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混变视角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现象的思考
2017-12-25李孟璐
李孟璐
摘 要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培养质量问题,更多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本文从社会混变视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出现的“为就业而就业”和“被就业”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非仅仅由学校教育的失范所引起,更重要在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混变引起的经济体制变革和观念混变的作用力。为此,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需要积极地自我反思和变革,作为就业主体的高校毕业生需要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度理性参与就业竞争。
关键词 “为就业而就业” “被就业” 社会混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82
Reflections o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ixing
LI Menglu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1)
Abstract Being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my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al Upgrade has none ability to absorb so many graduates, s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has been coming. Focused on analysis of the confusion in society, the phenomenon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graduates “ for the job and employment” and “ being employed” is not merely caused by the substandard behaviors of school education, but caused b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ixed concepts that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mixed society.
Key words “ for the job and employment” ; “ being employed”; the mixed society
根据201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加上未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今年大学生就业人数将达到约81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春天还不会来临。而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改革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表现为有限就业岗位与人才过剩之间的矛盾、人才培养滞后与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规格之间的矛盾、基层一线“用人荒”与城市需求过剩之间的矛盾。随着一批批大学毕业生就业高潮的到来,“为就业而就业”和“被就业”两种极端就业现象也随之而来。
1 “为就业而就业”与“被就业”乱象审视
“为就业而就业”与“被就业”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的两种趋向,前一种是大学生为“抢”得工作机会而盲目签订就业合同,后一种是高校为提高就业率承诺指标在大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其签订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就业协议。
1.1 高校毕业生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为就业而就业”
据统计201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将达到历史最高记录,加上留学生和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群“天之骄子”很可能在今年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中沦为弱势群体。这些天之骄子不得不走出校门,奔跑于各大招聘会场,人才供过于求造成竞争激烈、残酷,使得许多毕业生在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情况下,为了尽快“抢先”就业而随便找份工作,不顾自己的人生抱负和职业生涯设计,同时也对所要从事的行业、职位、单位不太了解的情况下,盲目簽订就业协议,造成大量就业后的“跳槽”现象,不断地重返就业大军参与再次竞争,导致就业市场上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1.2 一部分无奈的高校毕业生非意愿地“被就业”
“被就业”是指高校为提高大学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学生尚未真正就业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手段要求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此事缘起西北政法大学2009届毕业生赵冬冬,声称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与一公司签订了自己的《就业协议书》。而“被就业”现象每年仍屡见不鲜,2016年西北师大学生遭“被就业”500人无法参加公考。原因主要是高校就业率一直是国家评估学校的重要指标,一旦就业率连续几年降低,就有可能缩减专业招生规模,甚至停止专业招生。为保证学校办学规模,以及由规模带来的各方面利益,有些高校就在就业率里面做文章,“被就业”现象就随之出现。
“为就业而就业”是在就业大潮中,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所准备从事的行业不了解的情况下,因就业竞争压力而盲目选择就业岗位,签订就业合同;而“被就业”是学校在学生不知情或被逼迫情况下,为提高本校就业率指标,学校自行盖章的行为,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欺骗行为,对社会来讲是一种失信行为。前者是学生功利性、盲目性的体现,后者是学校政绩、面子工程的产物。
2 高校毕业生就业乱象的深层原因
事实上,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两种就业现象是由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或者学校片面追求利益而引起,在两种现象背后,政府、学校和毕业生都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些负面影响的出现不能仅仅归咎于高等教育的失范,更在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混变所施加的作用力。
2.1 教育失范制约了人才培养规格
整个社会的体制变迁必然会引起教育体制的变迁,在整个教育体制变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育系统行为的失范,即教育失范,并通过教育失范作用的发挥,造成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
(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相脱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变,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需求越来越高,对高层次教育人才以及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加之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综合能力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看重人的品质和综合能力,很多用人单位对接收毕业生持“宁缺毋滥”的态度。
(2)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升级不相符。高校现有专业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导致一些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难以就业。还有一部分专业设置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仍旧开设,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专业素质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3)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与经济发展节奏不相适应。教育发展的滞后性,要求新的学科与专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缓慢长期过程,不能及时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在数量、学科层次和专业结构上的需求,从而出现部分冷门或过时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无业可就或有业不能就的现象,导致结构性失业。
