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引领大别山区黑山羊产业创新发展

2017-12-25程妮李晓锋陶虎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大别山区成果转化黑山羊

程妮+李晓锋+陶虎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机制和动力。回顾了大别山区黑山羊产业自然发展、品种形成、提升跨越的3个阶段发展历程,重点从强化育种工作、提升种质水平,创新集成种草养羊配套技术,搭建研发平台、凝练技术成果,科技进企入户、精准发力,院企合作、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等5个方面,总结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通过科技引领大别山区黑山羊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并得出政策方针、体制机制是基础,准确定位、精准发力是核心,桥梁平台、人才队伍是保障等3点启示。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别山区;黑山羊

中图分类号:S8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2-4405-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50

Abstract: Chinese economic motive power changed gradually from factor and investment to innovation driven under China′s New Norm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were important mechanism and motive power which to achieve strategic target of agricultural supply-front refor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black goat industry in Dabie Mountain were reviewed, the main practices and achievements of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hich lead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by mea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 those methods wer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breed, integrating technology of grow grass and raising goat, building research platform, sen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ompany and far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Finally, some enlightenments were summarized which about policy and mechanism is the basic, 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power is the central, establishing platform and talent team is the guarante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Dabie Mountain district; black goat industry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因素[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连续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问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发展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引领湖北大别山区黑山羊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在推进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别山区黑山羊良繁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养殖及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大别山区黑山羊产业发展历程

1.1 自然发展阶段

大别山区养羊历史悠久。据李时珍(大别山区蕲州人)的《本草纲目》(金陵排印本)记载:“羊有三四种,入药以青色羊为胜、次则乌羊”,青羊即指大别山区所产黑山羊。《麻城古县志物产篇》(康熙版,1677年)也有青羊的养殖历史记载。当地的土种羊有土灰羊、麻羊、青羊等类别,长期处于分散饲养、管理粗放、饲喂方式落后的状态,近亲繁殖机会增加,黑山羊普遍存在个体小、生长慢、屠宰率低的问题,毛色遗传不稳定。

1.2 品种形成阶段

20世纪80年代,麻城市福田河镇畜牧兽医站将当地毛色纯黑的羊取名福田河黑山羊。随后开展的品种资源调查发现,当地黑山羊集中在麻城东北部的福田河、乘马岗等8个山区乡镇,饲养量约3 000只,丘陵平原乡镇饲养量极少;它是当地群众不断地从土种羊中选择个体大、生长快、性情溫顺,而且是“青”得好看的“黑山羊”留种,经长期的定向选择而形成,并将其改称为麻城黑山羊。由于黑山羊在南方市场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产区开始进行品种资源挖掘,不断扩大生产群体,并在湖北农学院(后并入长江大学)的支持下开展组群、选种选配等工作;20世纪90年代,湖北省畜牧兽医局进一步完善选育方案、加强扩繁工作,种群发展到3万多只,遍布麻城市各乡镇及周边的河南新县、安徽金寨等地,2000年正式命名为麻城黑山羊。

1.3 提升跨越阶段

进入21世纪后,当地黑山羊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2001年,湖北麻城大别山良种牛羊繁育场(后改为麻城黑山羊种羊场)建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派出专家长期驻场开展技术支持,组建了育种核心群,开展选种选配、性能测定,进行麻城黑山羊的纯繁和选育提高。2002年经湖北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确定为麻城黑山羊,载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04版),并列入《湖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鄂农牧发〔2009〕40号);2005年制订发布地方标准DB42T/333-2005《麻城黑山羊》;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农业部第1325号公告);制订发布地方标准《麻城黑山羊养殖技术规范》(DB42/T588-2009);2010年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第3779361号);2011年载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麻城黑山羊已由原始地方群体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良品种,广泛分布于湖北大别山区的麻城、罗田、红安等县市及河南新县、光山、安徽金寨等地,建有核心育种场2个、扩繁场38个、年屠宰能力15万只的屠宰加工厂1个,发展年出栏50只以上的示范户3 238户,种群数量达到30余万只,在发展畜牧经济、壮大农村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及带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科技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强化育种工作、不断提升种质水平

种业是农业生产的核心,优良的畜禽品种是养殖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服务黑山羊产业发展期间,始终将育种工作放在首位。麻城黑山羊育种场建场伊始,育种团队以产区原始黑山羊为基础,选择毛色纯黑、体格较大、体质健壮的优良个体,建立育种核心群,制订选育技术方案,完成了由农户散养、传统选育向规模化养殖、科学系统育种的转变。通过种羊登记、群体生产性能测定、综合选择指数制定及等级评定、选种选配、后裔测定等手段应用,经过近20年的持续选育,麻城黑山羊育种群平均初生重2.0 kg,比选育前提高0.2 kg,周岁重35 kg,平均提高20%以上,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为58和45 kg,平均净增15 kg,育肥期日增重120 g,屠宰率51.5%,并保持了繁殖率高、肉质好等优良特性,总体生产水平在地方山羊品种中位居前列,种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增强。

