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境画境人境

2017-12-25赵松

初中生 2017年32期
关键词:名诗诗中有画画境

诗境画境人境

赵松:作家、评论家,辽宁抚顺人,现居上海。已出版小说、随笔集《抚顺故事集》(广东人民出版社)、《空隙》(上海人民出版社)、《细听鬼唱诗》(中州古籍出版社)、《积木书》(河南大学出版社)、《最好的旅行》(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谈及王维的诗与画,苏东坡说过一句很精彩又耐人寻味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注意,他没说王维“诗如画”,或“画如诗”,而是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字之差,颇能显出苏东坡的眼光与下笔的高明。那么,高在哪里呢?

要知道,在古代文人眼中,尽管有载道之文,但最重要的,还是诗。“诗言志”,诗是更表现本我也更处于理想层面的东西。诗的地位,是画所不能比的。因此苏东坡说王维的诗时,绝对不会用“诗如画”。说“诗如画”或“画如诗”,则无论在诗人还是画家眼中,都不能算是高级的赞赏。但要说“诗中有画”,就不一样了,因为诗所要营造的是意境,而这意境中还有画境,就会显出这意境的丰富来,可想、可意会而又可观;说“画中有诗”,则同样是对画的赞扬,说的是画中有微妙如诗的气息与意味在流动。

王维写下的诗其实并不算多,但名诗不少。而那些名诗,也确实多为“诗中有画”的佳作。下面我们挑一首他不是那么有名的诗,而且又是写画的,来看看在这首诗里,他是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的——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首句“远看山有色”,写的是看画的人的感觉,觉得那山是逼真的。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看画的人,在远处忽然看到了这幅画,被它的生动所吸引,于是就有了第二句“近听水无声”。他走到近前,仔细观看。他不但看到了画中的山,还看到了山间的溪流或清泉。虽然看上去也是生动的,但那画中的水是不可能有声音的。而他是多么希望那看着是如此生动的流水能发出声音来啊,那样的话他就可以直入鲜活画境里了。遗憾的是,画终归是画;画得再生动,也替代不了真山真水。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第三句上,王维又反转了前面营造的这种遗憾情绪。“春去花还在”,这正是画中才会有的,而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状态。现实中只能是春去花不在,或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不管你愿不愿意,“流水落花春去也”,谁也阻挡不了自然规律下的季节场景的变化。但在画中,则没有这种变化。画中的场景,一旦成形,即是永恒的。它摆脱了现实的时间,进入了永恒的时间。因此不管现实中春天是否已经逝去,对于画,对于画中春天的花朵来说,都是毫无影响的。现实中会有的遗憾,在画中却不会有。

写到这里还不够,最后一句“人来鸟不惊”,收得尤其精彩。人就是看画者。他由远及近,先是被画的山色逼真所吸引,随即走到近处,又因流水无声而遗憾。但接着他就醒悟了,这画虽然有不是真山水的遗憾,可是它留存了山水之美以及精神,生成了不会随着季节轮转而改变的画境,这岂不是更难得么?你看,他来到了画境前,而画中那栖息树上的鸟,并不会因为他的靠近而被惊飞,可以任凭他仔细观看。那画中之鸟,难道不也是在看着他么?它在此永恒的画境中,是如此怡然自得、无忧无虑。这种状态,恐怕又是观画人所难有的吧?

这首诗,写的是观画者的感受与想象。他是作者本人,还是作者眼中的朋友?没人知道。不管是谁,他都处于第三视角里了。他在诗境与画境之间,而这,正是能兼容诗境与画境的人之境。

江 冬

猜你喜欢

名诗诗中有画画境
从言、象、意看王维“诗中有画”
赞武汉儿童医院主任医师方玉蓉(嵌名诗)
《中国名诗三百首》出版
春日偕诗友登文华阁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相约台湾诗人林焕彰
李可染《杏花春雨江南》画境
再谈“画境之制”
仙乡画境桂花香
Painting the Paradox
秋窗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