2.2 社会混变导致就业环境发生不良变化
社会混变指的是社会变迁有关组成部分间关系的一种紊乱状态,这种状态主要存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社会混变的类型很多,当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两种主要类型是:经济体制混变与观念混变。
2.2.1 经济体制变革冲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经济体制的混变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通过社会的具体经济制度和各项经济政策加以调节和控制的。
(1)劳动聘用合同制度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国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发布一系列就业、用工、工资改革措施,打破了原有“铁饭碗”的岗位终身制,对人才吸纳实行多渠道、多形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取劳动合同制。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与劳动贡献、企业效益和市场因素相挂钩。受传统职业观的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思想上对这种劳动双方相互选择的劳动聘用合同制度有抵触心理,认为只有“端上铁饭碗”才叫就业。
(2)转型期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式的落后性制约就业市场扩大化。在过去这30年的发展中,我国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廉价劳动力给全世界做来料加工,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产业不发达,造成原本能够依靠我们国家经济每年增长10%的速度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但却出现了大量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產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如:农民工修房子形成房地产、对外加工贸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的经济结构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非常有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不能仅仅归因于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脱轨,还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式有很大关系。
2.2.2 观念混变引发职业观的新冲突
在社会转型期中,常常会出现新老观念之间的碰撞与地位争夺,或者两种观念的相互交融。传统旧观念对职业观的束缚,各种新潮观念对原有观念的冲击,由此,导致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出现各种新旧观念的冲突、矛盾和混乱。
(1)传统职业观的束缚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单位”,而许多基层一线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主要原因还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希望在毕业后还能抓住国家“铁饭碗”,或是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等大单位工作,追求良好的职业培训、优越的生活条件、舒适的工作环境、高水平的工资待遇。然而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基层一线年年要人却年年要不到人。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为一个较优越的职位竞争激烈,造成毕业生错过择业良机。
(2)观念混变引起教育者自身利益意识膨胀。在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者自身利益意识极度膨胀,行为选择常常首先以自身利益取向为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社会代表者”的资格。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制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指标,将高校学位点审批、专业停办、新生减招等涉及高校利益的重大问题与就业率指标联系起来。高校为保住学校规模,以及获得社会普遍认可,提高社会知名度,争取更多更优秀的学生生源等利益,只好在“数字”上做文章,用数字提高就业率,实际上是“皇帝的新装”。
3 缓解高校毕业生难就业问题的建议
针对产生“为就业而就业”和“被就业”两种现象的不同主体,办学主体—高校和就业主体—毕业生,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
3.1 加强高校自我反思及变革
高等学校处在政府的就业率指标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期待两层压力之间,地位和遭遇都是比较尴尬的。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应该反思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把因扩招带来的规模压力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性就业策略,调整到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个体就业竞争力上面来。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市场的连接,以市场为导向适当调整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强化职业性教育在学术教育中的力度,增加实习实践类课程,提高教育质量与学生就业技能,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2 以学生质量品牌赢得社会诚信
虚假的就业率不仅遮掩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而且导致社会诚信失衡,社会道德逐渐沦陷进一步向高校侵蚀,不断蚕食大学批判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在当前就业难的背景下,必须在培养学生质量上狠下工夫,以过硬的人才质量赢得就业市场,以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满足企业岗位工作需求,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养成;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使“诚信”观念深入学生头脑,变成自觉意识和品质;同时,要从“被就业”向就业质量提升转变,最终以学生质量打造学校品牌,赢得就业市场。
3.3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就业乱象中,不能回避大学生自身在认识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一个方面需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生涯设计方面的教育,另一个方面,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人生抱负和职业生涯有比较严肃而理性的思路,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4]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提前做好职业规划,认清当前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自身性格特点和专业优势,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职业”,改变以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度教改重大项目“新常态下地方医学院校‘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16JGZ116);广西医科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2016—2017学年一般资助项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地方医学院校创新教育资源整合研究——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2016B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阳光大学生网.2017大学生就业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EB/OL].http://www.sundxs.com/dxslz/jiuye/8197.html/2017-5-26.
[2][3]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3,191.
[4] 张旭.“被就业”背后的大学难题[J].小康话题,2009(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