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研究
2017-12-25李艳敏
李艳敏
师范类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研究
李艳敏
师范类学生是基础教育的主力军。在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中,培养未来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是不可推卸的职责。我们研究师范类学生专业技能就是为了在理论上探究人才培养的规格。互联网+时代给师范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了了更大的挑战。从基础教育的战略性意义出发,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高等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课题。
高校师范类专业是中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新形势下,师范类专业的就业问题凸现出来,很多学生虽然接受的师范类教育,但是毕业以后却没有学校接收,师范类学生毕业也纷纷转行,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师范类院校招生连年萎缩的现象。连锁反应接踵而来,师范类院校开始探索开设新专业,原有的师范类学科萎缩,这些现象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培养师范类学生专业技能是新形势下重要的研究内容。
师范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字考量一个师范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什么样的标准符合师范专业技能的要求呢?这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师范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不能达到中小学的要求。怎么才能提升师范类学生专业技能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师范专业教学现状
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足。师范类的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最为重要的,专业知识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必修的专业课程,在师范类高校中对中小学教师培养的规格基本是统一的,在专业领域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不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陈旧,也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所以,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深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转移到专业知识上才是教育要解决的本质问题。这一问题有时代需要的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还有教育体制的问题。在现行的高校师范类本科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单科专业学习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虽然近几年来有通识教育的新形式,但是这种尝试并不成功,师范类的教育模式还需要新的探索。
学生缺少学习目标。在高校学生对于师范专业的选择很多都是被动的,因为高考分数是高中生选择高校和专业的唯一标准,这一现象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专业选择的时候不是因为爱好,而是被迫的选择,这一现象在师范类学校最为常见。所以,很多学生在进入师范学校以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部分学生缺少追求知识的热情,学习动力不足,未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有厌学情绪;部分学生求知欲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不够刻苦,不注重摸索学习规律,满足于一知半解,有应付考试心理;部分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缺乏总体思考,学习规划缺乏有效性,功利思想较重,自我要求不高,不思进取。
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师范类高校的教师在职称和科研的压力下,日常教学投入很少,他们对基础教学的实践教学关注较少,没有形成实践教学经验。很多高校自我培养“双师型”教师理念滞后,“双师型”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和文件出台较晚,建设步伐迟缓;部分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学历、职称达不到高校教师任职要求,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引进难度较大。教师多囿于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缺少充分认识,疏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思考和有效尝试。
改进方向与措施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不断提高实效性。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积极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工作实效性。虽然,很多专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专业技能教育分开,但是,学生的思想认识才是学习行动的指南,只有思想提高了,学习才能落实到实处。高校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中,不断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科学规划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打造实践教学队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生活的融合,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困惑,适时引导,有效帮助;牢牢把握网络教育主动权,增强学生网络文化意识,开展网络道德与法律教育,加强网络社群引导,养成良好网络沟通习惯。
强化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进一步浓厚学习氛围。立足学生成长成才,挖掘自身工作潜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改善育人环境,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完善监控保障体系,努力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全方位监控,形成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良好局面。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进一步加强主要教学环节自我评估,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评估—反馈—整改—提高”的良性循环;通过自我评估与校外评估相结合、专项评估与综合评估相结合不断完善自我评估体系;进一步发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和学生信息员反馈作用,深入分析和科学运用监控结果,推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激发工作活力,提高综合素养,提升管理水平,建设一支过硬的学生工作队伍。制定辅导员职级晋升管理办法,加强辅导员培训与考核,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明晰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支持学生工作队伍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加强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提高学生创业氛围。加快创业教育工作步伐,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推进措施,打开工作局面。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全日制本科教育必修课,开展学生创业教育;建立学生创业支撑体系,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创业指导,引导自主创业,提升大学生求职择业和社会生存能力;搭建学生创业平台,拓宽学生参与面,浓郁创业氛围。
构建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体系转型,满足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之相适应,评价制度也要相应的改革。要打破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学生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具体来讲,要研究制订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论文、制作作品、设计项目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与此同时,要建立第三方评价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机制,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管理为主要指标。建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分等级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引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并作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
提升实践教学内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提高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精力投入,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基地数量基本满足实习(实训)需要。二是明确实践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符合度。三是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课程教材建设。四是加强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鼓励和支持教师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实习(实训)指导能力。五是建立与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相适应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注重考核与评价的有效性。六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新型指导关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