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7-12-25刘敏蒋家琼郑惠文
刘敏+蒋家琼+郑惠文
摘要: 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又“大”又“强”的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为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助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了“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与会学者从国家宏观政策、评价导向、评价标准和方法等多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反思,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完善高等教育質量评价体系及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策略。与会学者呼吁,学术界不仅要聚焦如何建、如何评的问题,还应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反思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评价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及时纠偏,引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工作迈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双一流”建设;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6-0116-04
收稿日期:2017- 11-10
作者简介:刘敏(1996-),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蒋家琼,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郑惠文,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7年11月3~4日,为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助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教育研究院、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台湾高教评鉴中心等大学及科研院所的20余位教育学者云集岳麓,在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罗仲尤研究员的主持下,围绕“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与“‘双一流建设”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反思与变革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又“大”又“强”的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余小波院长指出,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它会一直持续下去,有教育就会有质量问题,对“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进行讨论十分有必要。汕头大学马凤岐教授认为,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事业,质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维度,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政治议题。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认为,评价的必要性不用怀疑,评价很重要,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
教育质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内涵的认识也不一样。面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任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和不足,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2017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了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和《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等系列质量报告。余小波教授指出,他认同质量系列报告中的大部分观点,但报告更多的是纵向地与我们国家历史上高等教育质量的状况进行对比,缺少了横向地与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现状的对比。他认为,从数量上说我国称得上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从综合质量标准来看,很显然还算不上是质量强国,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所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譬如,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政策方面重在“扶优、扶强、扶特”,而这个“优、特、强”在高等教育中只占了很小的比例,那“既不优,也不强,也不特”的很大一部分怎么办?再比如,许多学校在办学上求全、求大,求层层拔高,在办学模式上千校一面,缺乏特色;许多学校的管理还处于指标式、项目式、群众运动式的管理模式。
“双一流”建设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是高等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邱均平教授基于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他指出,“双一流”建设资源的地区分布不甚均衡,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陕西等5个省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分别达19所和308个,分别占总数的45.24%和66.24%,而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江西、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西藏等十个省(自治区)均只有一个一流学科建设点,仅占比2.15%。
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导向方面,南昌大学罗建河教授认为,评估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评估可能是变味了,评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权力的游戏,结果是手段成为了目的,导致我们为评估而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评估。同时,我们不知道在为谁评估,谁是高等教育的衣食父母和服务对象,评估专业化复杂化导致离民众太远,离人民的教育太远。为何不能是衣食父母们或有人表达为利益相关者评价?广州大学刘晖教授认为,自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市级政府(副省级政府)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来,地方大学(地市级的大学)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全国一共有四百多所地方大学,但现有评价机制并没有很好地关注到地方大学,部分指标和导向与地方大学主要是为地方的发展服务的定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有一定的调整。
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方面,湖南大学陈厚丰教授认为,“双一流”建设评价使用的ESI、QS等指标虽使得评价工作得到简化且易于操作,但也可能会导致千军万马奔“双一流”、千校一面的局面,影响和制约一般本科、高职高专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湘潭大学廖湘阳教授认为,当前评估本身的多元化不够,从供给侧来说,评估的供给方式比较单一;同时,现有评估模式更多的是资源声望的模式,考察学校的资源和声望,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或者已有的质量效果去评估学校做得怎么样,而对于学校“应该有什么”则缺乏关注。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与会学者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策略。北京大学蒋凯教授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不一样的,要坚持发展性、多元性、多层次的质量观,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以及不同类型的学校分开进行评价,否则不利于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同时,他认为,教育质量评价以教学质量评价为核心,以内部评价为主,一个学校杰出青年、“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再多,如果他们不从事教学,不从事本科教育,不重视人才培养,它的资源优势就没有转化为质量优势。深圳大学张祥云教授认为,由于我们体制的特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总是绕不开政府的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所以,评估工作要极为谨慎,尽可能地低调,轻拿轻放;同时,排名的公布会产生很多负面的东西,质量评估应该尽量少进行一些“扶优”等具有竞争意义的学校整体水平的排名。此外,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质量评价应充分考虑各个学科的内在特性。吉林大学李洪修教授认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关系,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还要考虑历史的维度和发展的维度。台湾高教评鉴中心侯永琪教授介绍了台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改革的新举措,包括促进评估多元化和学术自主权、构建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成果、培育校园质量保障文化、转变评鉴中心与高校的关系等。
二、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方向与路径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略。与会专家在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反思和审视的同时,从多个视角探讨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策略。
《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部杨雅文主任集中论述了对“双一流”建设的思考。她认为,“双一流”建设的对象既要立足少数,更要面向多數,它应该是开放的、整体的、面向所有的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应该是所有大学和学科的新目标新任务。同时,在“双一流”建设的方向上,既是前瞻性的,也是反思和批判的,是发展与改革并行。此外,她认为,在“双一流”建设的路径上,既要面向世界,更要扎根中国,努力创造出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进而为世界立标。
内部质量保障的主要执行力量是教师。为了解教师参与内部质量保障的程度,厦门大学谢作栩教授对厦门大学及渭南师范学院两所学校700多名大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调查结果,他建议:首先,学校有关部门需加强与教师的联系与沟通,以促进教师提高对内部质量保障活动的正向认识;其次,教师在关注自身“教”的质量时,也需多关心学生“学”的质量和就业力的提升,并增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再次,学校要完善内部质量保障活动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健全内部质量保障活动的反馈机制,进一步发挥内部质量保障活动的作用。
针对教学方法改革不受重视的现状,宁波大学贺国庆教授明确提出,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作为现代大学的产物的小班化教学则是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的“不二之选”,因而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小班化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他看来,科学正规的小班化教学是现代大学的产物,现代大学的教学方法几乎都有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小班化教学是大学的基本特征。缺了小班化教学,大学就不能成为大学。
汕头大学马凤岐教授就高校内部质量管理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教师和教师工作是高校质量管理的核心,请到好老师且老师愿意在学生身上花时间和精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而实际上,高校内部管理对规范的过度强调,致使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材料准备和应付检查上,挤压了教学过程和教学创新改革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极大地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他看来,教育质量管理关键是遵守教育规律、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学校管理者可以要求院系回答他们为提高教育质量做了哪些事情,但不应告诉院系如何培养工程师、医生或商人等。此外,他还指出,大学教育质量管理应重视质量文化的建设,努力赢得教师和学生内心的认同(winning hearts and minds)而不是行为上的依从;若改革措施得不到师生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应推行。
基于2016年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以及2017年湖南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段慧兰研究员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需重视如下方面:一是学生所学专业要适合自己;二是专业培养规模不能太大;三是需建构科学合理的学生淘汰机制;四是高校需设法激活教学;五是需改善学生的餐饮和住宿条件。
自2012年以来,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已连续举办四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邀请本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探讨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问题。本届论坛延续前三届论坛的成果,代表们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学者一致呼吁,学术界不仅要聚焦如何建、如何评的问题;还应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反思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评价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Abstract: Constructing a country with powerful educ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big" and "strong"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is the co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give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ory and boos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University hosted the Fourth High-level Forum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nd Evaluation. Participants conducted in-depth reflec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national macro-policy, evaluation orientation,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actic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 were put forwar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Participants called o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not only to focus on the issues how to build or how to assess, but also to reinforce the reflective study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especially the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s evaluation brings, which as a result could be corrected timely, thus lead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in China to step onto a track of scient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Key words: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evaluation
(责任编辑 李震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