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2017-12-25梁蕊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人文

◎梁蕊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梁蕊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更是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为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政治进步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当前,我国高等将于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很多人才不再稀缺,而人才的质量成了重中之重,尤其是专业的英语人才的培养更是关系重大。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各级高校的英语专业经历了一个跨越式甚至是超常规的发展历程,英语由一个学科发展成了一个专业,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英语专业,过渡地发展英语专业造成了很多弊端,比如使得专业的英语人才良莠不齐;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同质化的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基于此,我们要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研究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

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英语专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和冲突。英语既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人文性的学科。英语是一门国际性的语言,也是联合国法定的通用语言之一,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各国的沟通和交流离不开语言,而英语则是最重要的沟通和交流语言之一,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因而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英语也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英语和汉语一样有着辉煌的历史,英语由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文化组成,他是一门人文通识的教育,通过英语我们可以领悟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拜读拜伦的诗歌,可以看狄更斯的小说,学习英语不仅是掌握它的口语,能够熟练的书写,而且要使得自己人文视野更加宽广,人文情怀更加深厚,同时能具备批判性的思维、终生学习的能力,成为一个全面性和综合性的人才。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性高校在英语专业的设置和教授,在英语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面离着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差距很大,尤其是地方新建的本科院校和独立学校的外语系在这方面做得更不好,地方院校和独立学校的外语系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有限,入校学生基础差使得英语专业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当前在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中,课程设置上以基础技能课为主,在英美文学和英语语言学上面开设的并不多,同时英语专业知识课几乎缩减殆尽,这样就偏离了高校英语类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更多的侧重于英语的工具性,对于英语的人文性则不太重视,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因而顾此失彼。最后使得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英语专业,由于专业技能差,在找工作以及其他方面困难重重。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迅速发展,甚至到了过度膨胀的状态,过度的膨胀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质量严重滑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很难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的专业化、复合型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的发展是跨越式的发展,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多,而专业只是多,课程虽然不断增多,但是过于分散。教材中过度的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而对于文化内涵尤其是英美文学和历史的选材过少,而且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英语专业要求严格,一直强调学生的听说练习,而对于学生的阅读则不是很重视,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不够,而且在英文写作是更是不尽如意。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达标,学生的专业水平也不达标。高校英语专业的过度膨胀进一步导致了高校管理中的不规范和不到位,当前地方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高校对毕业学生的要求和管理却一再松懈,本科毕业生以参加面试或者准备找工作为由,经常缺课、旷课甚至逃课,四年八个学期的英语本科教学变成了三年半甚至是三年,这样学生在面试和就业中也很难有多大突破,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并不扎实。强大的就业压力也导致了学生论文质量的下降,很多时候指导老师很难找到学生,学生只是在快要答辩的时候才出现,论文抄袭非常严重,甚至没有几个是自己写的。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独立思考、知识积累和分析能力的集中体现,毕业论文全部是抄袭的,意味着大学四年青春白白浪费,也说明学生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在就业方面遇到困难也是必然的。

高校缺乏统一分类的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早在21世纪初,就确定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也就是说英语人才不但专业过关,而且综合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大,在20来年的发展中,我国地方高校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亦步亦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暴露了很多问题,这个问题的症结就是缺乏统一分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全国各地高校的英语专业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学生自身的水平也不一样,名牌高校和普通高校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因而在人才培养上要注意差异性,要做到分类,但是当前高校缺乏统一分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很好的步骤,也没有可行的计划。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也无法通过辅修、副修或第二学位的方式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的选择比较单一,很多高校本身师资条件有限,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英语专业的学科性和人文性。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是强调的是工具化的职业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英语“工具性”职业化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严重缺失,这样就与社会对高端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高校为了打造自己的特色,为了能在自己的院校出更多的人才,提出了很多培养人才的目标,比如有的高校提出培养通用型人才、而有的则以国际化英语人才为口号,应用型人才、学术性人才、精英型人才的提法也在很多高校出现,由于提法诸多,分类重叠,层次不明,导致很难出真正的人才队伍。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研究

