位的升迁和转岗将获得更多的机会,较好地解决了企业获得和留住智能制造人才的困境。对学校来讲,有效地延伸了学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链条,建立与落实了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创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办学与区域产业的发展契合度显著提高,形成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作者单位: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