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智障学生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17-12-25杨桂民
杨桂民
摘 要: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智障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之中,优化数学学习环境,实行生活化教学,即教学训练内容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训练形式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关键词:智障学生;数学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3-02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3.152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智障学校原有的课程因为忽略了智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育界提出培智学校的教材要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目的,为智障学生将来能很好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但是由于智障学生的计算能力、适应能力较差,逻辑思维欠缺,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好地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
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尽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设计富有生活情趣和可操作性的活动,讓生活和教学融为一体、学以致用,激发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智障学生的学习经常带有情绪化,对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和喜欢的事情,他们就会用心地投入,兴趣高涨。数学课堂教学若能从学生的兴趣和亲身体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更高涨,思维就会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中,当课堂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高,知识掌握得就越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利用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量把生活中数学的知识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容易接受,并能学以致用。
例如,我问学生,周末和假期,最喜欢的休闲活动是什么?有回答去超市购物的,有回答去公园玩的,还有回答和父母去旅游的等等。其中回答去公园玩的学生比较多,于是我就以去公园游玩前准备食物为体验活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父母都购买了哪些食品,各种食品的标价是多少,购买的数量是多少,每种食品的价格是多少,总计金额是多少,并进行记录、核算。再将他们所做的记录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并说一说自己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在我的带领下,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将自己的购物记录拿出来,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购物心得。整个过程中,既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计算,同时也使学生积累了超市购物的生活体验,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生活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二、从多方面入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
智障学生在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各种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训练。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逐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
(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综合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感知
智障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单一,往往只注意了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全方位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感知。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准备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比较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颜色、图案、票面数值;然后再指导学生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分类、归类。这样通过手、眼、脑的协调运作,使学生把书上所学的关于“人民币的认识”的知识,通过看、摆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得到全方位的、实际的感知。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和了解了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版面特征,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二)结合实际生活,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智障学生学习生活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由于其生理、心理的障碍,他们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常常不能抓住重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很好地处理一些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数学实践课“超市购物”时,我提前组织学生去参观多家超市,并要求学生收集几种关于同类商品不同品牌、不同规格的价格信息。接着,在教学中,组织一次商品价格信息交流会,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什么商品?同种商品都有哪些品牌?各个品牌都有哪些不同规格的包装?对比同类商品中,哪个商品的价钱最实惠?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白了同类商品中有不同的品牌、不同的规格、不同的价格,在购买商品时,要进行细致的比较、观察,通过价格的对比,购买到最实惠的商品。随着对“如何根据需要购买最经济实惠的商品”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生活数学的探究当中,明白了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生活的质量。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得起劲,学得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
智障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论常常难以理解,如果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和感受,那么学生就能更深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学生在学会了如何正确计算商品价格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项实践活动:我给每位学生分发了10元钱,要求他们在学校旁边的小卖部购买两样学习用品,并自己计算出这两样学习用品的总价以及售货员应找回的金额。回到教室后,学生们拿出自己购买的学习用品以及找回的零钱,一一讲述自己购买物品时的计算过程,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及操作后的讲述和总结,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计算买两样物品价格的计算方法,还深化了学生对如何找零这一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使学生体验到如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尽量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典顺,赵军.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7(3):72-74.
[2] 张文京.弱智儿童适应性教育再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