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12-26张楠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文/张楠,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浅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张楠,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短缺经济”向“后短缺经济时代”的跨越,这一跨越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调整的过程。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相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产业经济学;产业空心化;货币供应量;开放型调整;产业结构升级
1 我国产业结构的理论概述介绍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其中,“技术经济联系”从质的角度规定了各产业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比例关系”则从量的方面反映了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外在表象。从静态看,三次产业间的联系表现为某一时点三次产业各自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动态看,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三次产业间联系表现为三次产业上述比重和比例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
2 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
2.1 “重、轻、农”产业结构指导思想的形成及调整
为了尽快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振兴民族经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向。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总体而言,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发展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前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主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封闭的内向型发展路径中,立足于国内要素资源的积累而发展的,体现出了浓厚的政策和人为色彩。
2.2 “农、轻、重”排序得到落实,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确立。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了第二次全面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的加快,产业发展的活力得到极大释放,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演变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可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的加速发展阶段(1978~1991年)、产业结构演变的深化发展阶段(1992~2001年)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提升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从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呈不断加快趋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内,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第一、第三产业呈“剪刀形”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总体从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的特征非常突出。
3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3.1 资源紧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对制造业企业而言,近年“三荒两高”即电荒、钱荒、人荒以及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不断压缩生产企业利润,某些代加工企业甚至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向客户进行销售,然后靠国家出口退税补贴成本或维持利润,处于微利边缘。对该类企业而言,要么加快企业产品升级,要么实现企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地区梯度转移。相比之下,企业转移相对容易,如无新兴产业衔接,则容易产生区域经济空心化问题。
3.2 货币供应量高速扩张
货币供应增速超过实体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吸纳量,一方面推高生产要素成本,使得处于产业链末端、以外贸出口为主的生产企业无法通过产品涨价转嫁生产成本,利润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虚假繁荣,资本逐利的天性让民营企业改变投资决策,将实体资本转投资产市场以博取高收益,持续演化的结果就是产业空心化。
3.3 企业多元化投资加剧
由于制造业微利甚至亏损经营,大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资本配置方面通常会考虑除实业以外的多元化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金融证券投资等方面,且投资比例呈上升趋势,出现过度金融化特征。在珠三角地区,许多集团旗下都设立有房地产开发公司或投资公司,作为新兴业务板块逐渐成为集团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原来的实业经营或维持原状,或缩小规模,仅仅成为集团融资的工具,新融资金多数被挪用进入投资板块,实业扩大规模及研发所需的资金得不到补给。
3.4 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集群撤离或转移
在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拥有很多诸如电子、五金、服装、家具、玩具、建材等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是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所在。其核心企业多为跨国公司,具有典型的“候鸟”特征,它们不关心也不愿意在区域内进行产业升级和改造,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以资本、技术的跨国流动寻求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拥有产业转移及选址经营的主动权。
3.5 产业结构规划重复性明显
在“绿色经济”及“产业升级”的全国性政策的统一号召下,无论是西部开发、东部振兴还是中部崛起,由于行政区划体制,资源难以在区域间平衡及协调,造成各地区均出台各自的产业布局战略,以规划建设产业园、工业园为开端,招商引资为重点,目标定位大同小异,缺乏协同性、差异化,造成重复性建设,资源耗费严重。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要对原有劳动密集性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许多地方都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直接淘汰传统产业,而对高新技术产业趋之若鹜,忽略两者之间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此举容易造成产业发展断层,且极容易造成产业结构趋同。
4 完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对策
4.1 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根据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而言,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提高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调节为主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新机制。
4.2 从封闭型调整转向开放型调整
我国以往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基于国内主要产业比例关系的协调,因而实施的总是产业结构水平上的填平补齐,如解决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的比例失调,采取的是扩大能源、原材料投资与生产规模,压缩加工工业生产规模的作法。这些工作虽然必要,但调整的结果也不过是解决了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之间的供求矛盾,使产业结构在现有水平基础上重新实现大体的均衡,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基本是脱节的,并没有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出发。
4.3 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并重
所谓增量调整,是指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把有限的投资投向急需发展的行业,把投资转向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以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简言之,就是改变新增资源的投入结构。而存量调整,则是指现有资产在部门与行业之间的流动重组。通过对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可以对现存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进行改善,使一些凝固的资产进行流动,形成资产的有效重组,达到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
4.4 产业结构调整要“有进有退”
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则表现为支柱产业的交替和发展。它的更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刚性结构到柔性结构的过程,其演进顺序可以概括为由重工业向高加工度化再向高技术化发展,对应于需求结构的变化顺序是由维持基本生存需求的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向满足享受性、发展性需求的耐用消费品产业转化,对应于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顺序是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所以,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有着不同的支柱产业。
4.5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要决定力量。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加投资,从而提高高新技术的R&D水平;其次,要加大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增强辐射和带动功能,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再次, 基于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能起到催化和推动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健全融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完善的股票市场。
4.6 为人才培养和使用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现代工业体系是机器和人的结合,产业结构升级更是需要有相应的人才来设计、制造、操作、管理新的工业机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是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就给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周冲;姜莉莉.吉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16年(9)
[2]李海绒.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纵横.2016年(4)
[3]都南香;王学辉;周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21)
[4]李福军;钟成春.金融支持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黑龙江金融.2012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