科学定位,双轨并举。地方高校在转型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科学定位的问题,将高校怎么定位,将学科怎样定位,培养的人才怎样定位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地方高校要根据英语类的专业特性,科学定位,双轨并举,根据技能型和学术人文型两种类型培养多元化的人才,科学定位和双轨并举的战略形成以后,就安排和集中师资力量进行重点突击,在招生人数上也有所控制,这样就能很好的确定专业的走向和培养人才的步骤。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基于自身的师资力量和学校发展情况确定培养人才的方向,要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导向,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地方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对外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需要大批的英语专业人才,因而要充分利用自身办学的条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更多的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同时将培养学生研究型人才的职能更多的划分出来,也就是交给“985”和“211”以及专门的外语类院校,当然我们都清楚地方院校也不乏有“985”和“211”,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要以英语语言、文学、文化为核心的人文通识教育为主要方向,学术研究型的人才不同于应用型人才,他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理论研究方面。分类也只能体现在专业方面,也就是应用型的人才也要学习英语语言、英美文学和英美文化,而研究型的人才也要加强口语训练以及日常交际的培训,总之,高校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较强的人文知识修养。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实际上一直面临着一个教学质量的问题,因而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上面,一定要有改革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在英语课堂上采取启发式的英语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的英语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教学成了当前的趋势,因而要充分地利用新科技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设备与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慕课等形式也应该成为地方高校的重要选择形式,语言与内容整合的教学模式也是在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地方高校应该借鉴和应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面,欧美国家的应用技术型的本学经验、产学研以及校企合作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地方高校可以试着尝试英语专业与区域相关企业单位签订共建校内外实习的基地,在校内建设加大力度,比如修建同传语音室、适用于商务发展的模拟谈判工作间等,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和企业。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要委派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行业指导,如在校外实习则要注意与对外企业提供的岗位进行很好的衔接。教学质量决定人才质量,人才质量决定核心竞争力,因而,地方高校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严践行课程体系模块化。当前我国高校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而课程体系模块化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有力的保障,英语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四个模块,也就是语言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这四大模块就是对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设想,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语言教育是课程体系模块化的基础,语言教育强调的是英语作为一种母语的语言技能训练,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往往带有很大的汉语倾向,而通过语言教育,将英语的训练当做母语的训练,成为固本教育和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模块涵盖不同类型人才选择的不同方向课程,英语专业本身就包括英美文学、英语语言等,而专业教育模块更是将文学系列课程、语言学系列课程、翻译系列课程、商务英语系列课程、教育学系列课程、科技英语系列课程涵盖在内,同时高校可以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决定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别课程的比例,还可根据师资情况和学生兴趣决定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别内部开设何种方向的系列课程,从而彰显学校特色。通识教育能够进一步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当前在地方高校中,往往忽略通识教育,因而要在通识教育方面加大力度,使得语言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组成外围三角,而且要以实践教育模块为核心,内容灵活替换,教学互相渗透。重点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目前,英语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明显的就是普遍强调语言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模块,而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就四个模块的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可以确立不同的标准,语言教育和通识教育模块课程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不过都要涵盖在全部的骨干课程中,只有这样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才能有所突破。实践教育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在实践教育中要强调实践类课程和时间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和总课时数中的比例。要制定渐进式的时间教学体系,也就是在课程设计、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渐次进行。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深厚的理论知识,也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和增强自己的能力。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在地方高校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比赛、英语拼写比赛、英语辩论赛、口译大赛,通过比赛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写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在寒暑假和毕业实习阶段加强实践教育,不断提升自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地方高校时刻面临着转型,在转型的背景下要努力探索的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要科学定位,双轨并举、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严格践行课程体系模块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时代潮流和市场要求的多元化的英语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该文章受到西安市社科基金培华专项项目基金支持,课题编号:16PH23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人文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