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发展的重点在提高质量

2017-12-25浦玉忠

群众 2017年12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特色

浦玉忠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旗帜、改革创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谱写高等教育新的华章,这是每一所高校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高校理应主动作为

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校学习十九大精神,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主动适应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的使命、新的要求和新的机遇,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教育发展和高校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员工关心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着眼于当前的重点工作,走出一条体现新时代精神的教育发展特色之路。

领会新思想的核心要义。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高校学习十九大精神,要重点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判断、新战略、新目标,重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任务,开展深入研究、及时转化成果、强化服务决策,在高校积极营造和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浓郁的研究和学术氛围。

落实新战略的责任担当。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我们的党继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对优先发展教育作出了全面阐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校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用十九大精神的高标准、新时代的新方位来衡量工作,诊断要害,补齐短板,创新创造,聚力聚焦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核心工作,科学谋划十九大之后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着眼于改进完善工作、取得真正实效,用学习成果指导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用实践收获来检验和确证学习实际成效,及时回应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办成让人民满意的大学。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的人才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國特色”。办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培养的人跟着谁走,是贯通其中的主线。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条主线去设计和实施,如若忽视甚至忘记这条主线,办学就会偏离宗旨。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为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加强内涵建设,转变教和学的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要锁定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问题;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要解决社会主义办学的路径问题。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厚基础、宽口径”,为学生提供多次选择的机会,为学生充分、主动发展提供条件。要变革教学方式,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试行大班讲座、小班辅导模式,彻底变革原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强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学方式转变提供条件和保障。要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推行现代学徒制,将“三实”(实验、实训、实践)落到实处。要推行多元评价,允许学生以多样化成果通过课程考核,推行大学生素质发展“第二课堂成绩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服务社会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学科专业设置,呼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是衡量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南通大学始终秉承先校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精神,开展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从发展战略、精神理念和实践层面加强校地互动,强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和职能,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领域。在发展战略上,校地互现;在文化理念上,校地互融;在办学实践上,校地互惠。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较好地呼应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重大战略,学校目前有100个本科专业,覆盖10个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以文理工医为基础、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涌现出以多名院士等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培养出大批区域中小学、医院、企业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

鼓励高校教师主动服务社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高校也是科研成果较为密集的地方,目前国家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校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将助推企业的发展、创新、转型、升级。南通大学积极鼓励教师投身科学研究,已先后与南通及周边地区企业建立了131个“校企联盟”、199个产学研基地,派出科技顾问200多名,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一些科技成果也成功转化,给众多企业带来效益和实惠。紧贴地方发展战略需求,扶持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已经是学校发展的一大特色。

推进订单、嵌入培养,落实产教融合,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双创型、复合型人才。校企合作育人是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南通大学坚持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不断强化校企合作,先后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及常熟苏南重工集团探索实施校企协同“订单式”培养人才新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量身定做,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与如皋软件园共建软件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嵌入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与462家校外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南通大学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探索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技能实训和成果孵化,构建全方位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2015年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切实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大学全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方高校只有理性审视社会喧嚣,信守教育的价值观念,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五位一体、全面跟进,将“跟进式”教育理念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制定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才能形成与自身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传统积淀、所处区域相匹配的改革方略,做社会发展的镜子、引领者。

(作者系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完美的特色党建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