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流动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

2017-12-25涂欣红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归属感流动农民工

文/涂欣红,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给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了时代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涵盖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五个方面,指引了农村的发展方向,确立了农村的发展目标,给农村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当前,农民工成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农民的流动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农民的经济收入、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带来改变,对农村的人际关系、人力资源也有重要影响,因此,理性分析农民的流动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民流动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

1.1 冲击了农村稳定的家庭关系

农村人口的流动对家庭关系的和谐会带来冲击,农村养老的缺失、留守儿童问题、夫妻关系的淡化等等问题都是伴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产生的。农村昔日子孙绕膝的家庭环境已经被打破,人口的流动性拉大了子女之间的空间距离,农村家庭“空巢化”越来越严重,一年的时间父母和子女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基本只有过年才回家一次,平时都在外务工赚钱,聚少离多,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只是在物质上赡养父母,子女情感的付出已经成为父母的一种奢望,家庭养老问题凸显,举步维艰。子女家庭收入的提高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年青一辈掌握家庭的话语权,老年人的权威地位下降,逐渐成为家庭的倾听者,而不在是发令者,他们内心的话语找不到时机诉说,会增加他们的孤独感。

留守儿童问题也愈演愈烈,一些家庭夫妻双方都外出务工,把子女留在农村家里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缺乏父爱、母爱,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不能得到父母的有效引导,亲情链条的断裂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孤独和自卑感,容易产生思想上的问题,心理上容易产生阴影,性格古怪,自我保护意识强,对孩子的的身心都是不利的。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容忽视,他们没有在父母的监督和引导下学习,对自我潜能的发掘上无所适从,还容易产生厌学、弃学的错误学习态度,早早的离开校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将对留守儿童的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农村人口的流动性也会淡化夫妻关系,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不利于感情的培养和家庭的稳固,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也会产生分歧,留守妇女在家独自承担着家庭的抚养和赡养责任,长期得不到丈夫的关照,让其苦不堪言,再加上城市诱惑多,导致男性家庭观念淡薄、夫妻关系淡化,稳定的婚姻受到冲击,最终导致离婚,分道扬镳。

1.2 造成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

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健康的体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卢卡斯指出:人力资本是通过“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共同起作用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内在效应”是指人们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是自身的内在收益增加的过程,而“外在效应”则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上,从而使得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的过程。农村中流动机率大的人也往往是那些受教育水平高,劳动技能强的人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在城市中也更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报酬,同时企事业单位也会把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作为录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农村人力资本的迁移,从宏观上看,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人力资本发挥最大作用,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从微观上来看,对农民本身也是有利的,他们从一个收入低的行业到一个收入更高的行业,经济收入会大大增加,生活会更加富裕,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会更加开放、眼界和视野也会更加开阔,思想境界会提升。

但是,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对农村来说不失为一种人力资源的流失,现在农村里留下来的“613899”部队是弱势群体,那些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和年轻力壮的青年都在城里就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缺乏人力支持,先进技术的推广受到阻碍。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它要求提高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市场化,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农产品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都需要农村人力资本的支撑,需要涉农的专业人才的带领和指导,把农村人力资本留在农村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甚至吸引更多城市的农业精英来指到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的建设好。

1.3 导致流动农民归属感的缺失

农民流动到城市,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但是这些流动的农民在经济福利和政治地位上很难与城市人相提并论,难以真正成为市民化,往往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农民在城市找不到归属感。流动农民在城市生活,目睹了现代文明,亲身感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慢慢的也认同了城市,向往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内心非常渴望能和城市人享受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而不是受到冷嘲热讽和歧视。农民工在心理上产生自卑,自觉的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把自己与城里人拉开距离,心理上的鸿沟让农民工很难找到归属感。在制度上,也给流动农民寻找归属感增加了阻碍,农村和城市的二元户籍制度无形之中就把市民和农民分的一清二楚,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农民工拥有市民身份的拦路虎,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条件差,收入不高,还享受不到城市的社会保障,教育制度也给农民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子女很难在城市学校上学,要上也只能上一些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或者是较差的学校,还有就业制度等等政策都让农民工在城市找不到归属感,只能过着候鸟式的生活,迁徙于城乡之间,一直过着流动的生活,他们被城市边缘化,难以被城市真正接纳和认同,成为城市的主人翁更是难上加难。

[1]周人鸣.渴望生存:农民流动的人类学考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钱梁英.不同水平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研宄[J].公共学坛,2010(1).

猜你喜欢

归属感流动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