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游戏般地学到东西
2017-12-25王学农
王学农
“为了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要让孩子游戏般地学到东西,要使学习过程重新成为一个有趣的、令人着迷的经历,而且要为孩子创造成功的经历。” 这是德国教育家非拉·费·毕尔肯比尔所说的至理名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学习设计成孩子愿意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迫不及待地获取知识的快乐旅程,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近些年来一直潜心实践着的课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的教学是适合运用毕尔肯比尔提出的游戏般学到东西的理念的。但是我们要明确数学课中的游戏不同于生活中的游戏,它要与数学有紧密联系,要有数学思维含量,所以数学课中的游戏要遵循情境的融洽性、鲜明的价值性、参与的全员性三个基本原则。比如说一位教师在执教低年段的《可能性》一课中设计了摸球游戏外,还设计了装球游戏,全体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任意摸一个,摸到的一定是红球”这一要求,独立思考,动手装球。装完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装。然后老师又先后提出要求“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红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摸到红球”又该怎样装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个游戏,不但全员参与,而且学生从始至终都兴趣盎然,每次成功装球之后的快乐都洋溢在了脸上。学生的知识领悟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愉悦的游戏环境中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堂课孩子们真是游戏般地学到了东西!
游戏般学到东西,不是整堂课都要求做游戏,它可以是在课始引入环节体现,也可以是在课中探究环节体现,还可以是在课末应用提升环节体现。课始引入环节设计游戏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带着迫不及待或者饶有兴趣的心情去投入学习。课中探究环节设计游戏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探究中去忘我、去思考、去收获。在课末环节设计游戏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巩固、去应用、去拓展、去提升,也会让孩子留连课堂。
比如说,有一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时,设计了数手指的游戏来引入。教师问: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简单而又有趣的数手指游戏,好不好?(教者伸出左手,从拇指开始依次数到小指)1、2、3、4、5,(再又从拇指依次数到小指)6,7,8,9,10,一直数下去,你们会不会?学生不约而同地说:“这么简单,谁不会?”于是教师让孩子们边说边数从1数到20。看到孩子们还想接着数下去,于是打断孩子们说:你们现在随便报出一个数来,我不用数,就能马上说出这个数是在哪个手指头上的,信不信?谁来试试?一位学生站起来说:“18”。教师马上说:在中指上。不信你们自己数数看。学生数了之后几乎是一起惊呼:“真的吖。”教师接着再点名随意报出一个数,立即判断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再让学生数手指验证。正当学生脸上露出好奇的神色时,教师故意做出了不起的神情问: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猜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的吗?学了这节课以后,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此时,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接下来的学习。很显然这位老师设计的数手指游戏,充分体现了手指尖上的智慧,十分经济,又十分艺术,将课始游戏与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巧妙地结合了在一起。手指是天生的学具,人人都有,无须准备。数手指游戏乃举手之劳,学生十分好奇,乐学情绪便潜滋暗长。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位教师深谙让孩子游戏般学到东西的理念,也能巧妙地化平淡为神奇了。
再如,在教学六年级的“圆柱的认识”时,有位教师大胆改编教材,给每个小组一张硬卡纸,要求各小组按最省材、最美观、最科学、最快捷的要求包装一个圆柱实物模型。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刚提出,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了描一描、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探究活动,待各小组包装结束后组织汇报交流。圆柱的特征也就这么做游戏般在活动中被发现,被提取,并且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让学生体验数学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数学情感,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元素都能融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如做游戏般的探究活动中来进行。
回头看看我自己的课堂,游戏也常常出现在其中,游戲为我的课堂增添了很多活力。比如说,在三年级下册的《分一分》中,我把课题换成了“跟分数交朋友”,既然是交朋友,我就设计了很多游戏。其中课尾环节设计让学生做“听口令、举小棒”的游戏。规则是:(1)每同桌共12根小棒,听到口令后要商量。(2)老师说:“举”,其中一人就举起小棒。依次要求学生举起12根
小棒的 、 、 、 、 、 、 。这种设计的意图就
是:不直接讲述分子和分母的意义,而是通过这一活动形式,来让学生自然地感悟分子、分母的内涵。同时,通过这一活动形式,来对刚刚认识的分数进行一个拓展,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过渡到把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为今后进一步的分数意义学习打下铺垫。这个游戏不管是面向三年级的学生还是面向二年级的学生,学生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在举起小棒之前的同桌商量环节,就是最好的合作,要想举对,必须真正理解分数的基本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游戏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好手段。
课末寻趣,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学到的新知,在紧张和兴奋中品尝一节课的收获,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课末我设计了一个分果子游戏。具体内容是:教师出示一篮大小均匀的果子,这果子呀不多不少,刚好81个,我们班上有48位同学,怎样分配才比较公平合理呢?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领取,领取的顺序以举手先后来定,领取之前可以小组成员讨论;领取的时候要说出该拿几个,还剩多少个;拿了之后可以帮其他小组思考。具体拿法是:第一个小组拿1个,加上剩
余的 ;第二个小组拿2个,加上剩余的 ;第三个小组拿3个,加上剩余的 ;第四个小组拿4个,加上剩余的 ……第八个小组拿8个,加上剩余的 。结果下来,每个小组领了9
个,还剩9个,十分公平。我接着启发学生:(1)这剩下的9个果子怎么办呢?(有的学生说:“老师,你代表听课的客人拿上一份吧。”多有礼貌!)(2)每个小组6人,领到了9个果子,又该怎样分呢?今天的作业就是下课之后把果子分到每个同学手中。
这样精彩的结尾,使学生高涨的情绪从课上延伸到了课下。经过调查,有的小组分配得很公平,每人分得1个又加上 个;有的小组分配得也很合理,按课堂上的表现多劳多得。其思维之活跃,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料,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的创新之举。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游戏是一种很好的知识载体、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兼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适时设计游戏或如做游戏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感悟数学,感受趣味,增进情感,增强意识。在游戏中能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在游戏中学会分析现象、解决问题。在游戏中学会表达与交流,在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和分享,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创新与实践。
当然,对于数学教育来说,游戏不能代替一切。但如果在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机会参加一些游戏,多组织一些活动,多掺入游戏的精神,就可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精神自始至终饱满、昂奋,对数学自然有浓厚的兴趣了。有了浓厚的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远吗?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游戏,让我们的孩子游戏般学到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