2.2 创新集成种草养羊配套技术、支撑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大别山区生产实际,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制定了种羊测定规程、饲养管理操作规程、牧草种植和高效利用技术、疫病防治与控制等系列技术规程,其中《麻城黑山羊养殖技术规范》《白三叶牧草栽培技术规范》《板栗林下种草养羊技术规程》(图1)等7项通过专家审定,成为湖北省地方标准;编辑出版了《新编羊病防治手册》《南方种草养羊实用技术》《湖北省常见优良草种名录》等5部书籍,编印了《肉羊养殖技术手册》等科普读物,创新集成“两改五推”“三改三推三提高”等实用技术,贯穿羊场建设、引种和运输、选育与繁殖、牧草栽培利用、草料加工调制、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环境控制、废弃物处理、档案管理等技术环节,为麻城黑山羊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3 搭建研发平台、凝练创新技术成果

近年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建立了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动物胚胎工程及分子育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草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2015年成立的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广泛吸纳农业企业、合作社为理事单位,其中湖北金旸(麻城)畜牧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分别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组建了湖北省校企共建草地畜牧业技术研發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畜牧业循环经济研发中心、大别山黑山羊研发中心。产学研协作、凝聚合力,研发了一批科技成果,其中“麻城黑山羊品种标准研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麻城黑山羊选育研究”等2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麻城黑山羊选育研究与推广应用”等2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为大别山区黑山羊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4 科技进企入户、精准发力

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聚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2016年制定的《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实施方案》得到湖北省政府办公厅转发(鄂政办函[2016]21号)。在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中,发挥科研院所的专家和技术优势,组织包括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博士服务团成员等在内的农业科技工作团队,进驻大别山区9个区县,深度合作湖北金旸(麻城)畜牧有限公司、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黑山羊育种、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专家团队进村入户,采取技术讲座、现场技术指导、典型示范、发放资料、专家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促进了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收到黄冈市委市政府等市县级感谢信20余份,32人次荣获湖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收到养殖户“情系农民、大爱无疆”的锦旗及感谢信。

2.5 院企合作、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以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签约企业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桥梁,发挥技术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参与罗田县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33111”工程。一是准确定位、精准发力,以公司和贫困户为突破口,熟化推广黑山羊健康养殖技术等多项技术成果,博士服务团成员长期驻点当好技术“保姆”,精准服务。二是深度合作、扩散成果,重点进行板栗林下种草养羊技术成果转化,秋冬季节已经落叶的板栗树下,是成片的绿色草地和悠闲的羊群。三是走进乡村、答疑解惑,科技专家针对种草养羊贫困户实际需求,现场讲解示范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四是因地制宜、科技示范,以平湖乡胡家河村为基地,实施板栗林下种草养羊示范与推广,当地贫困户养羊初具规模,种草养羊脱贫致富遍地开花。罗田县林下种草养羊脱贫致富的模式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2016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湖北省代省长王晓东陪同下来到罗田县调研精准扶贫工作,现场考察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对接帮扶的胡家河村胡少元黑山羊养殖基地(图2),了解板栗林下种草养羊情况,对湖北省产业精准扶贫的成绩表示肯定,勉励农业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 科技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启示

3.1 政策方针、体制机制是基础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2015年8月,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国家法律层面上破解了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政策障碍;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细化了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作为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行动依据;从修法、制定配套细则到部署具体任务“三部曲”的完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出良好环境,开辟了科技成果转化新局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要求,以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研百项、入百企、进千村、帮万户、育千人)为抓手,保障农业科技有效供给,支撑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建立成果转化实施情况监测与评估机制,并纳入绩效评估体系,激发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3.2 准确定位、精准发力是核心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定位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农业成果转化的重要驱动,以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成生产力为使命,在科研选题、成果供给、技术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一是以产业、市场、企业、农户等需求侧主体的需求为导向进行科研选题,提升有效科技成果的供给,杜绝躲在实验室里搞科研;二是围绕研究方向建设创新团队,明确团队科研和成果转化目标,大力开展种业科技创新、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满足需求侧产业发展需要;三是注重成果的可操作性、技术稳定性和功能效果,形成能被企业和农民广泛接受认可的农业科技成果,要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四是遵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规律,紧跟生产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技术推广和实际生产相符,能有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避免一种模式到处走;五是精准服务,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长期驻点,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实现成果供给侧的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价值。

3.3 桥梁平台、人才队伍是保障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建设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的同时,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整合省内科技资源,于2007年成立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关键技术问题、共性技术问题、产业瓶颈问题,协作配合、凝聚合力,全力打造湖北农业科技创新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头羊”;2015年成立的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已吸纳成果需求侧主体的150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加入,形成產学研多方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围绕创新驱动,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包括“接天线”的创新型人才、“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连市场”的创业型人才和“带不走”的乡村专业人才,增强科技创新、推广、服务能力;提高考核评价体系中成果转化实绩所占比重,激发和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投身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4 结语

大别山区黑山羊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老区人民辛勤耕耘的努力,是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专家长期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多年来科技惠农的一个缩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措施持续发力[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正在兴起,经济发展动力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4],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仍大有发展空间[5]。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思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引擎的重要作用,立足基础、注重应用,促进湖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产结构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湖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曹丹丘,宦梅丽.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10):145-147.

[2] 孟 洪,李仕宝.新常态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3):57-60.

[3] 邱启程,袁春新,唐明霞,等.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需求视角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8):5-9.

[4] 尉伟杰,夏志禹,王秀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研究[J].北方农业学报,2016,44(6):118-123.

[5] 翟金良.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科技与社会,2015,30(3):378-385.

猜你喜欢

大别山区成果转化黑山羊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黑山羊羊痘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桐柏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