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土家族平腔山歌的音乐形态研究
2017-12-25
秀山土家族平腔山歌的音乐形态研究
文/唐欣,重庆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秀山土家族平腔山歌有独特的音乐风格,本文结合该地区的一些特点,在统计学方法的基础上对土家族平腔山歌音乐形态的特征进行分类和归纳。
土家族;平腔山歌;音乐形态
1 秀山土家族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1.1 远古时代至“改土归流”
1735年到1911年之间,土家族文歌谣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二是许多民俗活动都与宗教文化相关,三是当前的许多歌谣由于没有文字记录,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消失殆尽。
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当中,诗歌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气势比较宏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祖先的各种业绩,并且还能够结合生产和劳动对智慧进行总结。
1.2 “改土归流”至辛亥革命
在清雍正时期开始了“改土归流”,对整个土家族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增添了许多鲜明的时代特点,大量的诉苦歌、时政歌、以民间小调形式吟唱来反映劳动人民深受剥削压迫的反抗。
1.3 辛亥革命至建国后
在整个辛亥革命发展过程中,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帝制已经结束,经过八年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五四运动的结束,我国劳动人民得到解放,出现许多较为先进的革命者和领先者,这些人通过《庚戊起义歌》来表达各种思想和感情。除此之外《要吃辣子不怕辣》、《赶走日本人》、《桑木扁担长又长》等歌曲也能够反映战争年代的一些民族风貌,并且歌曲具有鼓动的力量。
1.4 当代现状
在这一时期,民歌的创造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一代的歌手用民歌唱出了对党的感谢之情,并且在整个民歌的学习与搜索过程当中,还对民歌的创作进行了分析。在整个艺术风格等领域,民歌能够表现出人民对山水的热爱和渴望。
2 秀山土家族平腔山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2.1 平腔山歌的体组织形态
在句式上,情歌的特点比较明显,它具备多种架构形式,并且每种架构形式都能够成立独立的章节,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段结构较多。
体式上总体多段体结构较多,旋律多级进,与歌词紧密结合,富有吟诵性,一般表现为“偶体”民歌和“奇体”山歌两种。
“偶体”民歌传唱起来,朗朗上口,十分便于记忆和流传。句式整齐有序,结构上又以偶句相对。
“奇体”山歌情感的妙在最后一句,也是全歌的“点睛”之处,即于前面的叙事、抒情有关,在整体意境上,又进一步的转折、升华,产生独特的审美意象。
2.2 平腔山歌的音位组织形态
土家族平腔山歌在调式上,一般多用徵、宫、羽、商4个调式,其中宫、徵、羽最为多见。
山歌的曲调是优美而感情真挚的,地方风味十足,节奏里穿插着厚重的民族风格。一般音例是so、la、do、re、so,主要是体现小声韵的色彩,还夹杂着浓烈的个人色彩和感情,在节奏方面处理的十分到位。在各种音色的交换过程当中,曲调之间时而明快,时而悲伤。
2.3 平腔山歌的音速组织形态
山歌的节拍可分为偶数拍子和奇数拍子,其节奏特点自由洒落,有力而不失舒缓。劳动这些歌曲在土家族人民的社会日常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是土家族人民用来表情达意、愉悦身心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平腔山歌的音乐节拍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规整、均等的“有板”,一种是没有均称规整节拍的“散板”。
土家族音乐语言中“有板无眼”指l/4拍,“一板一眼”则是2/4拍中的一强一弱,“一板一眼、小一板一眼”正好是强、弱、次强、弱,与现代音乐体系中的4/4拍相同。
在土家族音乐中广泛运用规律性的有板及非规律性的有板。因此,散板形式的音乐在土家族山歌中得到充分体现 。土家族平腔山歌中节拍和节奏方面的运用还存在着一个新的特性。就是指“律动性有板”与“散板”结合使用。在表演中伴奏者表演“律动性有板”与“散板”两个不同的声部。演唱者运用散板的形式进行自由的演唱,阐释了土家族音乐中歌唱表演的节拍特点。
当前的规律性与非规律性之间在土家族音乐传播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在土家族平腔山歌的节拍、节奏当中,节奏的律动性与散板的形式进行有效地结合,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演,最终显示出了整个土家族山歌的不同风格与特点。
3 秀山平腔山歌的艺术美学价值探究
3.1 口头性
所有歌曲的创作都是通过口头来完成的,并且在整个过程当中这种语言与书面化的东西之间保持着较大的区别。
3.2 集体性
从土家族歌曲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土家族人民在劳动生产中集体进行的画面和场面,也能够与劳动人民的各种生产特点进行紧密结合,都是当前土家族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3.3 变异性
在整个艺术生产的过程当中,在口头传唱的模式之下,这种特性主要是指土家族的各种民歌在传播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变化。
3.4 传承性
传播过程中通过对歌曲形式进行加工,融合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人民对其进行甄别,对净化部分进行保留,对糟粕部分进行去除,给整个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人们的各种审美情趣。
[1]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柯杨.民间歌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周兴茂.土家学概论.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
[5]彭继宽、姚纪彭.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6]彭玉花、杨四方.酉水流域的民歌[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
[7]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出版社,1994.
[8]潘顺富.《薅草锣鼓》[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指导教师: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